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AIGC 技术在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及影响

作者

赵丝雨

大连艺术学院 辽宁大连 116120

一、引言

数字时代,网络与新媒体行业的竞争核心聚焦于内容创作。随着大语言模型、多模态生成算法等技术的突破性发展,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已从概念走向规模化应用。用户对内容的需求不仅数量激增,更呈现个性化、多元化的“质升”趋势,传统创作模式在效率瓶颈、形态创新和规模供给上逐渐乏力。AIGC 能基于海量数据训练自动生成文本、图像、视频等多元内容,从新闻快讯实时产出到虚拟主播互动传播,从广告素材批量制作到短视频智能生成,应用场景持续拓展,深刻改变着内容生产逻辑与传播路径。在此背景下,分析 AIGC 的应用场景、影响、问题及发展路径,对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AIGC 技术在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创作中的应用场景

(一)文本内容创作:从时效资讯到商业文案

AIGC 在文本创作中实现多场景渗透。新闻领域,财经、体育等时效敏感板块率先落地:金融媒体通过模型对接股市交易系统与财报数据库,数据更新后 10 分钟内即可生成含涨跌分析、业绩摘要的财经快讯,较传统采编效率提升 80% ;大型赛事中,模型基于实时比赛数据生成战报,涵盖得分统计、球员表现等内容,满足用户即时需求。商业营销中,AIGC 按产品参数、目标人群特征生成促销文案、品牌故事等,某电商平台数据显示,其辅助创作使素材产出量提升 3 倍,点击率平均提高 15% 。自媒体创作中,创作者输入核心观点即可获得案例支撑与行文框架,大幅降低构思成本。

(二)图像内容创作:从社交表达至商业设计

AIGC 重塑视觉内容生产模式。社交媒体中,AI 绘画工具成创作新选择,用户上传照片或输入描述(如“水墨山水图”“赛博朋克夜景”),模型几秒内生成风格图像,满足头像、配图等个性化需求。某社交平台 AI 绘画功能上线半年,日均生成图像增长 50 万条,互动率提升 22% 。商业设计领域,AIGC 为广告与电商提效:服装品牌输入产品特性生成穿搭效果图,美妆品牌生成试用场景图,使创作成本降低 60% 以上,且能日均产出数百套方案,快速响应市场变化。

(三)视频内容创作:从自动生成到智能辅助

视频领域AIGC实现全流程渗透。短视频自动生成中,平台对接文本源后,模型自动配图片、加动画、配解说,将静态内容转 1-3 分钟短视频,某资讯 APP 采用该技术后,视频日产量从 200 条增至 1000 条,用户停留时长延长 30% 。剪辑辅助上,AI 工具标记关键画面,实现智能粗剪、字幕生成等功能,某MCN 机构效率提升 50% ,人力成本降低 40% 。虚拟数字人视频成热点,AIGC 驱动的虚拟主播可实时口播互动,电商场景中 24 小时带货,某品牌虚拟主播单场观看量突破100 万,转化率接近真人水平。

三、AIGC 技术对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创作的积极影响

(一)提升创作效率,重构生产流程

AIGC 通过自动化处理压缩内容生产周期,重塑创作流程。传统创作需多人协作数日,而 AIGC 将过程缩短至小时级:新闻领域,突发事件快讯比人工采编快 2-3 小时,保障信息及时传播;视频后期中,AI 剪辑将 1 天工作量缩至 2 小时。效率提升让创作者从重复劳动中解放,专注选题与创意。调查显示, 72% 使用 AIGC 的创作者有更多时间打磨内容,优质产出率提升25% 。平台借规模化生产覆盖更多领域,满足多元需求。

(二)丰富内容形态,拓展应用场景

AIGC 打破传统内容形态边界,催生融合内容。创作者可跨形态转化,如小说转动画、文案转虚拟人视频,呈现更立体。同时推动互动内容发展:分支剧情短视频让用户选走向,系统实时生成对应内容;虚拟主播按评论调整互动,提升参与感。这些创新拓展场景:教育中动画微课提效,文旅中虚拟导游提供沉浸式介绍,企业宣传中虚拟数字人增强品牌亲和力,推动内容价值延伸。

