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机电设备安装在给排水系统中的作用与效益评价

作者

何昌涛

上海建工一建集团有限公司 上海市 200437

建筑内部的给排水设施作为关键 生活体验与建筑安全性能。特别是在高层住宅项目中,给水排水机 既要保障水源输送的可靠性及卫生标准,同时还需处理 的排水能力显得尤为关键,这能有效预防管道淤塞 污水 ,高层住宅给排水机电施工正面临转型升级的契机。实现 少能源消耗、延长设备运行周期,已然成为行业研究热点。针对这 的理论探索与工程实践。

1 机电设备在给排水系统中的基本概述

1.1 给排水系统的定义与功能

城市给排水网络作为当代城市基础建设的核心要素,承担着满足居民生活用水与工业用水需求,同时实现废水无害化处理的关键职能。供水体系通过复杂的管网结构,将净化后的合格饮用水输送至终端用户,涵盖住宅区、商业综合体及生产厂区等不同场所。排污网络则专门负责生活污水、地表径流和工业排放液的汇集、转运与净化处理,以此维护生态平衡并防控疾病传播。

构建完善的配水网络,保证各类用户在不同时段和区域都能获取足量用水资源;实施严格的水质管控机制,借助科学监测手段杜绝水质污染风险;提升系统运行稳定性,采用智能化管理技术降低设备故障率,实现不间断的供水保障。

城市排水体系承担着多重关键职责,首要任务是实现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集中收运及净化处理,同时肩负着降水疏导和防汛抗洪的重要使命。各类废水经由地下管网系统汇集至净化设施,经过多级处理流程后达到安全排放或循环使用的标准。针对降水管理,则依托排水管网、提升泵站及蓄水调节池等基础设施,显著降低城区积水风险,维护城市正常运转秩序。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供排水工程与市民生活品质、公共卫生安全密切相关,同时对区域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产生深远影响。

1.2 机电设备的种类及其特性

机电设备在给排水工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种类繁多且各具特色。核心设备涵盖抽水装置、调节机构、智能控制单元及检测元件等。抽水装置作为系统动力源,凭借出色的工作效率和持久性能,在输水与排水环节扮演着重要角色。调节机构主要承担流体方向与流量的管理任务,具备优异的密闭特性和抗侵蚀能力。智能控制单元实现系统自主运行,依托预设指令与即时信息完成操作,显著提升系统可靠性与运行效能。检测元件则负责追踪水质、水压及流量等核心指标,凭借卓越的响应能力和测量精度,保障系统稳定安全运行。

1.3 机电设备在给排水系统中的应用现状

当前,给排水系统中机电设备的运用范围持续扩大,技术水平持续精进。水泵装置承担着水体提升与输送功能,电动调节阀则精准把控流量与压力参数,自动化管理平台大幅强化了系统的监控与调控性能。在污水净化领域,高效充氧装置与沉淀设施的引入明显提升了处理速率与净化效果。智能化监测终端借助即时数据收集与解析功能,可迅速识别并排除系统异常,保障供水的安全性与稳定性。

2 给排水机电设备安装

2.1 管道安装

在高层建筑给排水系统机电设施装配环节,针对各类管材特性需实施个性化切割方案。采用砂轮切割装置时,必须预先校准刀具夹持装置与管道外径的契合度。实施切割作业时需保持压力均衡,防止产生切口毛边或管体形变。处理大管径材料时,建议采用分段切割法,先完成圆周切割深度的 50% 左右,再逆向完成剩余部分,以此规避管道变形风险。切割工序完成后必须使用端口修整器进行端面处理,确保截面平整度控制在 0.03 毫米以内,同时使用角度测量仪检测管轴垂直偏差,要求误差不超过 1.2 度。采用化学粘接剂时,连接前需用丙酮溶液清洁管端 5 厘米以上区域,胶剂涂布后需在 5 秒内完成对接并维持固定状态。对于镀锌钢管,应采用聚乙烯材料实施密封处理,缠绕层数严格限定在 3 至 4 层范围内。紧固作业需使用双扳手对称施力,防止单侧受力引发管件破裂。依据给排水工程图纸实施三维空间建模,运用 BIM 技术模拟管线布局,优化支撑结构间距配置。进场材料必须进行外观质量检验,并随机抽检管径公差,确保壁厚不低于设计标准的 90%。施工过程中需按系统分支顺序进行装配,每完成一个楼层安装后需实施 0.45 兆帕水压测试,维持 15 分钟无渗漏现象。采用激光水准仪进行校准作业,每隔4 米设置坡度检测点位。使用变径管件时,必须保证同心度误差在1 毫米以内,粘接前需进行预装配验证。进行螺纹加工时,选用电动套丝设备,根据管径尺寸匹配相应模具,加工过程保持匀速进刀并持续注入冷却液剂。螺纹缺损长度不得超过总螺纹长度的3.5%。

2.2 线缆敷设

给排水机电设施施工过程 布置制定多套施工方案,径规划应着重控制 槽孔定位需结合设 洞成型后须进行边缘修 安装完成后应采用 止拆模后出现过 且无弯折时, 连接部位需进行 端头断裂处理以增强连接强度。 配 或裂纹等质量缺陷。

2.3 配电箱安装

配电箱的 工人员应当先核对设计图纸,确认安 接处需采用电测试,理,通方式确保填充 中的位移现 络可将异常电 路始终处引发的安全隐 控制张力和弯曲 防护,应的连续性。 检测数据符合设 要求后,方可组织 量验收工

