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校园欺凌始于“看见”:旁观者的觉醒
高茜
泰安市岱庙办事处东关小学 山东泰安 271000
【活动理念】
本次班会以校园欺凌为切入点,以社会学取向理论、破窗理论以及旁观者效应为理论依据,以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法律支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通过梳理近年发生的校园欺凌事件,探索旁观者在欺凌行为中的制衡作用。
【学情分析】
本次班会的受众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调查发现,他们对校园欺凌有一定的认知,但不够深入。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通常比较在意同伴的看法,行为容易受周围同学的影响。同时,他们渴望被认可和尊重,有一定的正义感。
【活动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校园欺凌定义及危害、识别不同角色,并理解每个角色的作用和影响;
2.能力目标:做个勇敢的旁观者,巧用方法帮助受欺凌者;
3.情感目标:激发同情心和同理心,培养正义感和责任感,抵制欺凌行为。
【活动过程】
一、猜一猜,Ta是谁
(PPT循环播放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照片)
师:同学们,提起我们美丽的校园,你能想起哪些让你感到开心的事情?
生:运动会、艺术节...
师:看来校园留给你们的都是美好的回忆。可是,你们知道吗?在Ta的记忆中,关于校园,却只剩下痛苦的回忆。请同学们根据图片描述,猜一猜Ta是谁?(老师描述图片内容)
生:被欺凌者。
师:是的,Ta是被欺凌者(板书)。图片中的Ta正在经历的就是--
生:校园欺凌(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旁观者,引出本节课的主要概念-校园欺凌,为接下来的活动环节作铺垫。
二、“对号入座”定位角色
(活动一)学生观察校园欺凌场景图,找出图片中Ta是几号,接着找出欺凌者与旁观者。
(活动二)提问学生:关于校园欺凌,你还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校园欺凌的三种主要角色:欺凌者、被欺凌者、旁观者,引出本节课第一个任务-校园欺凌我“鉴”别。
任务一:校园欺凌我“鉴”别
活动一:视频播放混剪电影《少年的你》、《悲伤逆流成河》部分欺凌片段,学生在观看后找出视频中出现的五大欺凌行为:身体欺凌、社交欺凌、语言欺凌、网络欺凌、财物欺凌。
活动二:区分欺凌与冲突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校园欺凌的典型行为特征,老师相信你们现在已经对欺凌有了一定的了解。正好老师的班上有个学生昨天来跟我告状,说他遭遇了校园欺凌,大家给分析一下,这是校园欺凌吗?
(学生欣赏小剧场:体育课上两名学生在踢足球时因为肢体推搡打起架来。)
生:不是。
师:为什么?
生:这是吵架。
师:是的,这属于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冲突。那该如何正确区分欺凌与冲突呢?现在请小组讨论,找出欺凌与冲突有哪些不同?(学生小组活动,一分钟的时间进行讨论)
生1:冲突是随机的,欺凌是针对性的。
生2:冲突的双方是平等的,欺凌不是。
师:由此看出,冲突属于同学之间的打闹,如果及时停止并且事后反思、道歉,这属于情绪失控下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而欺凌的出发点是故意的,是恃强凌弱、以大欺小、以众博寡,并一次或多次对被欺凌者的身心带来严重伤害。因此,我国法律这样定义校园欺凌...(引出校园欺凌的法律定义)
活动三:问卷调查
通过提问学生:你亲眼见过校园欺凌吗?你是否被欺凌过?你是否欺凌过他人?引导学生认识到校园欺凌一直在频繁发生。
活动四:通过数据分析报告,提问学生:只有11%的人会选择向受害者施以援手?说明了什么?
生:欺凌事件发生时,很少的人会提供帮助。
师:那剩下的人充当了什么角色呢?
生:旁观者。
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每一个人都充当了旁观者,事情会变成什么样呢?