(三)降低创作门槛,推动全民参与

AIGC 工具化赋能让创作走向大众。传统创作需专业技能,而 AIGC 简化流程,普通用户可完成创作:零设计基础者用文字生成海报,不会剪辑者借AI 自动出成片。这种低门槛催生“全民创作”,某平台新创作者增长 120% ,涵盖农民、学生等群体。创作主体多元带来视角丰富,乡村生活、非遗技艺等小众内容通过AIGC 快速传播,推动内容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

四、AIGC 技术在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创作中面临的问题

(一)内容质量参差,公信力受挑战

AIGC 高效产出存质量隐患。一是信息准确性问题,模型因数据偏差生成错误,如历史科普文混淆事件时间线、财经报道误写营收数据,引发用户质疑。二是内容同质化,大量创作者依赖相同模型,情感类文章重复率高达 40% 。三是深度不足,模型缺原创观点,内容停留在表层,用户“获得感”评分比人工低 22% 。低质内容影响体验,错误信息还可能引发不良影响,削弱网络内容公信力。

(二)版权争议突出,法律界定模糊

AIGC 内容版权界定成难题。一方面,模型训练用海量受版权作品,生成内容可能含原作品元素,“学习 - 生成”是否侵权无明确界定,2023 年多起艺术家起诉 AI 绘画平台案显生成图像与原作高度相似,引发训练数据合法性质疑。另一方面,生成内容版权归属模糊,现行法律未明确权利主体是开发者、使用者还是模型,导致纠纷频发。某自媒体用 AIGC 文案被诉,法院因无依据难判责,制约技术规范应用。

(三)技术依赖凸显,创作惰性滋生

AIGC 便捷性引发技术依赖,削弱原创动力。部分创作者过度依赖 AIGC生成内容,不调研加工,形成“输入- 生成- 发布”流程。某社区调查显示,30% 创作者“直接用 AIGC 内容不修改”,58%“选题依赖 AI 推荐”。这种惰性导致能力退化,陷入“依赖 - 弱化 - 更依赖”循环。行业层面,过度依赖使内容创新乏力,大量相似内容充斥网络,用户审美疲劳,损害行业长期活力。

五、AIGC 技术在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创作中的发展建议

(一)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内容质量

技术优化是解决质量问题的核心。一方面,建高质量训练数据集,人工与算法结合剔除低质数据,引入权威信源,某新闻平台用“权威数据库”训练模型,错误率降低 60% 。另一方面,推动模型升级,研发具逻辑推理、事实核查能力的算法,增加情感与文化理解模块。技术企业与高校、媒体合作“ AI+ 人文”研究,提升模型人文素养,减少同质化。

(二)完善法律法规,规范版权管理

健全法律体系是化解版权争议的关键。立法部门加快专项立法,明确训练数据使用边界,需获授权或付费后方可训练;明确版权归属,确立“使用者主导则享有版权,纯自动生成归平台或无版权”原则。行业建版权机制,推广区块链溯源,记录数据来源与权利主体。平台建审核系统,检测内容相似度,预防侵权。

(三)坚持人机协同,强化创作者培养

构建人机协同平衡效率与价值。明确人类主导,AIGC 为辅助:选题、价值、情感环节靠人类,AIGC 承担素材整理。如纪录片中,导演定框架,AIGC 辅剪,导演升华情感。加强创作者培养,高校开 AIGC 应用、创意策划等课程,培养复合型人才。行业通过案例、竞赛激励原创,限制低质内容流量,形成“鼓励原创、抵制惰性”导向。

六、结论

AIGC 技术正重塑网络与新媒体内容创作生态,其在文本、图像、视频创作中的应用,显著提升效率、丰富形态、降低门槛,为行业注入动力。但内容质量参差、版权争议、技术依赖等问题制约发展。推动其健康应用,需技术研发提质量、法律规范明版权、人机协同注温度、培养创作者强能力。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生态完善,AIGC 将与人类创作深度融合,推动内容创作迈向更高效、优质、具人文价值的新阶段,为用户提供精神滋养,为行业创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