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师幼互动的优化策略研究
吴许英
廉江市长山镇中心幼儿园534458
师幼互动是幼儿园班级管理中最核心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情感的确立和学习兴趣的发展。3-6 岁幼儿正处在身心发展关键期,思维的具象化和自我中心特征使传统单向灌输式互动很难满足需要,往往存在规则执行效率不高,儿童参与消极等现象。现有研究虽然强调了优质师幼互动的意义,但是具体的可操作性优化策略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有鉴于此,以下将以发展心理学理论和实践案例为基础,分别从规则共建和即时激励两大维度来探究贴合儿童需要的师幼互动优化途径,其目的是为了给幼儿园班级管理以实践的借鉴,促进孩子们的积极参与和师幼关系的融洽。
一、定制专属互动规则,贴合幼儿独特需求
在幼儿园教学中,定制专属互动规则时,需深度融合幼儿的认知发展规律与个体差异。3-6 岁幼儿处于前运算阶段,思维具象且以自我为中心,规则设计要避免抽象说教,多采用具象化的行为指引。比如将“轮流发言”转化为“小话筒传递游戏”,用实物强化规则意识。同时,规则制定过程可邀请幼儿参与,像通过绘画“我们的约定”,让他们理解规则意义。规则实施要动态调整,定期召开“规则小会议”,根据幼儿成长反馈优化。这种“共建共享”模式,能让幼儿从被动遵守转为主动维护,为师幼互动筑牢制度根基,培养规则意识与民主参与能力[1]。
某幼儿园中班有 15 名幼儿,其中 4 名性格外向的幼儿总爱插嘴,3 名内向的幼儿则从不发言。教师注意到这一情况后,组织了一场“班级小调查”,让孩子们用贴纸选出互动中最困扰自己的事。结果显示,“抢着说话”和“没机会说话”是大家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随后,教师带领幼儿开展“规则设计会”,孩子们提议用“会发光的发言棒”来规范发言秩序,约定拿到发言棒的人才能说话,还主动选出了“小小提醒员”负责监督。不过,实施一段时间后,教师发现发言棒在户外活动中不便携带,于是又和孩子们一起商量,想出了“手势暗号”作为补充规则。一次户外观察植物时,有幼儿想分享自己的发现,却没带发言棒,便做了约定好的举手转圈手势,教师立刻请他发言。这次调整后,原本内向的幼儿也开始尝试用手势表达自己的想法。3 周后,班级里主动发言的幼儿从 8 人增加到 13 人,插嘴现象减少了 70% ,班级互动氛围变得更加有序和谐。
二、巧用即时激励魔法,点燃幼儿互动热情
从发展心理学视角看,幼儿正处于自我认同构建的关键期,即时激励能通过强化效应塑造积极行为 [2]。教师需把握“三维激励原则”:一是激励内容具体化,避免笼统的“你真棒”,应精准指向行为细节,如“你刚才把积木按颜色分类摆放,条理真清晰”;二是激励方式情境化,在游戏中用“通关勋章”,在生活环节用“帮助小印章”,让激励与场景自然融合;三是激励主体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引导幼儿开展“同伴点赞”,如用“彩虹卡”互相肯定。研究表明,当激励延迟超过 30 秒,幼儿对行为与奖励的关联性认知会下降 40% ,因此教师需建立“观察 - 判断 - 反馈”的快速反应机制,让每个值得肯定的瞬间都成为师幼情感联结的契机。
幼儿园建构区的阳光透过玻璃窗,洒在那套五颜六色的磁性积木上。幼儿A 蹲在垫子上,额角渗着细汗,手指捏着最后一块弧形积木,第三次试图扣在旋转木马的顶端。“哗啦”一声,刚搭到一半的支架再次倾塌,他抿着嘴攥紧拳头,胳膊肘一抬就要把积木扫到一边。“别急呀,”教师的声音轻轻传来,手里举着个橙色放大镜,“你看这里 ——”镜片下,第三层卡扣边缘泛着微光,“比底层宽了 2 毫米呢,就像鞋子大了一码总掉脚。”A 的睫毛忽闪两下,突然抓起放大镜凑近积木,小手指戳着卡扣来回比对,重新调整时指尖都在微微发抖。当转盘终于“咔嗒”一声卡稳,轻快地转了半圈,他猛地回头,眼睛亮得像盛了星星。教师变戏法似的掏出枚鎏金小徽章,别在他胸前:“发现问题的眼睛,比最亮的积木还珍贵!”下午区域小结时,A 站在圆圈中央,举着放大镜给同伴们演示卡扣的秘密,声音细细的却很认真。第二天一早,他抱着铁皮齿轮玩具冲进教室:“这个转得更快!”教师立刻在建构区铺了块红布,写上“发明大会”四个美术字。A 踮着脚站在小椅子上,教大家如何让齿轮咬得更紧,幼儿B 举着积木喊:“我试了!真的不掉了!”两周后的建构区像个热闹的小实验室。幼儿 B 举着歪歪扭扭的塔吊模型跑过来,兴奋地拽住路过的教师:“你看!我用了 A 教的错位拼接法!”原本每周只有 5 次的分享声,如今变成了此起彼伏的讨论 ——“我的摩天轮卡壳了”“试试把三角形换成长方形”。教师的笔记本上,记录师幼共同探索的便签贴满了整整一页,那些曾经单向指导的场景,早已变成了围着积木堆一起蹙眉、欢呼的温暖画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园班级管理中师幼互动的优化,需以幼儿认知发展规律为基础,通过规则共建与即时激励的协同作用,构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指导”的互动生态。规则共建使幼儿由规则的遵守者变成制定者和维护者,不仅培养规则意识还提高民主参与能力;即时激励又以精准化和情境化反馈点燃儿童互动激情,促使师幼互动由单向指导转向共同探究。实践案例证明,上述策略能够有效地改善班级互动氛围和促进儿童主动参与,如某校中班积极发言的儿童人数明显增加、插嘴现象显着降低,建构区的创意分享频率显着增加。
参考文献:
[1] 孟庆玲 , 严仲连 , 王洪芳 . 幼儿园高质量师幼互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 [J]. 早期教育 ,2024,(48):2-6.
[2] 孟雅暄 . 幼儿园教师师幼互动能力的发展支持策略建构 [J]. 师道 ,2024,(08):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