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四个驱动”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与教学实践路径探索

作者

杨哲 张晓珊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 050700

一、“四个驱动”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

(一)绿色可持续驱动

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可构建为“生态设计原理→绿色材料与技术→低碳方案实践”的递进式教学链:以生态设计原理为核心,进行理论教学,旨在巩固学生对绿色设计理念与原则的掌握;继而通过绿色材料与技术课程,系统性地传授环保建材、可持续装饰材料以及绿色施工技术的知识;最终,在低碳方案实践环节,指导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实现从理论到技术再到实践的系统化培养模式。

(二)数字智能驱动

环境设计专业需推进课程体系系统性革新,重点强化数字化工具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掌握 CAD、3D MAX 等设计软件的操作逻辑,以及Midjourney、ChatGPT 等AI 工具在创意生成、方案迭代中的应用方法。同时,将BIM 技术全面融入《商场空间设计》《景观设计》等核心课程:通过参数化建模等功能开展空间模拟训练,在室内模型中提升精度控制能力,在景观规划中强化多维度数据分析,推动数字化实践能力从“工具使用”向“智能协同”升级。此外,可增设 AI 设计伦理、数字孪生技术等前沿模块,培养学生对技术局限性的批判性认知,最终构建“软件操作 + 智能应用 + 创新思维”三位一体的数字能力培养体系,助力其适应行业数字化转型需求。

(三)网络协同驱动

网络协同驱动致力于打破学科间壁垒与教学边界,构建“技术赋能、跨界融合、协同实践”的新框架。通过跨学科课程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课程设置上,既要保留原有核心专业课程,又要融入数字孪生、VR 空间交互等前沿技术课程,同时联动建筑、景观、心理学等学科开设跨领域模块,通过在线共享课程实现知识的动态更新与跨校互通。

(四)创新赋能驱动

在创新赋能的驱动下,环境设计专业可借助“设计思维工坊”引导学生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掌握创新性设计思维方法;依托“创业项目孵化”模块为学生提供创意转化平台,推动设计方案向商业项目转化。同时,引入乡村民宿改造、老旧小区适老化设计等真实企业课题,强化实战场景下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全流程设计训练(从概念构思到项目落地),帮助学生掌握项目实施中的问题应对策略,全面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二、“四个驱动”引领下环境设计专业教学实践路径

(一)真实项目驱动:实战锤炼设计能力

环境设计专业是一门成熟的跨学科综合性学科,其内容广泛涉及美术、公共空间设计、室内外装饰文化、建筑基础知识、人体工程学以及材料学等多个领域。该专业在专业理论的广度和专业技能的多样性方面均具有显著的代表性。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雄安新区绿色社区设计”、“太行山乡村振兴景观规划”等真实项目为驱动。学生通过实地调研、居民访谈及场地分析等方法收集一手资料,并结合理论知识探索创新设计理念,力求在方案的创新性与可行性之间取得平衡;在技术落地阶段,通过与施工团队的协作,明确材料特性与施工工艺,推动设计方案转化为现实成果,实现“调研- 设计-落地”的闭环培养。

(二)虚实结合实训:科技赋能教学体验

环境设计专业可构建“沉浸式体验 + 云端协作”双轨实训体系,以科技手段重塑教学场景与互动模式。学校可在校内打造环境设计创新工坊与数字建模实验室,配备 VR 虚拟现实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实践平台。在实验室,学生通过虚拟漫游可直观感受 1:1 比例空间尺度,在模拟不同气候条件(如光照角度、温湿度变化)下测试材料的视觉质感与物理性能,例如在《展示空间设计》课程中,通过VR 模拟实木地板在不同光照下的色差变化,或石材墙面的肌理触感,精准优化设计方案细节。同时,实验室可开发模块化虚拟场景库,涵盖商业空间、景观公园等典型项目类型,支持学生快速调用模板进行参数化改造,提升方案迭代效率。

在数字设计云平台搭建方面,可整合三维模型库、材料数据库与项目管理工具,实现校企资源无缝对接:企业端可上传实际项目案例(如酒店大堂设计施工图)作为教学素材,师生通过云端标注功能实时反馈修改意见。此外,可定期举办“云端设计工作坊”,邀请行业专家通过直播形式演示参数化设计流程,并开放企业项目竞标通道,学生团队提交的方案经企业导师评审后,优秀作品可直接对接实际工程落地。

该模式通过“虚拟仿真 - 云端协同 - 实战转化”的闭环设计,不仅突破传统教学中“图纸想象”的局限,更构建了“课堂 - 企业 - 市场”的实时联动机制,有效缩短了从校园到职场的适应周期。

(三)双导师协同:学术与技术并重

环境设计学科作为艺术设计领域中的核心学科,在高等教育体系内经历了迅速的发展。然而,该学科正面临着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所带来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建议实施双导师协同培养机制,在此机制下,企业导师(例如来自河北省某知名设计公司的主创设计师)将利用其丰富的行业经验,指导学生将设计方案付诸实践,并传授实用技术与行业运作知识。与此同时,校内导师则致力于深化理论教学和方法论训练,引导学生构建完整的系统设计理论框架。通过双导师的协同作用,学生能够同时巩固理论基础和提升实践技能,从而达到技术与学术并重的培养目标。

三、结语

“四维驱动”为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有效的途径。该框架通过数字智能化、绿色可持续性、网络协同作用和创新赋能这四个维度,系统性地对课程内容和结构进行了优化;同时,依托于真实项目驱动、虚实结合的实训以及双导师协同的教学实践路径,全面提升了学生的环境设计能力与职业素养,为环境设计行业培养出能适应网络化协作、兼具技术素养与人文关怀的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晓蝶 . 产教结合模式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及教学方法创新[J]. 上海服饰,2024,(12):183-185.

[2] 张方,李国盼. 产教融合背景下应用型高校环境设计专业课程创新[J].上海服饰,2024,(12):129-131.

基金项目:教学改革项目“新质生产力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新质设计力人才培养体系更新研究”项目编号:XJGY202410

作者简介:1. 杨哲(1980.10.10),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硕士研究生, + 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装饰艺术设计。

2. 张晓珊(1996.4.24),汉族,河北省石家庄市,硕士研究生, + 讲师,研究方向为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