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利泵站智能监控系统研究

作者

王晨

武汉市排水泵站管理处鹦鹉洲排水站 湖北省武汉市 430050

引言:

伴随着水资源管理要求的提高,传统水利泵站在运行效能、故障预警及远程管理等方面逐步暴露出诸多缺陷。物联网技术的快速进步为泵站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全新路径,凭借多维感知与数据互联,能够实现对关键参数的精准监控与智能调配。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水利泵站,不仅有利于提高运行安全性和管理效率,还促进了水利系统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深度转型,成为现代水利发展的重要突破点。

一、物联网技术在水利泵站监控中的应用架构与关键技术

物联网技术为传统水利泵站增添了智能化活力,通过搭建高效的感知与通信体系,实现对泵站运行状态的全面掌控与远程调控,推动水利现代化发展进入新的阶段。

1. 感知层设备构成与部署策略

感知层作为智能监控系统的基础环节,主要由各类传感器、摄像设备及数据采集终端构成,部署在泵站的关键节点位置。传感器负责收集水位、流量、压力、电机温度等运行参数,摄像设备用于图像监控和辅助诊断工作。数据采集终端对感知信息进行统一处理并上传,为监控系统提供实时、准确的数据支持。部署策略需结合泵站结构特点,确保感知全面覆盖、信号稳定传输及设备运行安全,消除监测死角和数据滞后问题,提升系统整体感知能力。

2. 网络传输技术与通信协议

网络传输层承担着感知层与应用层之间的信息交换任务,是保障系统实时性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常用通信方式包含 NB-IoT、4G/5G、LoRa 等,依据泵站地理位置及带宽需求灵活选用。在通信协议方面,MQTT 因具备轻量性和低延迟特性而被广泛应用,适合资源受限的终端设备使用。为提高通信可靠性,系统配备断点续传机制与数据缓存策略,防止因网络波动造成数据丢失。合理的通信架构不仅保证信息稳定传输,还为系统远程控制与报警机制提供技术支持。

3. 云平台支持与智能分析功能

云平台作为系统的核心管理与分析中心,肩负数据存储、状态展示、智能分析与控制指令下发等多项功能。监控数据通过传输网络实时上传至云端,进行集中管理与可视化呈现。平台整合大数据分析与 AI 算法,能够实现对泵站运行趋势预测、故障预警及能耗优化建议,提高系统的智能响应水平。用户通过平台界面远程查看泵站状态、调整运行参数,实现人机协同的高效管理模式。云平台的引入极大拓展了泵站运行的空间与时间范围,提升了管理的前瞻性与科学性。

二、智能监控系统的功能设计与运行机制分析

水利泵站智能监控系统依靠物联网架构,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远程控制的全过程管理。系统功能与运行机制的科学规划是保障其稳定高效运行的核心要素。

1. 实时监测功能设计

系统通过部署各类传感器与采集装置,构建实时监测网络,实现对水位、流量、水泵运行状态、电力参数等关键数据的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监测模块运用边缘计算技术,可在本地完成初步的数据筛选与处理,减轻传输压力并提高响应速度。当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波动时,系统即刻触发报警机制,确保突发状况在第一时间得到响应。

2. 远程控制功能实现

远程控制是智能监控系统的核心优势之一。系统管理员能够通过云平台或移动端应用对水泵启停、闸门开闭、泵速调节等关键设备下达远程指令。控制操作设有权限管理与身份验证机制,保障系统运行安全。控制指令采用双向确认机制并支持断点续传,确保指令准确传达与执行。通过远程控制,可在突发水情或运行故障时迅速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因人工干预滞后造成的损失,同时降低现场值守的人力成本,实现泵站管理的高度自动化。系统可与气象、水文等外部平台数据联动,实现更科学的调度决策,进一步提高泵站运行的智能化水平和适应能力,满足复杂工况下的调控需求。

3. 报警联动与运行保障

系统整合多层次的报警机制,对超限水位、电压异常、设备过载等运行故障进行即时预警。报警信号可通过短信、微信、APP 推送等多种途径同步发送给相关管理人员,提高应急响应效率。在报警触发的同时,系统能根据预设逻辑自动联动相应设备,如关闭超负荷泵机、启动备用泵组或调节闸门开度,从而快速控制风险扩散。此外,系统设有健康诊断模块,定期对各子系统运行状态进行评估,并生成运行报告,保障泵站各项功能长期稳定、安全地运行。

三、系统实施效果评估与未来优化方向探讨

智能监控系统在水利泵站的实际应用已收获显著成效,不过仍存在可优化的空间。对实施效果展开评估并探讨未来发展方向,能够为系统升级及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支撑。

1. 系统运行效果评估

经实际应用验证,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能监控系统使泵站运行效率与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系统实现了对水位、水泵状态、电力参数等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与动态调控,大幅减少人工巡检次数,降低因人为操作误差引发的调度失误。在故障预警领域,系统能够提前感知异常并快速做出响应,保障泵站设备安全稳定运转。与此同时,远程控制功能有效增强了泵站应对突发状况的处置能力。用户反馈显示,系统界面友好、响应及时、操作简便,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 应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系统运行成效显著,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其一,传感器部署环境复杂,部分区域存在信号减弱或设备损坏现象,对监测准确性产生影响;其二,极端天气条件下数据通信偶尔中断,影响远程监控的连续性;其三,部分中小型泵站技术人员的系统操作能力不足,对平台功能掌握不够全面,导致系统效能无法充分发挥。此外,云平台的数据安全与权限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以防范数据泄露或非法操作带来的风险。这些问题虽为局部现象,但表明在系统推广与深化应用过程中,需在技术稳定性、用户适应性与系统安全性方面不断改进。

3. 优化升级发展方向

为进一步提升系统性能并扩大应用范围,未来可从多方面开展优化工作。一方面,需强化设备选型与部署策略,提高传感器抗干扰能力及传输模块的环境适应能力,确保数据采集稳定可靠。另一方面,通信层可引入冗余网络结构与自愈机制,增强系统在极端环境下的运行韧性。在平台层面,建议融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泵站运行模式的自学习与优化调度,提升决策智能化程度。同时,应加强系统培训与技术支持,提高基层人员的操作能力和故障应对水平,推动系统在更多中小型泵站成功应用。

结语:

通过搭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水利泵站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泵站运行状态的全面感知、远程控制与智能调度,有效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运行安全性。系统在实践应用中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与适应性,但在传感精度、网络稳定性及用户操作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未来应不断优化系统架构,强化智能分析与安全防护能力,推动其在更广泛的水利场景中应用推广。借助物联网技术,水利泵站将逐步迈向更加智能、高效、可持续的发展新阶段。

参考文献:

[1] 万争 , 洪岱 . 基于物联网和大数据的水利泵站故障诊断解决方案 [J].通信与信息技术 ,2023(03):85-88.

[2] 陈腊武 . 基于物联网的水利泵站信息采集与智能监控系统设计 [J]. 智能物联技术 ,2024,56(02):106-109.

[3] 王海燕 , 黄培民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农田水利设施智能监控系统设计[J]. 技术与市场 ,2025,32(05):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