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大数据驱动下的城市交通拥堵预测与疏导策略研究
纪文强
370303198109037014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交通拥堵不仅导致居民出行时间增加、出行成本上升,还会引发环境污染、能源浪费等一系列问题,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传统的交通管理方法主要依赖于有限的交通监测数据和经验判断,难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城市交通管理需求。
交通大数据的出现为城市交通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交通大数据具有海量性、多样性、实时性等特点,它涵盖了来自交通传感器、移动设备、智能交通系统等多个数据源的信息,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城市交通的运行状态。通过对交通大数据的深入挖掘和分析,可以揭示交通拥堵的规律和成因,实现对交通拥堵的精准预测,并制定出针对性强的疏导策略。
一、交通大数据在城市交通拥堵预测中的应用
1. 交通大数据的特点与来源
交通大数据具有海量性、多样性、高速性与价值稀疏性等典型特征。其数据规模庞大,涵盖车辆实时位置、速度、加速度及行驶轨迹等多维信息,日均生成数据量达 TB 至 PB 级。多样性体现在数据来源异构,涵盖结构化传感器数据、半结构化日志信息与非结构化视频流。高速性表现为数据持续动态更新,支持对交通状态的近实时感知。交通大数据主要来源于三类系统:其一为固定式交通检测设备,如环形线圈、微波雷达、视频监控与浮动车检测系统,可精确采集路段流量、车速、占有率等宏观交通参数;其二为移动式感知终端,包括智能手机GPS、车载OBU(车载单元)与导航平台,通过匿名化处理获取个体出行路径、OD(起讫点)分布与出行时变特征;其三为智能交通管理系统(ITS),如自适应信号控制、电子警察、ETC 与事件检测系统,记录信号配时、违章事件、拥堵报警与道路施工等管理类信息。多源数据融合可构建城市交通运行全景图谱,为拥堵机理分析与预测建模提供高时空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2. 交通拥堵预测模型与方法
在交通拥堵预测方面,常用的模型和方法涵盖统计学、机器学习与深度学习等多个技术路径。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基于历史交通数据的时序特性,构建数学模型以预测未来交通状态。自回归积分滑动平均模型(ARIMA)适用于平稳时间序列的建模,而季节性 ARIMA(SARIMA)则能有效处理具有周期性特征的交通流数据。机器学习算法在非线性关系建模中表现优异,广泛应用于拥堵状态分类与回归预测。多层感知器(MLP)通过隐层神经元捕捉交通变量间的复杂非线性关系,支持向量机(SVM)在高维特征空间中构建最优分类超平面,适用于短时拥堵态势判别。随机森林(RF)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BDT)等集成学习方法进一步提升了预测精度与鲁棒性。近年来,深度学习模型在时空特征联合建模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卷积神经网络(CNN)可有效提取路网拓扑结构中的空间相关性,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和门控循环单元(GRU)能够建模交通序列的长期时间依赖性。在此基础上,时空图卷积网络(ST-GCN)与图注意力网络(GAT)结合图神经网络与时间模型,利用路网作为图结构,实现对交通状态的精准动态预测。此外,基于注意力机制的Transformer 架构在长序列建模中展现出优越性能。通过融合多源交通大数据,上述模型可实现分钟级至小时级的短时与中长期拥堵预测,为城市交通主动管控提供可靠决策支持。
二、基于交通大数据的城市交通拥堵疏导策略
1. 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策略
交通信号控制是城市交通管理的核心手段之一。传统固定配时方案难以应对交通流的时空动态性,易导致通行效率下降与延误增加。基于交通大数据的信号控制优化策略通过融合实时交通流量、速度、占有率及历史运行数据,实现信号配时的动态优化。自适应信号控制利用检测器与视频监控等多源数据,实时感知交通状态,动态调整信号周期、相位差与绿信比,提升交叉口运行效率。典型系统如 SCATS 与 SCOOT,可根据检测数据在线优化配时方案,有效缓解突发性拥堵。协调控制则面向干道或区域路网,通过分析上下游路口间交通波传播特性与车流到达规律,优化信号相位差,构建“绿波带”,减少车辆启停次数与排队长度。基于大数据的协调控制模型可结合短时交通流预测算法,提前调整配时方案,提升协调鲁棒性。此外,引入强化学习与模型预测控制(MPC)等先进算法,可进一步实现多路口协同优化与全局性能提升。通过自适应与协调控制的融合应用,交通信号系统能够实现从被动响应向主动调控的转变,显著提高路网通行能力与运行可靠性,为智慧交通系统的构建提供关键支撑。
2. 交通诱导策略
交通诱导是引导车辆合理选择行驶路线、优化交通流时空分布、降低路网整体负荷的关键手段。基于交通大数据的交通诱导策略通过融合多源数据(如浮动车数据、GPS 轨迹、视频监控与感应线圈数据),实现对路网运行状态的实时感知与短时预测,进而生成动态路径诱导方案。主流诱导方式包括车载导航系统与智能手机应用,其依托实时交通状态分析,采用最短路径或最小出行成本算法,向驾驶员提供个性化、动态化路径推荐,有效规避拥堵节点。此外,可变情报板(VMS)作为固定式交通信息发布设施,广泛布设于城市主干道与快速路沿线,可实时显示前方路段的行程时间、事件信息及绕行建议,提升驾驶员决策效率。为进一步增强诱导效果,现代交通诱导策略常与交通需求管理(TDM)措施协同实施,如实施拥堵收费、低排放区限行、停车诱导与公交优先政策,引导个体出行向绿色交通方式转移。通过大数据驱动的精准诱导与需求调控相结合,可显著提升路网整体运行效率,降低交通延误与排放水平,是智慧交通系统中实现主动交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
结论
本文围绕交通大数据驱动下的城市交通拥堵预测与疏导策略展开了深入研究。通过对交通大数据的特点和来源的分析,以及对交通拥堵预测模型和方法的探讨,明确了交通大数据在城市交通拥堵预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基于交通大数据的交通信号控制优化策略和交通诱导策略,为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然而,目前的研究仍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交通大数据的质量和整合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以提高预测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疏导策略的实施效果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驾驶员的行为习惯、道路设施的条件等。未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加强交通大数据的质量管理和整合,提高数据的可用性和准确性。二是进一步优化交通拥堵预测模型,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适应性。三是加强疏导策略的实施效果评估和优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交通管理措施。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实践,有望实现城市交通的高效、顺畅运行,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钱龙 . 大数据驱动的智能交通系统设计与实现 [J]. 中国设备工程 ,2025,(13):43-45.
[2] 李鸿光 , 胡班班 , 党若琳 . 深度探究 : 交通大数据在解决城市拥堵问题中的关键作用与实现策略 [J].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学术研究 ,2024,9(03):5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