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信息化时代下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作者

薛清华 

民勤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摘要:信息化时代的迅猛发展深刻影响了教育模式的变革,特别是中职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依赖于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体性。本文围绕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模式展开探讨,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型入手,分析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基于信息化技术的多媒体互动课堂、在线学习平台、课堂与网络资源互补、个性化学习路径及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创新策略,以期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

关键词:信息化;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模式

引言: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数字资源、智能交互、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可能,有助于推动课堂教学由传统灌输式向互动式、探究式、体验式转变。然而,在中职教育体系中,思想政治教学仍然面临教学手段单一、信息化资源利用不足、学生学习参与度低等现实困境,导致教学实效性与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未能达到预期目标。因此,充分发挥信息化技术的优势,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资源整合、课堂与线上资源互补、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以及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创新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时代的转型

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课堂时空限制,使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依托多媒体教学、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育内容的数字化呈现、教学方式的智能化升级、学习资源的精准化推送,从而增强教学的生动性、针对性和吸引力。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依赖教师单向讲授,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使得翻转课堂、任务驱动、情境模拟、沉浸式体验等教学模式得以广泛应用,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深度思考。在中职教育体系中,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薄弱,学习兴趣与动力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信息化技术通过数据分析、智能推荐等手段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有助于因材施教,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

二、中职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教学手段单一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化的成长要求,使得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不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及职业发展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脱节。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升学生的政治认同、思想觉悟、法治意识和职业道德素养,然而,受传统教学手段的局限,教师往往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缺乏互动性和时代感,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实践思考。此外,由于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不足,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较低,教学方式较为僵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来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堂体验,导致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较为突出,难以形成主动建构知识体系的能力。在职业教育环境下,中职学生的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兴趣驱动型学习需求较为突出,而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适应这一特点,导致学生在思想政治学习过程中缺乏沉浸感和代入感,影响教学的实际成效。

(二)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

当前中职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资源仍以纸质教材为主,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缺乏动态化、多维度、多模态的信息技术支持,导致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交互性和沉浸感不足,难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探索欲望。同时,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范围较为局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依赖传统的讲授模式,未能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自适应学习系统、智慧课堂、虚拟仿真实验等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教学质量,导致教学模式创新不足,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入。此外,信息化教学平台的开发与利用尚处于初级阶段,部分学校虽已建设智慧教学环境,但相关数字化教学资源较为零散,缺乏系统性整合,在线学习平台、微课资源、MOOC课程、VR/AR技术等现代信息化工具未能与思想政治教学内容深度融合,教学方式仍停留在传统的单向灌输层面,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感较差,参与度较低,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价值观念的认同难以实现深度建构。同时,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未能与教学改革同步推进,部分教师缺乏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能力,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难以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使得信息化教学手段未能真正发挥赋能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水平与学生的信息化学习需求之间存在一定落差[1]。

(三)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参与度不足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仍然以教师单向讲授为主,教学内容多以理论知识灌输为核心,缺乏探究式、情境式、体验式等多元化教学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无法形成自主探究意识,课堂参与度低,学习过程的互动性和思维碰撞较少,导致课堂氛围较为沉闷,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此外,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更倾向于实践性、职业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而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较为抽象,理论性较强,教学内容如果缺乏现实案例支撑或实践情境设计,学生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感不强,进而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模式的路径与策略

(一)多媒体教学与互动式课堂的融合

互动式课堂的构建在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得到有效强化,课堂教学模式由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向“教师引导—学生互动”转变,教师可以利用智能问答、在线投票、实时反馈系统等技术手段,增强课堂教学的交互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参与思考、表达观点、互动交流,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性和有效性。多媒体教学与互动式课堂的融合不仅优化了信息传递方式,也重构了教学组织形式,依托信息化手段,可以搭建基于学习管理系统的翻转课堂,实现课前预习、课堂探讨、课后巩固的全流程教学设计,推动教学由单向知识传递向双向互动、深度探究转变,提升思想政治教学的精准度和深度[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资源、慕课平台、在线测评系统等数字工具,构建课堂内外联动的智慧学习生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广度和渗透深度。与此同时,多媒体教学与互动式课堂的融合能够有效突破时空限制,使学生能够利用移动学习终端进行自主学习,拓展课堂教学的边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灵活性和延展性。

