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生中年级学段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研究
苏绣锦
广西百色市田林县第四小学 533300
引言:中年级阶段是阅读能力发展关键期,此时期学生已掌握基本识字技能,开始向理解性阅读过渡。然而,受制于地域限制、经济条件制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因素,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培养面临诸多困境。立足于农村教育实际,分析中年级学生阅读现状,探讨科学有效指导策略,以期促进农村小学生阅读能力全面提升,为其未来学习奠定坚实基础,进而推动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缩小城乡教育鸿沟。
一、农村小学生中年级阅读能力现状分析,指导策略制定基础
部分农村中年级学生能完成基本阅读任务,但深层次解读文本、提炼中心思想、分析文本结构等高阶阅读技能明显滞后。这些问题形成原因多元,如家庭阅读氛围缺失,许多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难以为孩子提供必要阅读指导与示范,学校图书资源匮乏,种类单一且更新缓慢难以满足学生阅读需求。课堂教学方式较为传统,过分强调知识点讲解与应试技巧训练,忽视阅读兴趣培养与阅读策略指导,农村教师专业素养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阅读能力有限,缺乏科学引导学生阅读方法。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制约,阅读教学设备落后,数字化阅读资源获取渠道受限,评价机制单一过分注重考试分数,忽视阅读过程评价,导致学生阅读动机外在化。基于此现状制定科学合理指导策略应遵循原则:尊重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注重趣味性激发内在阅读动机。强调实践性提供充分阅读机会,突出整合性联动家庭、学校与社会多方力量,坚持差异性关注个体需求,实施分层指导,追求可持续性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二、农村小学生中年级阅读能力培养方法,指导策略实施路径
教师需要营造沉浸式阅读环境,通过精心布置班级图书角、开展图书漂流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采用预读-精读-拓展读三段式模式,引导学生掌握预测、提问、推断等核心阅读策略。实施分层阅读指导,针对不同学习水平学生提供差异化任务,确保每位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整合多元阅读资源,充分利用乡村图书室、流动图书车等渠道,拓宽阅读视野。创新阅读活动形式,定期举办读书沙龙、故事会、主题阅读周等活动,提升参与度建立阅读激励机制,设置阅读之星、阅读护照等奖励方式来强化内在动机。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为例展示上述策略实施效果。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查阅安徒生生平资料,了解创作背景,激发阅读兴趣,课中进行情境导入,播放冬天雪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寒冷氛围,引出故事主题开展分段朗读,教师示范富有感情朗读第一段,学生小组轮读其余部分,体会文本语言美感。进行层次阅读指导:基础层次学生聚焦理解故事情节,中等层次学生分析小女孩情感变化,高水平学生探讨作品深层主题。为增强理解组织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分组表演火柴点燃时幻觉场景,加深对人物心理体验,课堂后半段开展如果我是小女孩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故事可能结局,培养创造性思维。课后延伸设计温暖行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关注社区需要帮助人群,将阅读感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实现情感升华与社会责任感培养。这一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实践性与人文关怀融合的特点,有效提升了农村学生阅读理解能力与思维深度。
三、农村小学生中年级阅读能力提升措施,指导策略优化完善
农村小学生中年级阅读能力提升需进一步优化完善指导策略,形成长效机制。核心措施包括构建教师专业成长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教学反思等方式提升教师阅读教学专业素养。教师需要建立科学多元评价体系,摒弃单一考试评价模式,采用阅读成长记录册、作品展示、同伴互评等方式全面评估学生阅读发展。强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设计亲子共读计划,举办家长阅读指导讲座,增强家庭教育支持力量,拓展数字化阅读空间,引入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等设备突破资源局限,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阅读活动,整合区域文化资源联动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场所,开展主题阅读推广活动。加强学科融合,将阅读策略应用于科学、数学等学科学习促进迁移运用,建立阅读支持援助计划,为阅读困难学生提供个别化指导与干预,设计螺旋式阅读进阶路径,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原则,系统规划各学段阅读能力培养目标与内容,打造校本特色阅读课程,结合当地民俗文化、自然环境等资源来开发具有乡土特色阅读教材。
以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女娲补天》教学实践为例阐释优化策略应用。教学设计采用传统与创新融合思路:课前,教师组织学生访问村中老人,收集关于女娲传说民间故事版本,建立与课文内容联结。课堂伊始,展示学生收集故事成果,对比不同版本异同,激发探究兴趣,进入文本解读环节,教师运用思维导图工具引导学生梳理天灾现象-女娲行动-补天效果三部分结构,把握文本脉络。采用专家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全班分为灾害组、人物组、方法组、结果组,各组深入研读对应段落,提炼关键信息再通过拼图法交叉分享,构建完整理解。为突破重点词句理解难点,设计文言译现小游戏,学生尝试将古文表达转换为现代语言,体会语言变化。针对想象力培养引导学生绘制补天场景想象图,通过视觉表达深化理解,课堂后半段开展现代女娲主题讨论,联系当代环保问题,思考解决生态危机方法,实现古今联系,课后延伸设计制作立体绘本任务,学生合作完成《女娲创世故事集》,收集整理相关神话传说,培养文化传承意识。这一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融合的特点,有效提升了学生文本解读能力、想象力与文化理解深度。
结论:通过构建浸润式阅读环境、优化教学模式、实施分层指导、拓展资源渠道、创新活动形式等途径,能够显著提升农村小学生阅读兴趣与能力。未来应进一步关注数字化阅读对农村学生影响,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阅读指导新模式,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价值,打造具有地方特色阅读教育体系。还应加大对农村阅读教育投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智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刘卫娜 .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策略 [J]. 学苑教育 ,2025,(20):85-87.
[2] 吴炀妮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J]. 小学阅读指南 ( 低年级版 ),2025,(07):15-17.
[3] 余维维 . 数字化背景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维训练的策略研究 [J]. 作家天地 ,2025,(18):113-115.
本文系田林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农村小学生中年级学段阅读能力的指导策略研究”( 课题编号:20250345) 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