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花瓷的发展浅探当代陶瓷设计的创新
徐海军
淄博职业技术大学
“青花瓷”指的是以氧化钴作为颜料,在成型好的素坯上绘画需要的图形,在 1300 度左右的高温中烧成的釉下蓝色图案。青花瓷在中国开创于唐朝,经过五代、宋朝、元朝、明清时期,有着一千多年的发展历史。元代时期江西景德镇青花瓷器烧造的成功,成为制瓷史上的标志,对彩瓷的生产和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青花釉里红、五彩、斗彩等工艺品种都是在青花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一.青花瓷的烧造
景德镇青花瓷在永宣时期大放异彩的时候,工艺水平已远远领先于其他各地的窑口。“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意思是指一件瓷器的制作,从开始到结束要经过七十二道工序,成为陶瓷业的通行说法。制瓷工艺,已经形成一条完整、齐备而庞大的产业链,完全是流水线式的生产。
完整的制瓷工艺大致可以分为成型、装饰与烧成三部分。在陶瓷行业发展的初期,这三个部分是不分离的,随着瓷业的进步,三个部分得到独立发展。从技术角度来看,青花瓷的诞生至少需要完成三个方面的准备:白瓷烧造的洁白色彩,透明釉以及蓝色料。而且三者都要依赖于烧制的技术,而这些是元代以前制瓷行业中最尖端的科技。青花瓷所有视觉效果的显现,都依托于白色的胎体上。白色瓷的烧制工艺是逐渐形成的,虽然从唐代开始白瓷在北方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的定窑又将白瓷推到了新高度,但是比起明代的景德镇白瓷,唐宋时期的白瓷不但色调偏黄,质地也存在巨大的差距。
二.青花瓷的原料:
青花瓷之所以呈现蓝色装饰,是因为它的绘画颜料氧化钴在高温下呈现蓝色的原因。青花料是含有二氧化锰、氧化钴和其他氧化物组成的复合矿经过多次加工后制成。由于矿产地的不同,制成青花料的成分和发色也有区别。
苏麻离青-- 观察永宣青花的特点:画面无论线条还是块面,都像是用毛笔在宣纸上画水墨,蓝色在瓷胎表面晕散开来,看上去像是渗入胎体。
回青-- 回青烧制的效果蓝色中微带紫色,产自云南,另一说产自新疆地区,明代嘉靖、万历时期使用。从波斯地区带回的苏麻离青在永乐宣德两朝将青花瓷推向高峰,明代成化以后,苏麻离青逐渐被回青等取代。
平等青 -- 这种青料产自当今隶属于景德镇市的乐平县,与苏麻离青的效果有区别,从浓艳变为淡雅,色彩比较稳定。在郑和停止下西洋之后不久,苏麻离青就用光,成化、弘治、正德早期,年间青花瓷的烧制改用国产的青料平等青。
石子青—也叫石青,产自江西高安、宜丰、上高一带单独使用时青花发色灰暗清淡,明清两代民窑的青花装饰多采用这种青料。
浙料—又称浙青,有元子、紫料、天青等品种,产自浙江绍兴、金华一带,是国产青料中的上品,发色重则浓红,轻则淡翠,。明代万历中期至清代,景德镇官窑青花瓷器均采用浙料。
珠明料,产自于云南宣威、宜良、会泽等地,珠明料的氧化钴含量比较高,铁和锰含量较低,青花发色明丽、翠艳、纯正,康熙青花多使用珠明料烧制。
三.青花瓷对海外瓷器的影响
十七世纪欧洲市场掀起了人们对中国青花瓷的热爱,当时中国销往国外的瓷器被称为“外销瓷”。在销往欧洲的瓷器中,青花瓷是最重要的品类,永宣时期达到高峰的青花瓷产品这时被推广到了全世界,此时也出现了成熟的青花五彩,也深受欧洲和日本市场的欢迎。
1616 年日本烧制出本国的瓷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很快发展出自己的风格。正逢康熙实行海禁,欧洲人发现了日本瓷器,把日本风格的瓷器称作“伊万里风格”。
1709 年,欧洲第一件硬质瓷诞生于德国,国王在麦森建立了陶瓷工厂,迈森瓷在今天已经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品牌之一。法国传教士殷弘绪在景德镇传教之余,了解到了景德镇制瓷的工艺方法,分别于 1712 年和 1722 年写了两封长信对瓷器制作工艺的种种细节详细做了记录,记载之详细,远远超过中国人传世的任何史料,法国人比德国人晚半个世纪在本国发现高岭土,也烧制出硬质瓷。英国人约西亚. 威治伍德于1759 年创办瓷厂,将自己的名字作为产品商标,一直延续至今。
欧洲皇室在百年前就已经有定制一套数千件的瓷器餐具品种。相比之下,西方餐桌上摆放的陶瓷餐具更加形状各异,设计类型更加丰富,有些是在景德镇定制,却从未摆上过中国人的餐桌。
进入工业时代的欧洲陶瓷,已经把陶瓷生产带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全世界范围内,一场工业文明代替手工业的浪潮正汹涌而至。1903 年,光绪皇帝下旨景德镇御窑厂停止烧造皇室用瓷。江西巡抚柯逢筹集资金、物色人才,成立了官商合营的“江西瓷业公司”,将御窑厂也归入其中,产品曾在万国博览会上获得不少奖项。民国时期江西瓷业公司几经变迁,最终在中华人名共和国成立之后收归国有,并入景德镇建国瓷厂。
四.青花陶瓷设计的时代审美
国外陶瓷产品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在于其生产效率高、成本低、价格低,标准化程度提高,品质越来越好,设计款式符合时代审美,远超过普通的手工产品。高水平的手工制瓷器,产量实在有限,价格又太过昂贵,从产品质量的角度,与工业化批量生产的产品相比也没有什么优势。广大消费者关注的是瓷器的色彩、器型的设计,质地是否坚硬、价格是否低廉,并不追求是否手工制作,中国瓷业也该走向工业化发展方向。艺术与技术的交融,在陶瓷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传统陶艺注重实用与装饰,其作品形式深受传统美学影响,造型上多采用同心圆设计,风格含蓄而内敛。而现代陶艺则更侧重于传达艺术家的思想与情感,作品外在形式大胆创新,追求独特的艺术效果。现代陶艺设计的发展趋势,是崇尚自然之美、创意之美。在这一艺术领域,情感的流露和个性的释放显得尤为重要。艺术推动技术,技术服务于艺术。青花瓷之美在元明时期登峰造极,一直传承到今天。艺术家们通过创作过程,将内心的情感世界和思维宣泄融入作品之中,从而确立了现代陶艺设计的独特形式美。运用现代构成艺术的创造性和多变性,借助水、土、色彩和火等工艺特性,完成作品的设计与创作。
参考文献:
[1]《捡来的瓷器史》 ISBN 978-7-5561-1850-2 作者:涂睿明湖南人民出版社
[2]《我爱收藏 -- 青花瓷知识 30 讲》ISBN 7-5003-0756-X 编著 :刘莉汤洪泉荣宝斋出版社
[3]《寻瓷去》ISBN978-7-5624-8715-9 作者:肖小困摄影:文俊重庆大学出版社
[4]《当代陶艺问道集》ISBN978-7-5699-0175-7 作者:朱乐耕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作者简介:徐海军(1973 年 3 月),男,汉族,山东淄博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艺术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