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写作工具时代创意写作课的转型路径:从“防AI”到“用AI”
王继莲
桂林开放大学 桂林 541002
一、引言:AI 对写作教育的冲击现状
1.1 智能写作工具的兴起
近年来,智能写作工具如豆包、DeepSeek、Grammarly、GPT 系列模型等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内容创作、文本优化等领域。这些工具不仅能实现语法纠错、风格调整等辅助功能,还能基于指令生成高质量创意文本,对传统写作模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1.2 创意写作课程面临的挑战
智能写作工具的普及对创意写作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纯人工创作”的教学理念难以适应技术发展趋势,学生对 AI 工具的自发使用与课堂教学要求存在矛盾,教师需重新定位课程目标与教学方法。
二、AI 工具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2.1 AI 工具的类型与功能当前智能写作工具可分为三大类
基础辅助类(如Grammarly):聚焦语法纠错、拼写检查、句式优化等基础功能;
内容生成类(如GPT 系列、豆包):可基于主题、风格要求生成故事、诗歌、议论文等创意文本;
- 分析评价类:能对文本的逻辑结构、情感倾向、风格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提供修改建议。
2.2 AI 工具在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部分教育机构已开展AI 工具融入写作教学的实践:美国某大学在创意写作课程中引入 AI 文本生成工具,让学生以 AI 生成内容为“素材原型”进行二次创作;国内中学尝试用AI 分析工具辅助学生优化叙事结构,学生反馈其有效降低了修改难度,提升了创作效率。
三、传统“防AI”策略的局限性
3.1 传统策略的主要措施
面对AI 工具的冲击,传统教学多采用“防御式”策略:明确禁止课堂及作业中使用 AI 工具,通过增加现场写作、人工查重等方式防范“AI 代写”,并强化学术诚信警示教育。
3.2 传统策略的不足之处
违背技术发展趋势:AI 工具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基础技能载体,简单禁止会导致学生与实际应用脱节;
忽视学生真实需求:学生更需要“如何合理用 AI”的指导,而非被动接受限制;
难以适应技术迭代:AI 生成内容的隐蔽性不断提升,单纯“防堵”难以形成长效机制。
四、“用AI”范式转型的理论基础
4.1 技术接受模型(TAM)
技术接受模型指出,用户对技术的接受度取决于“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将 AI 工具合理引入课堂,通过明确应用场景、简化操作流程,可提升学生对技术的认同度,促进主动学习。
4.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强调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AI 工具可通过提供个性化反馈(如针对性修改建议)、丰富创作素材(如多风格文本示例),为学生搭建“最近发展区”支架,助力其完成创意建构。
五、“用AI”转型的具体策略
5.1 课程设计创新
5.1.1 明确AI 工具的“辅助定位”
将 AI 工具纳入课程资源体系,明确其作为“创意脚手架”“效率工具”的角色:例如用 AI 生成多版本写作题目供学生选择,或让 AI 提供不同风格的开头段落激发灵感,但核心创意、情感表达需由学生自主完成。
5.1.2 增设 AI 素养教学模块
在课程中加入“AI 写作工具应用指南”:讲解不同工具的功能边界(如GPT 擅长叙事生成但逻辑严谨性不足)、伦理规范(如引用AI 生成内容需标注),培养学生的工具辨别力与使用责任感。
5.2 教学方法创新
5.2.1 开展“人机协同”创作训练
设计“AI 初拟—人工优化”任务链:让学生先用 AI 生成初稿,再通过小组讨论分析 AI 内容的优缺点(如情节合理性、情感真实性),最后结合自身思
考进行修改润色,强化“人机互补”意识。
5.2.2 实施项目驱动教学
以实际创作项目为载体,推动 AI 工具的综合应用:例如组织“AI 辅助短篇故事创作”项目,要求学生运用 AI 进行素材搜集、结构分析、语言润色等环节,并记录AI 使用过程与效果反思。
5.3 评价体系创新
5.3.1 构建多维度评价指标
突破“只看最终作品”的传统模式,将评价维度扩展为:
创意原创性:核心观点、情感表达的独特性;
AI 工具运用能力:能否合理选择工具、优化
反思性学习:对AI 内容的批判分析与改进思路。
5.3.2 引入过程性评价
通过课堂记录、AI 使用日志、小组互评等方式,追踪学生在“人机协同”过程中的参与度与成长轨迹,弱化单一结果评价,突出能力提升过程。
六、案例分析与效果验证
6.1 案例背景
某高校创意写作课程选取 30 名学生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15人)与对照组(15 人)。实验组采用“用 AI”转型策略教学,对照组沿用传统教学模式,实验周期为1 学期。
6.2 实验过程
实验组学生可使用指定 AI 工具辅助完成写作任务,课程同步教授 AI 工具使用方法与评价标准;对照组禁止使用AI 工具,按传统流程完成写作练习与修改。两组均完成相同主题的3 次创意写作任务(记叙文、散文、短篇小说)。
6.3 结果分析
写作质量:实验组作品在创意丰富度、结构完整性上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学习效率:实验组完成单次写作任务的平均时间比对照组缩短 28% ;
学生反馈: 87% 的实验组学生认为 AI 工具“有效激发了创作灵感”,73% 表示“掌握了更科学的修改方法”。
6.4 结论与建议
实验验证了“用 AI”转型策略的有效性。建议在推广中注意:平衡 AI 工具与人工创作的比重,避免过度依赖;加强教师AI 素养培训,提升工具应用指导能力。
结束语
智能写作工具的兴起并非创意写作教育的“威胁”,而是转型机遇。从“防AI”到“用 AI”的范式转型,核心是回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课程、方法与评价的创新,让AI 工具成为提升写作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助力。未来需持续探索人机协同的教学模式,使创意写作课程在技术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许道军. 创意写作理论:基础与应用[M].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0.
[2](美)雪莉·特克尔. 重拾对话:数字时代的交谈艺术[M]. 浙江人民出版社 , 2017.
[3] 张卫中 . 人工智能时代写作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J]. 南京社会科学 ,2023(3):135-142.
[4](英)尼克·萨博. 人工智能与创造性:机器能创造吗?[M]. 商务印书馆 , 2021.
[5] 刘卫东 . 数字时代的写作教育转型 [J]. 中国教育学刊 ,2022(9):78-83.
作者简介:
王继莲(1970 年1 月14 日),女,汉族,广西灌阳县人,本科
单位:
职称:高级
研究方向:汉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