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旅游的文化价值链重构
王梓雯
天津商业大学 300133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文旅产业繁荣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首次将“文化旅游融合”纳入国家五年规划。此外,文旅部印发《“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把数字文旅、非遗旅游商品化列为重点工程,配套专项资金支持发展。因而,文化资源与非遗传承发展联系密切,相得益彰。
1.1.2 黔东南州非遗现状
2024 年 4 月,《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1]。这充分说明了我国非遗文化的梳理和整合进入了“活化”的新阶段,通过重构非遗多元化的文化价值,以适应现代生活并焕发新活力。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具民族特色和多样性的地区之一,这里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然而黔东南州非遗发展当前却面临符号过度商业化困境[2] :部分景区开发商“短平快”式开发,对图腾、仪式纹样等文化符号进行简化拼贴,造成文化语义被稀释、真实性受损。因此,如何以价值链视角重新配置非遗资源,成为黔东南州非遗传承发展的关键命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依托《“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政策框架,构建“文化符号具象化(IP)—沉浸体验技术化—市场需求场景化”的三元模型,形成可量化的非遗数字化保护路径,填补了民族文化旅游在技术应用领域的理论空白。
1.2.2 现实意义
项目通过非遗旅游的文化价值链重构,实现“线上预约 + 线下体验”闭环运营。线下推出“蜡染 DIY”“银饰手工课”等沉浸式项目;线上开发文创商城,销售苗绣帆布包等产品,验证了非遗文化通过“科技 + 旅游”实现产业化的可行性。
2 基于价值链三重嵌入模型的理论框架
根据 Porter 价值链与文旅融合最新研究,本文构建“资源 - 技术 - 市场”三重嵌入模型
2.1 文化基因嵌入:将非遗符号转化为可传播、可授权、可衍生的IP 资产
文化基因嵌入核心在于“解码- 转译- 衍化”三步闭环:AI 提取苗绣形、色、意,建数字基因库;转译成盲盒、藏品、服饰;B 端联名 +C 端销售,持续衍化变现。
2.2 技术分层嵌入: 5G+AR/VR 、北斗、大数据等轻量化技术降低体验门槛
2024 年黔东南州行政村 5G 通达率 100% ,乡镇及以上区域实现连续覆盖,但偏远自然寨(30 户以下聚居点)仍存在约 7% 的弱覆盖盲区,弱网环境下 AR苗歌导览、VR 吊脚楼漫游等AI 功能易卡顿。
因此,运用大数据技术尤为关键。本研究分别就数据采集与存储、数据处理框架、数据分析与挖掘采用了不同的技术。
2.3 市场需求嵌入:通过“赛事 + 演艺 + 电商”打通流量入口与消费出口,实现价值闭环
年轻客群对深度文化体验兴趣偏低,传统“打卡式”旅游模式难以激活参与热情。黔东南州以“村 BA”“村超”等赛事为例,这些赛事吸引了大量游客和观众,成为流量入口。在赛事期间,当地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演艺活动,如苗族歌舞表演、侗族大歌等,进一步提升了游客的体验和参与度。
同时大力发展新媒体电商产业,推行让手机变成新农具、让数据变成新农资、让直播变成新农活的“三新农”模式,让民族工艺品搭乘新媒体和人工智能的快车走上“云端”,销往全国各地 [3]。
这种“赛事 + 演艺 + 电商”的模式,不仅为非遗文化提供了展示和传播的平台,也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和价值闭环。
3 黔东南州实践的三重创新
3.1 IP 矩阵化:打开“村”字号新视界
“村 BA”篮球赛源自贵州省台盘村历史悠久的“六月六”吃新节篮球赛传统 [4],“村超”足球联赛则植根于贵州榕江 ( 三宝侗寨 ) 和美乡村足球超级联赛 [5]。两者均源自民间自发力量,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并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黔东南州以“村BA”“村超”为支点,裂变出“村马”等41 类子IP,形成“赛事 + 非遗 + 旅游”的复合业态。苗族银饰、侗族大歌等非遗元素被设计为赛事奖杯、拉拉队服饰及数字藏品,单款数字藏品销售额破 800 万元,实现非遗符号的跨媒介增值。
3.2 技术轻量化: 5G+AR 让非遗“可观、可感、可带走”
西江千户苗寨利用 5G+8K 技术直播银饰锻造,游客在线即可下单定制;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通过AR 还原苗族古歌,单日最高接待1.2 万人次,文创销售额占比达 28% 。技术轻量化不仅降低了体验门槛,也重构了“观看 -参与- 消费”的链式流程。
3.3 场景沉浸化:购物中心里的非遗“秀场”
黔里非遗文创馆把蜡染等搬进清镇吾悦广场,首创“非遗 + 咖啡 + 国乐”复合业态。馆内空间按“动线 - 体验 - 消费”三段式布局,实现“文化展示—沉浸体验—即时购买”的无缝衔接,解决了非遗产品脱离旅游场景后的“冷启动”难题。
4 结论与建议
贵州黔东南州经验表明,非遗旅游的价值链重构关键在于:
4.1 以“文化基因库”替代“项目清单”,实现符号资产化
黔东南州通过建立非遗文化基因库,对苗族银饰等非遗符号进行数字化采集和参数化设计,形成可溯源、可授权的数字资产。这些符号可以实现从文化符号到商业资产的转变。
4.2 以轻技术降低边际成本,实现规模收益
引入 5G+AR/VR、大数据等轻量化技术,将沉浸式体验的门槛大幅降低。通过云渲染等技术,显著降低了设备成本和运营成本。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优化游客路线和产品推荐,实现规模收益。
4.3 以沉浸化场景激活文化体验,实现提升文化附加值与市场转化效率
通过“非遗 + 演艺”等复合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显著提升了文化附加值与市场转化效率。
参考文献:
[1] 陈睿 . 活化利用,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活力 [EB/ OL].(2024-07-10)[2024-12-23]. https :// www.cdrb.com.cn/epaper/cdrbpad/202407/10/c135457.html.
[2] 吴志兴 .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J]. 农村经济与科技 ,2020,31(10):204-205.
[3] 管云 . 黔东南州榕江县委书记徐勃——全力打好“村超”这张好牌[J]. 当代贵州 ,2025,(17):19.
[4] 付乐欣 . 从“村 BA”看中国式现代化 [N]. 贵州日报,2022-12-14(7).
[5] 王慧,杨文静. 村超和美乡村的“贵州模样”[N]. 贵州民族报,2023-06-30(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