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浅析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

陈云霞

南京康尼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江苏南京 211500

摘要:现代制造企业的成本竞争愈演愈烈,成本管理已成为现代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获利能力、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本文着重分析了制造业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业务流程、数据平台、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并给出管理建议。

关键词:业务流程;数据平台;管理制度

一、成本管理的涵义

成本管理是将成本目标、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成本改善、成本评价、成本激励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嵌入信息化系统;采用对比分析、因素分析、成本习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方法,明确责任主体,确定成本管控目标,落实激励考核办法,建立长期有效的成本管控机制,一方面旨在有效控制成本,保证目标利润的实现;另一方面旨在获取市场竞争优势,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二、成本管理的重要性

成本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覆盖产品研发、项目报价、设计验证、采购进货、批量生产、运输物流、销售交付全流程。因此,一方面成本管理是对传统成本核算方法的全新突破,将财务数据与业务活动融为一体,实现业财融合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成本管理是一项多层次、全流程的管理活动,有助于提升全体员工树立成本管控意识,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参与和努力实现成本管理的目标。

三、成本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传统的产品成本核算以“步骤、品种、车间”等为核算对象,虽然符合财务会计准则要求,但不能深入反映业务活动,不能提供各个业务环节的详细或准确的成本数据。因此,受传统成本核算的影响,业务部门浅显地将产品成本理解为财务部门核算的数据结果,其产品成本高低与本部门的业务活动无关,当发生工艺更改、设计验证、停线返修等各类异常业务活动时,极易忽视成本管理,仅从业务需求解决问题,造成企业成本浪费。

2、目标成本缺乏有效性

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均为目前成本管理中比较选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而目标成本的合理性、有效性,直接影响实际成本管控的执行力度。目标成本偏高,则造成假象节约,甚至掩盖浪费现象;目标成本偏低,经分解后,业务部门无法完成降本目标。久而久之,目标成本成为数据摆设,失去了其在实际业务活中应有的预见性、计划性以及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设计成本控制效果弱

因产品在研发设计过程中存在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且缺乏合理的设计成本估算方法,导致在产品方案设计、设计冻结过程中无法有效、快速获取成本数据,无法及时发现设计成本与目标成本的偏离情况,只能等到实际制造成本核算后,才发现与目标成本的偏离情况,失去了设计成本控制的最佳时期。

4、成本核算结果质量低

实际业务执行过程中,产品BOM、定额材料、工艺工时、材料价格、工时费率、物料出入库等前端业务操作的正确性,以及业务流程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到产品成本核算结果的质量。低质量的成本数据,无法为成本挖掘分析提供有效的数据源,无法反应生产过程中的浪费、返修等异常业务活动,无法反应产品真实的毛利水平,甚至误导管理者做出错误的成本决策。

5、信息化水平落后

企业根据分析的对象、目的,选择合适的成本分析方法,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每种分析方法均基于大量的历史数据进行上期比、同期比、增量比、环比,揭示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传统的成本分析师,缺少先进的数据分析平台,采取原始的手工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对比,且只能针对个别产品进行对比分析,没有深度、没有说服力,且难以揭示业务痛点,无法为管理层的成本决策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四、解决途径及对策

1、事前成本控制,提升产品竞争力

(1)组建成本控制团队

建立具备设计能力、工艺能力、采购能力的成本控制团队,将成本控制工作前置,由成本控制团队参与报价成本、设计成本的审核控制,过程中出现与目标成本偏离时,立即攻克成本难关、采取降本措施,确保成本达标。

(2)建设业务控制流程

建立长期有效的成本管控机制,明确成本管理的范围以及各部门的职责,以目标成本为主要控制要素,当各阶段成本偏离目标成本时,立即采取应对措施,确保成本达标,提升产品盈利能力。

2、事中业务规范,夯实成本质量

制定成本数据质量提升计划,组织研发、工艺、采购、生产、物流、销售等业务部门对业务流程进行梳理,制定《设计成本控制流程》、《采购价格审批流程》、《出入库流程》、《生产报工流程》、《退货流程》、《返工返修流程》、《变更流程》等相关业务流程,实现业务流程规范化,为事后的成本挖掘分析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

3、事后挖掘分析,推进成本改善

(1)成本挖掘,及时纠偏

建立成本挖掘模型,梳理各阶段成本变化原因,设置异常领料以及返工返修的业务原因与责任部门,通过对报价阶段与设计阶段、设计阶段与试制阶段、试制阶段与量产阶段的成本对比,挖掘产品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制造费用成本变化或偏离的原因,锁定成本偏离管控项点,挖掘成本变化的内外部原因,输出《成本挖掘偏差统计报表》,推送给业务部门进行改善,从而实现产品降本增效,提升产品盈利水平与市场竞争力。

(2)成本管控,持续改善

制定成本管控总体目标,分解到各产品平台以及各业务部门,明确市场部门、研发部门、工艺部门、质量部门、采购部门、生产部门、物流部门开展成本管控策划、执行控制、评估分析、持续改善一系列管理活动,最终实现控制成本、提升产品盈力能力的目标。

4、成本考核激励,实现常态运营

制定《成本激励管理办法》,阐述成本管控的业绩与激励的关系,充分调动业务部门的积极性,激发业务部门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从设计、工艺、采购、生产等各方面采取降本措施,定期回顾复盘,确保降本措施落地,实现常态运营。

5、成本管理平台建设,提升成本控制效率

(1)建立报价成本平台

搭建BOM模型库、搭建采购价格模型库、搭建工程工艺模型库、搭建质量模型库、搭建试验模型库,根据模型库自由选择新产品的市场报价阶段所需的关键信息,自动流转到采购部门、质量部门、工艺部门,并线上提交对应的成本信息,自动核算报价成本,实现快速估算报价成本,为对外报价提供数据支撑。

(2)建立目标成本平台

根据企业的产品获利水平,建立产品目标成本库,并嵌入目标成本平台;当市场部门接单后,根据销售合同信息,线上自动释放对应的目标成本,为设计成本控制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撑。

(3)建立设计成本平台

研发部门开展概念方案设计,并将设计方案的“产品BOM结构”、“配置”、“工艺工时”,以及一次性开发项点提交至设计成本平台,自动流转到采购部门、质量部门、工艺部门,并线上提交对应的成本信息,自动核算设计成本,自动与目标成本对比,自动预警目标成本偏差,自动推送给对应的业务部门进行设计成本控制,实现事前设计成本控制。

(4)建立成本挖掘平台

制定成本偏差原因库,自动挖掘对比报价成本与设计成本、设计成本与试制成本、试制成本与量产成本的差异,输出《成本挖掘差异报表》,预警业务部门进行成本控制、成本改善,实现降本增效。

五、总结

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现代制造企业的竞争不仅是技术的竞争、创新的竞争、更是成本的竞争,尤其是标准成本或责任成本的对标管理,在实际生产制造中被广泛应用。因此,成本管理已成为现代制造企业提升产品获利能力、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具有非凡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丹娜. 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论坛, 2 0 1 2

[2] 王英洁. 浅析我国企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经营管理, 2 0 1 5

作者简介:陈云霞(1983-07-),女,汉,江苏南京人,本科,高级会计师,目前从事成本管理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