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曳引驱动乘客电梯安全隐患分析及防治

作者

胡竹林

通力电梯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430000

引言

曳引驱动乘客电梯是一种集机械、电气、电子、液压等技术于一体的复杂特种设备,其系统精密,安全链条环环相扣。尽管我国已颁布并实施了与国际接轨相关规范,电梯的本质安全度得到了显著提升,但电梯困人、坠落、剪切等安全事故仍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影响和生命财产损失。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部分在用电梯,特别是使用年限较长的老旧电梯,其设计标准相对滞后,零部件自然磨损、老化严重;另一方面,维保市场乱象、使用单位主体责任不落实、乘客安全意识淡薄等非技术性因素,也成为了滋生安全隐患的温床。因此,对曳引驱动乘客电梯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科学、可行、多维度的防治对策,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 曳引驱动乘客电梯主要安全隐患分析

1.1 机械系统

机械系统事关电梯的正常升降,任何机械部件的失效都会导致灾难性后果。作为动力传输中枢的曳引系统,其曳引轮绳槽和曳引钢丝绳会随着长期运行而磨损,一旦超出标准限值,将导致曳引力不足而发生打滑,轻则造成平层不准,重则可能因曳引力失效而导致轿厢非正常地上冲或下坠。作为静态保持和紧急制停核心部件的制动系统,主要故障包括制动靴与制动轮间隙调整不当导致的制动延迟或抱死、制动弹簧疲劳失效导致的制动力矩不足、制动轮表面油污污染导致的摩擦力锐减,还易存在动作机构失灵,会引发溜车或紧急制动失效。限速器 - 安全钳联动系统隐患在于限速器本身可能因锈蚀、失准而无法在规定速度下准确动作,或安全钳因卡滞、间隙不当而无法在接收指令后有效夹紧导轨,会使整套系统形同虚设。作为冲顶或蹾底最后防护的缓冲器,会因油压系统泄漏或材料老化而失效,而导轨的连接螺栓松动、接头不平顺以及导靴的严重磨损,则会引起电梯运行中的异常振动和噪声,极端情况下甚至存在脱轨的风险。

1.2 电气控制系统

曳引电梯电气控制系统隐患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安全回路由门锁、限位开关等一系列电气安全触点串联而成,其核心功能是“一处断开,全盘停止”。最大的隐患在于该回路被人为非正常短接,会使电梯在门未关好等极端危险状态下仍能运行,极易引发剪切、坠落等恶性事故,同时,安全触点自身的老化或接触不良也会导致安全信号失真。约 70% 的电梯事故与门系统故障有关,主要包括厅、轿门电气联锁装置失效,导致门未锁闭电梯却能启动,或光幕或安全触板等防夹人装置损坏,失去保护作用,以及门机控制系统故障,造成开关门速度异常。此外,作为电梯核心的控制柜主板及软件也存在风险,主控板的电子元器件老化、供电不稳或受到强电磁干扰,都可能导致程序紊乱,引发突然急停、指令丢失等无法预测的故障。平层控制系统的失效也会直接威胁乘客进出安全,其平层感应器若因污损或损坏而检测不准,会造成轿厢与楼层地面的高度差,极易绊倒乘客而出现危险。

1.3 人为与管理因素

曳引电机的维保环节的隐患较为严重,部分维保单位为追求利润而进行低价竞争,导致“以修代保”、维保项目缺失及人员资质不符等问题频发,甚至通过伪造维保记录来长期掩盖安全隐患,严重情况下会导致安全事故。使用管理环节的责任缺失同样严重,许多作为法定首要责任人的使用单位,安全意识淡薄,未能设立专职安全管理员,对维保工作监督不力,且在电梯故障后缺乏及时的警示与科学的应急响应能力。此外,乘客的不安全行为也是诱发事故的重要原因,例如,反复按开关门按钮、强行阻挡关门、超载使用、在轿厢内蹦跳打闹等,这些行为不仅会加速设备损坏,还可能直接触发安全保护装置,导致困人或急停。

2 电梯安全隐患的综合防治对策

2.1 技术层面的防治对策

在技术层面构建多层次、全方位的安全防线是防治隐患的核心,必须从源头严控质量,严格执行 GB/T 7588 等设计制造与安装标准,确保电梯处理良好的运行状态。要着力提升关键部件的内在可靠性与可追溯性,例如,应用永磁同步无齿轮曳引机和具有自监测功能的零部件,并为钢丝绳、制动器等核心部件建立二维码身份识别与全生命周期追溯体系。应强制推广应用先进的主动安全技术,要求新装和改造电梯必须配备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UCMP)和上行超速保护装置(ACOP)等,为老旧电梯的升级改造提供支持,从硬件上堵住关键安全漏洞。要大力引入物联网与大数据预警技术,通过加装传感器实时采集电梯运行数据,构建智慧管理平台,不仅能实现对电梯健康状况的实时评估和故障的早期预测,更能推动维保模式从被动的“计划性维保”向主动的“预测性维保”转变,显著提升安全管理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2.2 管理层面的防治对策

在管理层面构建一个权责清晰、监督有效、人员专业、应急有备的闭环体系是防治安全隐患的关键,核心是压实并细化各方主体责任,明确“使用单位负首责,维保单位负主责”的原则,要求使用单位通过设立持证安全管理员和执行“一梯一档”制度,对维保工作进行有效监督。应创新维保监管模式,探索“保险 + 服务”等市场化手段,利用第三方力量倒逼服务质量提升,并推行维保单位星级评定与“黑名单”制度,实现市场优胜劣汰。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化管理,必须严格执行安装、维修、管理人员的持证上岗制度并加强后续培训与考核。完善的应急救援体系是安全管理的最后一道防线,需要建立统一的应急处置平台(如 96333),并由使用单位制定详尽预案、组织定期演练,确保在发生困人等紧急情况时能够做到响应及时、处置科学。

2.3 法规与社会宣传层面的防治对策

在法规与社会宣传层面,需从顶层设计和公众意识两端发力,形成合力。首先,必须健全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通过及时修订《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规以提高违法成本,并持续更新技术规范、出台老旧电梯评估与报废标准,为安全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和技术依据。相关监管部门需强化监督抽查职能,改变传统检验模式,采用“双随机、一公开”等方式对高风险区域和单位进行精准监管。必须开展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安全宣传教育,利用多渠道普及正确的乘梯方法与被困时的科学求救知识,坚决杜绝扒门等盲目自救行为,从而在全社会营造共同关注并维护电梯安全的良好氛围。

3 结论

曳引驱动乘客电梯的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贯穿于其设计、制造、安装、使用、维保、检验、监管的全过程。本文通过梳理,指出了其在机械系统(制动、曳引、限速器- 安全钳)、电气控制系统(安全回路、门系统、主控)以及人为与管理(维保、使用、乘客行为)三方面的主要安全隐患。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杜绝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单一的措施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原则,构建一个由技术保障、管理约束、法规威慑和社会共识组成的立体化、全方位的防治体系,需要制造单位的技术创新,维保单位的诚信履职,使用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相关部门的有力监管,以及每一位乘客的安全文明使用,才能不断提升电梯的安全运行水平,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彭武强 , 杨云龙 , 冉龙华 , 等 . 曳引驱动乘客电梯安全隐患分析及防治 [J]. 中国特种设备安全 ,2025,41(06):68-73.

[2] 刘剑锋 , 国树东 , 江凡 , 等 . 电梯曳引轮轮槽磨损程度精准检测识别研究 [J]. 特种设备安全技术 ,2025,(03):35-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