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党建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作者

吴琼 李红春

大连交通大学人力资源管理处 辽宁大连 116028

一、党建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理论逻辑与价值意蕴

所谓“党建引领”,基于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的内在契合性而形成的基本理论假设。因为党建与师德师风建设均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具有价值同向性,高校党建的根本任务是办什么样的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而师德师风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建设,致力于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目标。因此高校党建工作能够为师德师风建设提供政治引领和方向保障。

从本质上说,党建工作和师德师风所秉持的基本原则是一致的。党建工作中的“政治忠诚”与师德师风中所要求的“学术诚信”“教书育人”,都是高校教师所具备的精神内涵;譬如说,清华大学以党建为抓手,将“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宝贵办学精神传承于师生人才培养中,借“党建铸魂、师德立身”特色实践,佐证了党建工作能赋予师德师风的内生力量。

首先,党建引领具有强化政治方向的价值,以党组织为主抓手,立足于学校实际抓师德师风建设,保证不偏离正轨;其次,党建引领具有凝聚育人合力的价值,用党建工作带动师德师风建设,以党支部为单位,整合零散的师德教育活动,开展“党建 + 师德”的聚合工作;最后,党建引领具有破解现实难题的价值,借助党建工作组织优势,整改一些教师“重科研轻育人”“重业务轻思政”等突出问题。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全国高校在 2023 年经党建引领,师德失范问题整改成效提高了 37% 。

二、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党建引领的破题逻辑

当下的高校师德师风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党建工作是破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难点的有效途径。

一是价值弱化的问题 , 部分高校将师德师风建设简化为“纪律约束”,忽视理想信念教育的核心,一些教师不清楚“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党的工作通过理论学习中心组、“三会一课”制度,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融入到教师培训中,使广大教师达成“为党育人”的价值共识;如复旦大学实施“党员教师先锋岗”,促进教师树立把学术追求和国家需求结合在一起的理念,在芯片、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家国情怀浓郁的名师团队。

二是师德考核形式化问题,制度执行不够连贯,加强党委领导和党政共管模式很关键,院系责任要明确,师德要求必须融进教师聘用和日常管理。浙江大学院推行 " 师德师风负面清单 " 制度,学术不端和师德失范行为会被“一票否决”。2022-2024 年处理12 名教师,彰显震慑效果。

三是教育载体同质化 ,“讲座 + 文件学习”的传统师德培训,吸引力不足,党组织要利用自身活动优势创新载体。例如,“党史学习教育 + 师德典型宣讲”,用革命先辈、时代楷模的先进事迹熏陶、感染教师;“主题党日 + 社会实践”,组织到乡村、企业去,在为群众办实事中感悟初心;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开展“重走西南联大之路”的主题实践活动,把历史记忆转化成为当代教师的职责和担当,有效提升教师育人积极性。

三、党建引领高校师德师风建设的实践路径

(一)思想铸魂:构建“理论武装 + 价值塑造”双轮驱动体系

用党的创新理论夯实高校教师师德根基。高校党委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展思政工作的主线,举办“师德专题研修班”,研习“教育家精神”的内容,深刻领会“心有大我、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核心内涵。注重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党组织要借助“师德讲堂”“党员故事会”等形式,从学校内部挖掘优秀代表和典型人物;组织广大教师深入学习黄大年、张桂梅等新时代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把感人事迹上升为教师职业的行为要求,并促进落实。武汉大学每年都开展“我身边的师德榜样”评选活动,从而营造“学榜样、做榜样”的浓厚氛围。

(二)制度保障:完善“党建 + 师德”协同机制

建立党建与师德建设同部署、同考核制度。高校党委在制定年度工作要点时,应明确师德师风建设的目标任务,将其纳入院系书记党建述职的核心指标。院系党组织每月召开师德工作专题会议,分析教师思想动态,解决突出问题。发挥好党组织对师德考核工作的领导、把关和监督作用。成立由党委牵头,纪委、人事、教务部门参与的师德考核委员会,制定“政治素质 + 职业道德 + 育人成效 + 学术诚信”四维考核标准,实行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邀请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代表列席评议会,使结果客观真实。对于“不合格”的人员由其所在党组织负责人对其进行约谈并限期改正。

(三)载体创新:打造“红色育人 + 实践养成”特色平台

推进红色文化进师德教育。依托高校校史馆等红色资源,建设“师德教育实践基地”,开展“重走红色足迹”“红色经典诵读”等活动,把红色基因作为教师道德修养的重要营养源泉。中国人民大学利用自身党史学科优势,在党史课程中设置“党史中的教育家风范”教学模块,让教师借党史感受教育家的师德境界。开展“党建 + 课程思政”融合行动。党支部组织教师党员挖掘专业课中蕴藏的思政元素,编写“课程思政教案”,渗透家国情怀、科学精神和职业伦理。采取“党员教师示范课”“课程思政工作坊”等方式,提高教师“思政育人”能力。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党支部把“化工原理”课程融入到“大国化工发展史”中,带领师生感悟前赴后继的优秀化工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的巨大贡献,教师的育人责任感进一步加强。

四、结论与展望

高校师德师风建设需要党建引领来发挥政治和组织优势,思想教育能够加强价值引导,制度完善有助于建立长期机制,创新方式可以提高实践吸引力,让师德建设从被动变为主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为智慧党建和师德评价带来新可能,数字化平台整合在线评估、动态监控和预警功能,能够更好支持师德师风建设。

参考文献:

[1] 深刻理解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J]. 人民教育,2018(20)

[2] 教育部.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Z].2019.

[3] 周博 . 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析 [J].高校辅导员 .2023(03)

[4] 甘艳 .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理论与实践 [M].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