活动五:案例分析-水杯事件引发的校园欺凌
一位网名叫“无名小卒”的同学发了一条朋友圈,说他们班的王晶晶同学因为同桌不小心打破了她的水杯,陪她200块还嫌少还说水杯要300万。
1.角色扮演:引导学生扮演无名小卒与王晶晶的同学,提问学生:如果你也刷到了这条朋友圈,会怎样评论呢?
给学生两种选择:想要留言评论的同学,可以在白纸上写下他们的评论,贴到黑板的评论区;想要旁观的同学,老师采访这些同学选择旁观的原因,有的同学说因为不知真相不想评论,有的同学说就是不想参与。
2.向学生分享事件后续:王晶晶同学因为无名小卒的这条朋友圈,遭到了她的同学的指责、谩骂与嘲讽,一个小小的水杯逐渐演变成一起校园欺凌事件。接着告诉学生,这个案例并不是老师杜撰,而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学生观看王晶晶的采访视频:“神女王晶晶”)
师:王晶晶说,“我的学业确实是被毁掉了,但是我却不知道该去恨谁。”“当年每个人在这把火里面都没添太多的柴,但是我的房子已经烧掉了。”在这里,“谁”“每个人”指的是?
生:欺凌者。
师:还有吗?
生:旁观者。
师:是的,是始作俑者的欺凌者,还有冷漠、消极的旁观者合力助推了针对王晶晶的校园霸凌。那这场校园霸凌,对她的影响是什么呢?
生:给她的心理带来严重伤害。
师:是的。被霸凌的十年,被毁掉的人生,没有朋友,抑郁,每一个词条都是常人难以承受之痛。所以,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如果我们不站出来,下一个遭遇欺凌的就是...
生:我们自己。
师:所以我们应该怎么做?是积极地应对还是沉默地旁观?
生:积极地应对。
师:沉默地旁观即隐藏的恶,积极地应对即勇敢的善。
分享数据分析,引导学生明白当欺凌行为发生时,积极的旁观者拥有改变整个局面的重要力量,进而鼓励学生做“积极的旁观者”,一起清朗评论,不做欺凌行为的局外人。引出本节课第二个任务:清朗评论我“谏”言
【设计意图】认识旁观者的力量,理解作为的旁观者和不作为的旁观者给欺凌事件带来的不同影响。
任务二:校园欺凌我“谏”言
1.师读学生写在白纸上的评论,询问学生在知道真相后再读自己写的评论有何感受。
生:后悔、愧疚。
师:如果你觉得评论写得不够好,请在彩纸上写下新评论,覆盖旧评论。
(等待的时间,老师采访之前选择旁观的同学此刻是否继续旁观,学生无一例外表示要重新写评论。)
2.防欺凌联盟
师:最近我们学校正在创建“无欺凌校园”,学校准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一批防欺凌小卫士,组建防欺凌联盟,呼吁同学们做勇敢的旁观者,大家愿意加入吗?
生:愿意。
师:愿意加入的同学,请把签名交给组长,组长负责把组员的签名贴到海报的签字区。
师:同学们,要想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卫士,光靠一颗热忱的心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拿出实际行动来。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完成本节课的最后一个任务,应对欺凌我“践”行。
【设计意图】通过白纸与彩纸两次评论的反差,教育学生学会在欺凌事件发生时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护被欺凌者。
任务三:校园欺凌我“践”行
本环节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当欺凌行为发生时,如何安全、智慧地为被欺凌者发声?
通过梳理学生答案,老师总结当欺凌事件发生时,我们可以依靠两种力量:他人力量与自身力量。他人力量即寻求老师、家长等的帮助,自身力量即旁观者的觉醒:巧妙劝架、大声喝止、挺身而出,更重的是,不做旁观的人。
最后师生一起倡议:再小的事,也当回事。再小的光,也有意义。每个人,都有照亮黑暗的力量。
【设计意图】学习预防应对校园欺凌的做法,将校园欺凌扼杀在摇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