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式创伤急救护理与预见性 护理模式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韩玉萍 王静 王继影
1 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急诊科 山东东营 257000 2 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山东东营 257000 3 东营市第五人民医院放射科 山东东营 257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链式创伤急救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4年2月至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实施链式创伤急救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模式,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评估两种护理模式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为(8.52±1.24)分钟,短于对照组的(12.34±2.12)分钟,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链式创伤急救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模式能够大幅提升急诊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率,缩短急救反应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链式创伤急救护理;预见性护理模式;急诊多发伤
引言:
多发伤是急诊科常见的危重症之一,具有病情复杂、进展迅速等特点,对医疗救治的时效性提出极高要求。传统急救护理模式侧重于处理单一伤情,缺乏系统性,难以满足多发伤患者的多维度需求。随着创伤救治理念的不断更新,链式创伤急救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模式逐渐受到关注。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借助建立标准化的救治体系,有效整合多学科资源,快速评估伤情;预见性护理模式则强调早期识别潜在风险,结合动态监测,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因此,护理人员探讨链式创伤急救护理与预见性护理模式的应用,对急诊多发伤患者护理具有重要作用。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选取2024年2月至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急诊多发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中38例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年龄18-65岁,平均(42.35±10.24)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42例,高处坠落10例,机械损伤8例;损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25例),其次为胸部损伤(18例)及腹部损伤(12例),合并四肢骨折者5例。对照组中男性36例,女性24例,年龄范围19-64岁,平均年龄(41.87±9.96)岁;致伤原因有交通事故40例,高处坠落12例,机械损伤6例,其他2例;损伤部位以颅脑损伤为主(23例),其次为胸部损伤(17例)及腹部损伤(13例),合并四肢骨折者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损伤部位分布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纳入标准
(1)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即同一致伤因素导致两个或以上解剖部位损伤,且至少一处损伤危及生命;(2)受伤至入院时间不超过6小时;(3)患者或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研究。
1.2.2排除标准:
(1)合并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者;(2)既往有精神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入院时已处于休克晚期或生命体征不稳定者;(5)因各种原因无法完成研究随访者。
1.3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快速评估患者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并维持呼吸道通畅,止血包扎,进行初步固定。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伤情初步处理,随后由急诊医生进一步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护理过程中未采用标准化流程,主要依赖护理人员的个人经验与判断。
1.3.2观察组
观察组实施链式创伤急救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模式,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包括以下环节:(1)快速评估:护理团队在患者到达急诊室后立即启动评估流程,采用创伤评分系统(如ISS评分)分级伤情;(2)优先处理:根据评估结果,优先处理危及生命的损伤;(3)团队协作:组建多学科急救团队,明确分工;(4)标准化操作:按照创伤急救指南执行标准化操作流程。预见性护理模式则贯穿整个救治过程:①早期风险识别:借助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结果,识别潜在并发症风险;②个性化干预: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护理计划;③持续评估与调整:定期评估护理效果,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1.4实验指标
1.4.1急救反应时间
急救反应时间是评估急诊救治效率的核心指标之一,主要用于衡量从患者入院至完成初步救治所需的时间。研究结合电子病历系统的时间记录,以分钟为单位计算,客观反映急救团队的反应速度。急救反应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早期复苏效果,是评价创伤急救护理模式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1.5统计学方法
研究利用SPSS28.0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若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急救反应时间
结果表明,链式创伤急救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模式能够大幅提升急诊多发伤患者的救治效率,改善患者预后。
3.讨论
3.1 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对救治效率的提升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短于对照组,充分证明该模式在急诊多发伤救治中的优越性。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借助建立标准化、流程化的救治体系,可将复杂的急救过程分解为快速评估、优先处理等关键环节,有效避免传统护理模式中因分工不清导致的时间延误。快速评估环节采用创伤评分系统分级伤情,第一时间识别危及生命的损伤;优先处理环节则根据评估结果集中资源解决最紧迫的问题,为后续治疗争取宝贵时间。团队协作机制整合多学科资源,明确分工并强化沟通,进一步提高救治效率。标准化操作流程减少护理人员的决策时间,保证救治过程的一致性。另外,该模式还利用动态监测不断优化流程,适应不同伤情及医疗环境的需求。
3.2 预见性护理模式对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的影响
预见性护理模式强调早期识别潜在风险,利用系统化的评估,有效降低感染、器官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护理团队能够根据患者伤情特点,提前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并在关键时间节点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从而避免病情的进一步恶化。这种前瞻性的护理思维不仅提高救治效率,还优化多学科协作流程,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的护理干预。在预后方面,预见性护理借助缩短救治反应时间,改善患者的康复进程。特别是对于伴有基础疾病的群体,该模式能够更好地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护理支持。此外,预见性护理还借助标准化操作流程与个体化护理方案的结合,提升护理质量的稳定性,减少因护理差异导致的潜在风险。
综上所述,链式创伤急救护理联合预见性护理模式在急诊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大幅提升了救治效率,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借助标准化流程,优化救治环节,而预见性护理模式则利用早期风险识别,改善患者预后。两者的结合不仅提高护理质量的一致性,还处理复杂伤情的提供系统化支持。然而,该模式的成功实施依赖于完善的预警机制,未来需进一步优化流程并加强人员培训,以推动其在医疗环境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晓春.一体化链式护理对急诊创伤性骨折患者的影响[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4,39(02):163-165.
[2]何素娥,石琳,杨雅萍.医护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在多发肋骨骨折合并血气胸患者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3,9(12):88-90.
[3]赵云梅,潘艳.一体化链式护理在创伤急救患者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社区医师,2023,39(12):110-112.
[4]李旭锋,毛胜池,徐昕.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对急诊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及远期生存质量的影响[J].名医,2023,(07):102-104.
[5]刘建凡,曹慧.一体化链式创伤急救护理模式结合预见性创伤护理在多发伤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2,7(02):16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