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视域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冯晟
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太仓 215411
一、从政策宣示到实践困境
二十大报告首次把“科学家精神”写入党代会文件,并要求“涵养优良学风”。然而,职教领域长期受工具理性支配,育人过程“见物不见人”,学生科学志趣不足、创新胆识弱化、社会责任淡薄,无法回应产业迭代需求。如何让科学家精神成为类型教育的“内核”,已成为彰显职教特色、深化科教融汇的“卡脖子”议题。
二、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与职教价值
(一)核心要义
该精神是科学共同体在长期实践中沉淀的价值共识,可凝练为“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六维。其中“创新—求实”属方法论,“爱国—奉献”属价值观,“协同—育人”属伦理规范,共同构成可迁移至教育场景的文化资本。
(二)职教语境再阐释
在职教场域,其内涵发生三重转向:其一,从“真理至上”到“问题解决”,精神不再局限于实验室,而是直面生产一线的技术改良与工艺迭代;其二,从“学术共同体”到“技术共同体”,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共享规范与伦理,精神成为跨界协同的价值纽带;其三,从“精英取向”到“大众取向”,精神下沉为“岗位创新、人人可为”的实践哲学,激励学习者在平凡岗位上追求卓越。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文化生态“三缺”
缺科学文化:校企文化脱节,学生难以体悟技术背后的求真气质;缺创新文化:训练过度标准化,学生会操作却少改进;缺责任文化:就业导向至上,伦理与可持续教育被边缘化。
(二)课程逻辑“三裂”
学科与行动逻辑割裂,三类课程各自为政,无法形成“问题—探究—解决”的整体经验;知识与价值逻辑割裂,目标停留“会做”,缺失“为何而做”的追问,科学家精神沦为思政孤岛;校内与生产逻辑割裂,企业参与浅表,真实技术难题难以转化为学习项目。
(三)治理结构“三滞”
教师标准滞:双师认定重技能、轻科研,教师自身缺乏科学思维;评价制度滞:奖项与证书主导,忽视创新潜能与改良贡献;激励机制滞:技术成果难与职称、绩效挂钩,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壁垒依旧。
四、科学家精神融入的创新路径
(一)理念更新:由“技能本位”迈向“精神—能力”融合
确立“德技并修、理实融通、勇于创新”的育人目标,把科学家精神细化为“质疑习惯、证据意识、迭代思维、社会责任”四维素养,贯穿培养方案;构建“技术问题—科学原理—社会价值”三维目标,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理解原理并反思价值,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的统一。
(二)课程再造:打造“精神 + 项目集群”新形态
纵向贯通:一年级科学启蒙课群(科学史、技术伦理、思维训练)→二年级专业探究课群(项目课程、改良案例)→三年级岗位创新课群(企业课题、毕业设计);横向协同:以企业真实问题为纽带,组建跨专业“技术攻关共同体”,共享设备与数据。教学范式采用“科学家工作法”:观察—假设—验证—解释—改良—评估;引入“可失败”学分,鼓励学生公开试错,培育求真与韧性。资源平台内外并举:校内建“微创新工厂”,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原型制作与测试服务;校外设“企业科学家工作站”,聘请首席技师与校内导师联合指导,实现精神在生产情境中的浸润。
(三)师资升级:塑造“科学家型双师”队伍
能力标准新增“科研素养”维度,聚焦技术改良设计、数据分析与专利转化;实施“科学家驻校计划”,选派青年教师赴国家实验室访问研修,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推行“企业访问工程师”制度,教师五年内在企业技术岗位累计不少于六个月且须主持一项改良课题。评价与激励同步改革:将“技术改良贡献度”纳入职称评审,设立“科学家精神育人奖”,每年表彰在课程中融入精神并指导学生取得突破的团队,构建科研—教学—产业“三位一体”的师资生态。
(四)评价转型:构建“成长—贡献”二维体系
学生层面,全程记录技术探究、失败反思与社会服务,把企业改良、专利申请等实际成果折算为学分或荣誉学位条件;教师层面,通过课程观察、学生访谈、同行互评诊断“精神融入度”,并由企业导师与技术主管联合评价实践指导质量,形成多元闭环;质量保障上,成立“科学家精神与职教质量监测中心”,持续追踪毕业生在岗创新与企业满意度,定期发布报告并反向调整专业设置,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高频共振。
五、结论与展望
科学家精神为破解职教困境提供了价值坐标与方法路径。通过理念、课程、师资、评价的系统重构,职教可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的基因转化为“人人皆可创新、处处皆能创新”的生动实践,实现从技能输出到技术贡献的范式跃迁。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数字环境下精神的新表征及教学转化;区域产教联合体中精神扩散的动力机制;综合育人视角下评价模型的迭代优化。与此同时,随着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新兴产业加速崛起,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场景将从课堂延伸至产业链、创新链和人才链全环节,急需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实时追踪其价值扩散密度与速度,并借助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持续推动中国职教由“技能输出”迈向“技术贡献”,为全球技能型社会建设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侯彦杰 , 郭钧 . 新质人才培养与科学家精神协同发展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 [J]. 边疆经济与文化 , 2025(09): 88-92.
[2] 王紫薇. 数智化赋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 2025, 14(09): 208-210.
[3] 王忠文 . AI 与数字双驱动下的职业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现代职业教育 , 2025(25): 57-60.
基金项目:2023 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科学家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项目编号:2023SJSZ0921)
作者简介:冯晟(1987—),女,汉族,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公共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