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 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模式

作者

何凤珍

广州市增城区荔城教育指导中心

语文是语言与思维的交融艺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既需感知文字之美,更要涵养情感与思维。然而传统教学中,古诗文意境的“隔靴搔痒”、诗词解读的“浅尝辄止”、读写转化的“卡壳断层”等现象普遍存在。AI 技术的介入,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新可能。当技术与语文相遇,课堂正悄然发生着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长”的转变。

一、结合AI 创设真实情境,改善学生内心体验

语文教学中,情境体验是理解意境与情感的关键。初中语文教学若仅靠文字讲解,学生难感“良多趣味”的深层意蕴。AI 技术可突破时空限制,将文字符号转化为可感知的画面与声音,创设贴近文本的真实情境,帮助学生在直观体验中走进作者视角,促进情感共鸣,契合“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要求。

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三峡》课堂上,教师借助 AI视频生成工具,首先呈现夏季三峡的动态画面:碧绿的江水奔涌而下,浪花飞溅,两岸山峰陡峭,猿猴在山间跳跃,配合郦道元原文的朗诵声:“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随后,AI 切换至秋季场景:江水渐缓,两岸层林尽染,猿鸣声在山谷间回荡,教师播放预先录制的 AI 合成语音(模仿作者语气):“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哀转久绝。”最后,教师组织“我是三峡小导游”活动,学生结合 AI 生成的四季场景,用口语描述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通过情境浸润,学生理解了“良多趣味”的丰富内涵,真切体会到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与细腻观察。

AI 创设的真实情境让课文从文字符号变为可感的画面与声音,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自然走进文本,实现了从“理解内容”到“共情意境”的升华。

二、AI 构建智慧互动课堂,增强学生阅读效果

传统诗词教学中,学生常因语言隔阂与时代距离陷入“背诵式学习”,对诗词意境、情感的理解停留在表层。AI 智慧互动课堂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技术,构建“学生提问—AI 回应—师生共研”的对话场域,契合新课标“加强整合,注重体验”的要求。

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沧海》教学中,教师依托 AI互动平台开启“问题探索”模式。课前,学生通过 AI 对话界面输入初读疑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的‘澹澹’和‘竦峙’如何体现大海的特点?”“曹操写‘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是真的能看到日月吗?”AI 即时生成注释、背景链接与不同解读,如引用“澹澹”形容水波荡漾的古诗例句,说明曹操借景抒怀的意图。课中,教师将高频问题投影展示,组织小组讨论:“‘洪波涌起仅写海浪吗?结合曹操北征乌桓的背景,‘涌起’是否有深层意味?”AI 同步推送曹操生平资料与“秋风萧瑟”意象的传统寓意,学生对比“观”字在首句与尾句的呼应,发现“观”不仅是视觉观察,更是胸怀天下的象征。

AI 智慧互动课堂以学生问题为核心,将诗词学习从“解释”推向“对话”,在人机协同中激活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让经典诗词真正“活”在学生的思考里。

三、利用AI 创设读写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AI 技术通过智能工具连接阅读与写作,为学生搭建“输入—思考—输出”的桥梁。它能根据学生的阅读体验生成个性化写作支架,降低表达门槛;通过对话互动激发深层思考,帮助学生将文本感悟转化为具体文字,促进读写能力的协同发展。这种“技术 + 读写”的融合模式,既解决了学生“有感悟难表达”的痛点,又在深度思考中提升了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桃花源记》教学后,教师借助AI 工具设计读后感写作任务。课前,学生用AI“关键词生成器”输入“渔人、桃花林、豁然开朗、不足为外人道”等课文关键词,AI 自动生成“理想社会”“逃离现实”“精神寄托”等关联词,帮助学生梳理阅读感受。课中,教师打开 AI对话助手“小语”,学生输入困惑:“渔人为什么要离开桃花源?他的选择反映了什么?”“小语”快速回应:“渔人离开可能因贪念或责任,这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并推荐《桃花源诗》片段辅助理解。学生结合AI 建议,列出“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等写作角度。课后,学生用 AI 批改工具上传初稿,系统标注“情感表达较笼统”“缺少具体事例”等问题,并提供修改示例:“可补充‘现实中战乱频繁’与‘桃花源安宁’的对比,突出理想的意义”。学生根据反馈修改,文字更生动,情感更真挚。

AI 技术通过智能支架与互动反馈,让读写活动从“机械训练”转向“主动建构”,解决了学生“有感悟难表达”的痛点,为读写结合教学提供了高效路径。

结束语:

当 AI 技术的光束照亮语文课堂的每个角落,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教学工具的革新,更是学习本质的回归。从“隔岸观火”到“身临其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对话”,AI 不是教育的入侵者,而是素养培育的助推器。未来,当技术与教育更紧密地交织,我们期待看见更多学生在诗意的浸润中、在思维的碰撞中,真正成长为“会感受、善思考、能表达”的语文学习者。

参考文献:

[1] 黄海灵 . 生成式 AI 赋能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研究 [J]. 民间故事选刊 ,2024(11):166-168.

[2] 叶敏 , 张润慧 . 智能 AI 赋能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与深度反思[J]. 中国图片(中英文),2024(21):194-195.

[3] 吴霞 . AI 技术在初中语文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J]. 文渊(中学版),2024(9):523-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