3 机电设备对给排水系统效益的影响

3.1 提升水质的作用

机电设备在给排水系统中对水质改善发挥着关键性影响。现代水处理工艺结合专业设备能够高效分离悬浮颗粒、降解毒性成分并杀灭病原微生物,显著提升水体洁净度。以智能过滤单元和灭菌装置为例,这些设备可精准调控多项水质指标,使产出水质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卫生要求。依托自动化管理平台,水处理全流程可实现动态参数追踪与工艺优化,大幅增强水质可靠性。机电系统在水处理环节的协同运作,有力促进了水资源的循环再生。高性能污水处理装置能将废水中的污染物浓度控制在极低水平,使净化后的水体满足工业回用或农田灌溉需求,有效应对供水紧张局面。配备高灵敏度探测器的监测网络可全天候捕捉水质波动,快速识别并处置突发状况,确保用水安全无虞。

3.2 增加供水稳定性的机制

机电设备在保障供水可靠性方 在于对水泵装置、调节阀门及智能控制单元的科学配置与运行优化。 衡不同时段的用水量波动,消除供水量不足或浪费现象 抑制水力冲击效应,降低管道系统发生故障的概率。自动化 运行参数的智能调节与异常预警,显著提升系统响应能力 仅优化了供水网络的稳定性能,还大幅降低了突发状况对市政供水系统的冲击,确保了供水服 的持续稳定与安全运行

3.3 降低能耗与提升系统运行效率的策略

在给排水工程领域,机电设备通过多元化技术手段达成节能降耗与运行效能优化的双重目的。选用具备变频调节功能的智能水泵和电动控制阀门等高效设备,能够在保障供水需求的同时显著降低能源损耗。此类设备可依据工况变化自动调节工作状态,确保在不同负荷区间均维持理想的能源转换效率。通过改进管网架构与设备布置方案,可显著提升整体运行效能。具体措施包括优化管道走向与泵站选址,有效降低流体输送过程中的压头损失;充分利用自然地势高差实现重力输水,最大限度减少机械动力设备的依赖程度。引入智能化监控系统与自动化调控技术,对设备运行参数进行实时采集与分析,基于动态数据反馈及时修正运行模式。集成大数据处理能力的智能管理平台,通过算法预测和优化调度,可显著提升设备利用率并降低无效能耗。实施完善的设备维保体系是确保系统高效运行的重要保障。采用预防性维护策略配合故障预警技术,能够及时识别并消除设备隐患,避免因机械故障导致的额外能耗和性能衰减问题。开展专业化的节能操作培训与管理能力提升计划,强化运行人员的节能意识与操作规范性。通过标准化作业流程与精细化管理措施,实现系统整体能耗的持续优化。

4 机电设备配置与管理的综合评价

4.1 设备选型与系统设计原则

给排水工程中的设备选择与 系统规划具 决定性作用 。在挑选设备时,必须全面评估实际工况条件、设备技术参数及其环 同时具备抗腐蚀、抗磨损等性能优势,从而提升 采用高能效设备既能控制运营支出,又可减轻生 协同运作。设计方案应当优化管网空间布置, 现代给排水工程普遍采用自动化监测技术 可靠性和运行效能。规划设计阶段还需 科学的设备配置与完善的系统架构不仅能优化运行性能, 还 保障给排水设施持续稳定运转。

4.2 运行维护的关键因素

现代监测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设备运行参数的动态跟踪,包括但不限于水流量、管道压力、电机温度等关键指标,从而确保设备始终处于最优运行状态。对于系统核心设备,必须设置备用装置,以规避单一设备故障引发的系统瘫痪风险。针对各类机电设备的特性,需要编制具有针对性的维护指南和操作流程,并要求技术人员严格遵守执行。同时要定期组织专业技能培训,强化维护团队的故障诊断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各类设备问题。完善的备件库存管理是保障维修效率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关键部件的储备必须充足,避免因配件短缺造成的维修周期延长。通过引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维护工作的标准化和智能化,最终达到提升系统运行稳定性和工作效率的目标。

4.3 政策法规与专业培训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给排水系统中机电设备的合理配置与高效运行,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至关重要。相关部门需制定具有强制力的技术规范,对设备选型 要求,从制度层面确保设备性能与系统安全性。与此同时,专业技术人 系统化的技能培训和行业经验分享活动,可显著提升从业人员的专业素 能力 效增强整 系统的稳定性和工作效率。这种法规约束与人才培养相结合的模式,不仅为机电设备的 常运转提供 有力支撑,更为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结论

机电设备在给排水工程领域发挥着关键性作用。这类设备不仅能够优化水质指标,还能维持稳定的供水状态,在节能降耗的同时提升整体运行效能。科学合理的设备选型与系统规划有助于延长装置服役年限,有效控制水资源损耗,显著降低运营开支。通过引入自动化控制与智能监测技术,可实现水质的实时管控,推动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后续研究应着重探讨适应不同场景的设备选配方案,深入研究多元系统协同运行的实现路径,同步完善配套政策与人员培训机制,以保障机电设备的长期稳定运行,助力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

参考文献:

[1] 陈智勇 . 玻璃工厂给排水系统 [J]. 玻璃 ,2021,48(6):36-38.

[2] 徐旻辉 . 排水系统条件对分流制排水系统调蓄池环境效益的影响研究 [J].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1,(4):14-17.

[3] 吴佳蔚韩飞 . 建筑给排水系统设计 [J]. 数码世界 ,2019,(1):146-146

[4] 张立军 . 煤矿排水系统运行效率的优化 [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9,(13):128-129.

[5] 朱烽 . 园区给排水系统设备安装及难点分析 [J]. 建筑 • 建材 • 装饰 ,2021,(1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