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三生教育理念的心里班会设计
卢成翔
四川省天府新区第四中学校 610000
1 基于“新三生”教育理念的心里班会设计
1.1 新三生教育理念
天府四中校长张显国倡导“为了生命的自由生长”的根本教育主张,提出并践行了“生命、生活、生态”的“新三生”教育理念。张显国提出“生命,是教育的原点,教育源于生命、循于生命、达于生命;生活,是教育的主题,教育为了你生活、融入生活、创造生活;生态,是教育的走向,教育基于生态、回归生态”。“新三生”教育的研究与实践,对于心里班会的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1.2 心里班会特征
1.2.1 心里班会的定义
班会作为学校教育中的一门课程,也是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班会课是以班主任为执教主体,以班会课为载体,以心理 健康教育为选题内容,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知识、方法技术 等,解决本班班级中具有共性、典型性的心理问题(预防和发展性为主)的教育活动。
1.2.2 心里班会的选题
心里班会课的选题可以从“已有现象”和“未来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思考。“已有现象”为班级共性的问题,“未来发展”则着眼于未来,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质。从学生的未来出发可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地方教材《生命·生态·安全》各类自编校本读物以及根据某种心理学理论(内容、实验、效应、工具等)进行设计。
2 基于“新三生”教育理念的心里班会设计案例实施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是各类心里情绪和行为问题的高发时期。部分初生由于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家庭情况以及情感问题等逐渐对自我产生怀疑,逐步对生命价值产生困惑,表现出对生命不负责的状态。因此,社会、学校和家庭应该及时对初中生进行生命教育,“新三生”教育的五大策略;“第一、明晰生命成长主体。第二、培植生命成长沃土。第三,尊重生命成长规律。第四,引导生命成长方向。 第五、挖掘生命成长潜能。”通过以上策略培养学生进而形成“人人追求主动发展、个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良好状态。
2.1 设计意图
班级多数同学成长环境舒适,成长过程较少接受外部困难。加之由于青春期身体快速发育,激素水平变化,常表现为情绪波动大,容易激动、愤怒或沮丧,对学业和社交方面过渡担忧,行为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的。
2.2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回顾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帮助个体更清晰地认识自己地人生经历,认识到生命中既有顺境也有逆境。
情感目标:通过绘制生命线,接纳和认识自我生命的发展历程。通过反思,激发个体主动积极的改变和成长。
能力目标 :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联系生活实际,学会积极面对挑战,增强心理韧性。整合经验,释放积压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宣泄和舒缓。
2.3 重点及难点
学会面对和接纳生命中的消极事件,在困境中发掘资源,找到心里职称,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视角应对成长中的事件和生活中的困难。
2.4 学习过程环节一:暖身阶段
① 导入提问:你认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学生:分享
教师:介绍绘制“生命线”的大致流程。
环节二:转换阶段
①学生在纸上画一条横线,代表其生命线一端代表出生,另一端代表预期的未来终点。让参与者在生命线上标注出现的年龄位置。
②邀请参与者回忆并标记出生命中的重要事件,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
③ 引导学生思考,每个人的生命历程都有顺境和逆境。

环节三:工作阶段调换命运:
教师:你对自己的人生还满意吗?你愿意和另一个人交换命运吗?请选择(给出负面事件),并根据件对自己的影响进行赋分并标注。
思考交流:
如果这些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你的赋分是?
教师:试想假如以上事件都同时发生在自己一个人身上,你觉得你的人生发展会是怎样的?
学生:分享

教师:请预测他的人生发展会怎样呢?
学生:分享
教师:在看庞众望的生命线,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分享
师:观看2017 年央视《面对面》对庞众望的采访视屏,结合材料,讨论:庞众望的人生经历中有哪些积极的资源帮助他他应对困境?
学生讨论 ,分享。
环节四:结尾阶段
教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生命线中选择一件曾经的消极事件,思考自己当时是如何应对的?或通过这件事对自己有什么积极发现?
学生:分享
教师:在面对困境时,我们班集体中的(自己)同学、老师、班委 等会给与我们帮助,同时亲人、朋友和专业人士 、学校和社会等环境资源也会帮助我们渡过难关。
观看2024 年6 月央视《面对面》专访:“值得我骄傲的东西,还在未来等着我!”
学生:分享
2.5 教学反思
笔者以新三生教育理念为底色,以班级实际情况为蓝图。通过绘制生命线,学生可以在一条线上标记出重要的人生事件、转折点、高峰和低谷等,并标注出当时的感受和想法。这有助于梳理人生经历,发现自己的应对模式和成长轨迹,从而更好地应对当前和未来的挑战。此技术有如下优势;促进自我认知:帮助个体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人生经历、情绪变化和应对模式,增强自我理解。有助于提高个体在面对未来挑战时的心理韧性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潘晓敏. 巧用心理主题班会,为学生成长护航[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4,(18): 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