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叙事:场域构建与文化记忆的神经编码
谭正
西南民族大学 艺术学院 成都 610000
中图分类号:J80 文献标识码:A
一、空间叙事的科学化转向
在数字技术与神经科学交叉融合的当代,空间叙事已超越传统建筑学的形式美学范畴,演进为文化记忆的科学编码系统。通过研究空间在连续变形下的不变性,为文化遗产的转译提供方法论基础。正如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呈现“语义拓扑”特性——核心意义保持稳定而边缘元素适应性变形,园林的空间基因在数字化重构中同样遵循此规律。2025 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对陈塘关的数字化再造即典型案例:唐代长安城规制与福建土楼形制,飞檐曲线函数源自《营造法式》,护城河水纹算法脱胎于《禹贡》水系图谱,使虚拟城市成为文化基因的拓扑载体。这种“古今转译”的本质,正是通过参数化控制实现文化符号的本体属性(物质形态)与语义场(文化意义)的动态平衡。
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东方空间哲学的实体化表达,其营造法则长期被视为经验性技艺。然而实证研究揭示,其空间叙事蕴含严谨的科学参数体系。这些参数共同构成“空间基因编码”,使园林成为通过身体行为激活文化记忆的神经界面。
当代正推动空间叙事向多模态神经编码跃升。在光叙事领域,通过节点位移控制实现动态平衡的“力学叙事”;而虚拟现实技术更开创了文化感知的新维度——多感官刺激可使海马体激活强度提升,显著增强文化记忆的存储深度。曲面空间将转化为数字媒介中的“文化拓扑结构”,在坯布色墙面与深蓝几何体的碰撞中重构法式美学基因。
二、园林空间的数学基因解码
苏州园林的空间叙事逻辑可通过三组核心参数完整解析,视觉感知系统的量化设计体现了对人眼生理机制的精准把控。“月到风来亭”的视距参数区间,恰为人眼视网膜中央凹视锥细胞的最佳辨识范围,确保观赏者能清晰分辨建筑细部纹样而不失整体构图。雕塑《叙·塑》的路径是与“字”与“字”的间隙。路径系统的几何学设计暗合人体运动力学规律。园中游廊转折角是正八边形内角值,此角度可使行人自然调整步幅而不需明显减速,维持游览节奏的连贯性。转折间距的设定,人体在中等步行速度的行走距离,契合注意力持续周期。这种参数化设计在拙政园廊桥得到完美体现:通过连续转折,在无意识中完成视角转换,体验“步移景异”的空间戏剧性。
框景系统的比例法则揭示了文化符号的数学本质。留园“古木交柯”窗洞有无限对半分割不变性的拓扑特征。当阳光透过窗格投射地面光斑,其形状在不同时辰呈现等比缩放,成为可视化的时间量具。这种设计智慧在当代参数化设计中获得新生:在雕塑《叙·塑》的创作实践,验证了文化遗产空间基因的数字化转译路径。光叙事系统构建了时空信息的感知界面。证实空间叙事对情景记忆的增强效应。
三、光叙事系统的神经科学基础
光环境设计不仅是视觉呈现手段,更是激活文化记忆的神经编码工具。人眼视锥细胞在此光谱条件下,三种感光色素(视紫蓝质)的光化学反应速率达到最佳平衡,使色彩分辨力提升至峰值。神经成像研究证实,该光环境可使大脑梭状回面孔识别区激活强度提升,显著增强观众对文化符号的记忆存储。
自然光的参数化编程实现了时空节律的可视化。雕塑《叙·塑》生成的光影动态序列,使不锈钢装置在地面投射的亮斑流动,模拟“曲水流觞”的文化意象。动态光模式可激发大脑默认的协同振荡,使空间记忆与传统文化图式交融。当光流对空间符号的记忆交流时,证实光动态与认知节奏的同步波段。
多光谱技术的应用拓展了不可见文化信息的表达维度。通过高光谱成像扫描古籍彩绘,提取颜料褪色层的原始色谱,再经由 LED 光谱编程技术还原历史原貌。在《叙·塑》的“青绿山水”展项中,基于《千里江山图》矿物颜料光谱数据复现的群青与石绿,使观众色觉感知的时空误差,实现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传递。
四、动态结构的力学叙事语言
空间装置的动态平衡需通过前沿工程科技实现。2015 年10 月雕塑《叙·塑》采用双曲抛物面索网结构。在跨度条件下,确保装置在风荷载下的形态稳定性。这种结构拓扑与四川传统竹编“厝角头”同构——二者均通过双向曲率实现柔性体系的刚性转化。
文化载体的物理耐久性。雕塑《叙·塑》显示装置最大支撑装置的塑性变形率。不锈钢构件与形状记忆合金的复合应用,使结构具备类生物组织的自恢复能力。时空叙事的永恒性。雕塑《叙·塑》显示材料疲劳测试保障。对构件进行循环加载测试,呈典型延性断裂特征,证实材料具有优良的抗疲劳性能。这种耐久设计呼应了修复中的“修旧如旧”原则——通过材料性能的精确控制,使当代重构的文化记忆能跨越时空传递。
结语:解码空间基因与时空叙事
《叙·塑》的创作实践标志着文化遗产领域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数学化革命。通过拓扑学转译、参数化建构与神经科学验证的三维联动,传统文化基因获得可量化、可计算、可验证的科学表达。这种范式转型不仅推动建筑学从经验技艺向精密科学发展,更在深层逻辑上重构了文化传承的方法论体系。空间基因的数学解码揭示出跨文化共性规律。苏州园林的路径转折角与柯布西耶模度体系的“人性化转角”惊人相似;在几何拓扑层面同源。这些发现印证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人类对理想空间的认知具有超越文明的共通神经编码机制。当这些普适性参数通过地方性文化符号表达,便形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叙事。时空叙事的升级体现为数字孪生技术的文化赋能。此技术移植至文化遗产领域,使苏州园林的空间参数可通过 DRNN(确定性随机神经网络)建模,在虚拟空间完成文化基因的迭代进化。参数化重构的历史空间可使观众情境记忆编码效率提升。
未来研究将在跨学科融合中探索文化记忆的深层机制。基于 fNIRS(功能性近红外光谱)的空间认知实验,可实时监测观众前额叶皮层在文化场景中的氧合血红蛋白浓度变化,解析记忆形成的神经动力学过程;量子传感技术的应用,使建筑空间的光子纠缠态测量成为可能,为“场所精神”提供量子力学解释;而元宇宙平台的数字孪生系统,将实现文化基因的永久性分布式存储与跨世代传递。这些探索最终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在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中,构建具有数学确定性的文化永恒之道。当人工智能算法处理26 种语言的百万份手稿,生成的多维光雕塑使 13 世纪苏菲诗歌在当代焕发新生。文化遗产的终极生命力,正蕴藏于这种数学规律与人文精神的创造性对话之中——在拓扑变换的无穷可能性中,保持文化基因核心的永恒不变性。
作者简介:谭正(1966 . 12- ),男,汉族,重庆市丰都县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城市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