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研发与应用

作者

任志玲

37132819821013452X

引言

环境空气质量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空气污染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传统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方法存在监测点位有限、数据更新不及时等问题,难以满足实时、全面监测的需求。物联网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物联网通过传感器、网络通信和数据处理等技术,能够实现对环境信息的实时感知、传输和分析。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可以将分布在不同区域的监测设备连接起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监测网络,从而实现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全面、实时监测。本研究旨在研发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并探讨其在实际环境监测中的应用,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效率和准确性。

一、系统研发

1. 系统架构设计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采用四层体系架构,包括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实现从数据采集到智能应用的全链条集成。感知层作为系统的前端感知单元,集成高精度 PM2.5、PM10、 S02 、NOx、CO、 03 及温湿度传感器,具备多参数同步采集能力,传感器模块采用低功耗设计并支持自动校准,确保长期运行的稳定性与数据准确性。网络层依托无线通信技术构建异构传输网络,根据部署场景灵活选用 ZigBee 用于短距离低功耗组网、Wi-Fi 实现局域高速传输、GPRS/NB-IoT 支持广域远程通信,保障数据在复杂环境下的可靠传输。平台层基于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台,集成分布式存储(如 Hadoop)、实时流处理(如Kafka+Spark Streaming)及大数据分析引擎,完成数据清洗、异常检测、时空关联分析与趋势预测,并支持与环保部门监管平台的数据接口对接。应用层通过 B/S 与 C/S 混合架构,提供 Web 端管理后台与移动端 APP,集成动态地图展示、多维度数据可视化、AQI 实时发布、超标预警推送及历史数据回溯功能,实现监测信息的智能呈现与交互。四层结构通过标准化协议实现松耦合集成,具备良好的可扩展性与系统兼容性,支撑城市级空气质量精细化监管需求。

2. 传感器选型与优化

传感器是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系统的核心感知单元,其性能直接决定系统的数据准确性与长期可靠性。在选型过程中,需综合评估传感器的灵敏度、检测限、交叉干扰抑制能力、长期稳定性及环境适应性等关键参数。针对 PM2 、 PM10 等颗粒物监测,宜选用基于激光散射或 β 射线吸收原理的高精度传感器;对于 S02 、NOx、 03 、CO 等气态污染物,优先采用电化学或 NDIR(非分散红外)技术传感器,兼顾选择性与响应速度。为提升系统整体性能,需实施多维度优化策略:引入多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如卡尔曼滤波、加权平均),通过时空同步与冗余校验提升测量一致性;建立周期性自动校准机制,结合标准气体或参考站数据动态修正漂移误差;优化传感器封装结构与防护设计,增强抗湿、防尘与抗电磁干扰能力。同时,推动新型敏感材料(如金属氧化物半导体、石墨烯基复合材料)与 MEMS 微加工工艺的应用,提升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与目标气体选择性,降低功耗与制造成本。通过硬件选型与智能算法协同优化,构建高精度、低维护、可持续运行的传感前端,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

二、系统应用

1. 数据实时监测与展示

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通过部署高精度、低功耗的多参数传感器网络,实现对 PM2,Ξ 、 PM10 、SO2、NO2、 03 、CO 及温湿度、风速风向等环境参数的连续在线采集,并依托无线通信技术(如 NB-IoT、LoRa、4G/5G)将数据实时传输至云平台。系统采用边缘计算架构,在前端节点集成数据预处理模块,实现异常值滤波、量程自动切换与协议自适应封装,提升数据传输效率与完整性。在应用层,系统构建了多维度可视化界面,支持动态图表、热力图、趋势曲线及 GIS 空间分布图等形式,直观展示各监测点位的污染物浓度、空气质量指数(AQI)及其等级分类,并支持多图层叠加显示气象流场、污染源分布与行政区划信息,增强空间关联分析能力。系统具备多时间尺度的历史数据存储与回溯功能,支持按小时、日、月粒度查询与对比分析,结合时间序列数据库(如 InfluxDB)优化海量时序数据读写性能,辅助用户识别污染演变趋势与周期性特征。平台集成智能预警引擎,依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设定分级阈值,采用滑动均值与峰值保持算法避免误报,当污染物浓度持续超标或突变增长时,系统自动触发多级报警机制,通过 Web 端弹窗、移动端 APP 推送、短信及现场声光装置实现多通道实时通知。所有数据均实现高精度时间戳同步(UTC+8)与 SHA-256 加密校验,确保监测结果的可追溯性、完整性与防篡改性。系统支持与环保部门监管平台的数据对接,遵循技术规范等,为公众信息发布、环境执法取证及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提供权威、可靠、低延迟的数据支撑。

2.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

系统采集的海量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具备显著的时间序列性与空间异构性特征,通过融合大数据分析技术与环境统计模型,可深度挖掘数据内在规律,实现多维度决策支持。基于长期连续监测数据,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如 ARIMA、STL 分解)可精准识别 PM2 5、 03 等污染物的季节性波动特征与昼夜变化趋势,揭示气象条件(温湿度、风速风向)与污染浓度的非线性关联机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与空间插值技术(如克里金插值),可构建高分辨率污染分布图谱,识别污染热点区域与传输路径,辅助划定重点管控区。进一步引入机器学习模型(如 XGBoost、LSTM神经网络),利用历史数据与气象预报信息构建空气质量预测模型,实现未来 24 至 72 小时 AQI 及主要污染物浓度的精准预测,提升重污染天气预警能力。同时,通过聚类分析与源解析模型(如PMF)可初步判别区域污染来源贡献,为制定差异化减排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分析结果可集成至智慧环保平台,支持动态调控与应急响应决策,显著提升环境治理的精准性与前瞻性。

结论

本研究成功研发了一套基于物联网的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系统,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环境监测中。该系统通过综合运用传感器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和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实现了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实时、准确监测与预警。经实际应用验证,该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为环境管理部门和相关企业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持。未来,将致力于进一步优化传感器性能,提高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加强系统与其他环境监测系统的集成,以更好地满足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需求,为改善环境空气质量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颜凯华 . 基于物联网的实时生态环境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J]. 水上安全 ,2025,(05):46-48.

[2] 杜娟 , 宋鹏程 , 陈阳 , 等 . 基于智慧监测的环境空气连续自动监测系统发展与应用 [J]. 环保科技 ,2024,30(06):60-64.

[3] 陈镱, 王绍源, 陈清华. 基于无线传感网络的实时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J]. 仪表技术与传感器 ,2018,(09):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