(二)网络资源与在线学习平台的利用

网络资源的广泛应用使思想政治教学突破了时空限制,教师可以整合国内外优质网络课程、思想政治教育数据库、学术期刊、政策文件、时政新闻等多元化资源,为学生提供权威、丰富、动态更新的学习资料,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和学术性。在线学习平台的建设进一步推动了思想政治教学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通过慕课(MOOC)、微课、智慧教学平台、在线互动社区等多种形式,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学习过程跟踪、知识点精准推送、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有助于构建灵活高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设计基于任务驱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将理论讲授与线上资源整合,通过在线测试、课堂讨论、课后任务、互动问答等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化程度。在线学习平台还能够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的学习行为、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特点进行精准分析,为教师提供个性化教学反馈,使教学策略能够针对不同层次学生进行动态调整,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精准度和适应性。与此同时,网络资源与在线学习平台的利用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境化和实践化,教师可以结合社会热点、时政新闻、案例分析等内容,通过在线论坛、虚拟仿真实验、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提高认知深度和现实关照能力。依托在线学习平台,教师可以组织跨地域、多学科的远程教学互动,邀请专家学者、行业从业人员、政策研究人员等开展主题讲座,拓展思想政治教学的广度和深度,增强教学内容的权威性和实践价值[3]。

(三)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资源的互补

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资源的互补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传播更加高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在线学习社区、微课资源库、虚拟仿真实验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构建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模式,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式,推动学生在课堂内外持续学习、深度思考、互动交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内化与价值观念的建构。课堂教学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任务,在教师主导下完成知识讲授、思想引导、课堂互动等环节,能够保障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严谨性,而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则拓展了课堂教学的边界,使学生可以在课堂之外进行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探究式学习,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预习,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开展针对性的讨论与引导,增强课堂互动效果,课后依托在线测试、案例分析、思想政治实践活动等形式,推动学生的知识迁移和能力提升,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资源的有效衔接。此外,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资源的互补有助于优化教学评价体系,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赖期末考试进行知识考核,忽视了学习过程的动态评价,而信息化技术的引入使得课堂学习行为、在线学习记录、互动讨论数据、学习成果展示等多维度学习数据能够得到精准分析,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学习轨迹和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调整,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融合,提高思想政治教学的精准度和科学性[4]。

(四)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基于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推荐、自适应学习系统、在线学习平台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设计成为可能,通过构建多层次、多维度、多模式的学习路径体系,可以有效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和实效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学习管理系统、智能学习平台、在线测评工具、虚拟仿真实验等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学习轨迹、知识掌握情况、思维发展特征、兴趣偏好进行精准分析,依据学习数据提供差异化教学方案,推动思想政治教学由“一刀切”向“因材施教”转变,增强教学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不仅体现在学习内容的动态匹配,还包括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支持,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任务驱动式、探究式、项目式、沉浸式等多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自主选择适合的学习路径,提升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深度和实践应用能力。同时,个性化学习路径的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托信息化技术搭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交互学习平台,构建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知识讲授与问题探究相融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贯通的个性化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在灵活的学习环境中自主设定学习目标,调整学习节奏,优化学习策略,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五)跨学科项目式学习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科融合、实践导向、任务驱动、问题解决,依托信息化技术构建多学科联动的教学体系,通过整合思政教育、专业课程、人文素养、科技创新等多领域知识,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理论知识的实践转化,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体验感和现实感知力。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托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协作平台、智慧教学工具、虚拟仿真实验等技术手段,构建任务驱动型项目式学习环境,围绕社会热点、职业道德、行业发展、科技创新等主题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以团队合作、角色扮演、案例分析、实地调研等方式开展深度探究,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提升政治认同、法治思维、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核心在于基于现实问题搭建学习任务,使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设定分阶段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开展跨学科讨论、利用虚拟仿真技术进行职业情境体验,增强学习的沉浸感和探究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能[5]。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为中职思想政治教学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平台、课堂与网络资源互补、个性化学习路径以及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等策略,可以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适应性。传统教学模式受限于单一的讲授方式、信息化技术应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导致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充分发挥价值引领、思想塑造、能力培养的作用,而信息化技术的深度融合使得教学手段更加多元、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学过程更加智能、学习体验更加个性化。

参考文献:

[1]周剑.中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设计创新路径探索——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J].人民长江,2024,55(12):271-272.

[2]王好荣.中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创新研究——以《哲学与人生》部分为例[J].社会与公益,2024,(09):84-86.

[3]李清萍.创新中职德育思想政治课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学周刊,2023,(35):51-53.

[4]张燕芳.“互联网+”背景下的中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创新实践[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3,(10):185-187.

[5]陈治平.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育人实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与思考[J].学周刊,2023,(2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