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后服务的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

作者

吴天洋

浙江省义乌市江东中学 322000

引言

“双减”政策推动教育回归育人本质,体育课后服务作为校内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突破传统活动形式单一、资源利用不足的局限。当前部分学校存在课程设计脱离学生兴趣、社会资源未有效整合等问题。本文立足教学实际,从模式创新与实施路径两方面展开,提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助力体育课后服务提质增效。

一、模式创新: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设计

(一)分层分类的课程模块

根据学生体能与兴趣差异,将体育课后服务分为三类课程:

基础体能课:以跑步、跳绳等简单活动为主,适合全体学生参与;

专项技能课:开设篮球、羽毛球等项目,由专业教师或外聘教练指导;

趣味拓展课:融入体育游戏、户外探险等内容,提升参与积极性。

(二)家校社联动的资源整合

校内场地可采取分时段管理,放学后16:30-18:00 优先安排体育课后服务,将操场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同时满足多个班级使用。家长资源的开发需要提前摸底调查,对有体育特长的家长建立资源库。例如邀请退役运动员家长每月开展两次武术指导,或请瑜伽爱好者家长带领放松训练。这些活动需提前报备并签订安全协议。社区方面,可采取走出去 + 请进来模式,如与周边健身房协商学生团体优惠价,周末开设游泳启蒙班。所有校外资源引入都需要签订正式合作协议,明确安全责任,并配备本校教师全程协助管理。

(三)多维度的评价反馈

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持续优化课程设计。过程性评价主要依靠运动手环记录日常活动数据,结合教师的课堂观察笔记,形成每个学生的运动档案。可定期公布“活力之星”榜单,奖励进步明显的学生。终结性评价采用成果展示方式,期末举办年级运动嘉年华,设置篮球投篮、跳绳计数等趣味比赛,邀请家长观摩。不设排名评比,而是颁发耐力奖、进步奖等特色奖项。学生自评可通过扫码填写电子问卷实现,问题包括最喜欢的课程、希望增加的项目等选择题,配有表情符号评分系统,低年级学生也能轻松完成。所有评价数据都会整理成简易报告反馈给家长。

二、实施路径:从规划到落地的具体步骤

(一)需求调研与目标设定

开学第一周需要开展系统的需求调研工作。班主任利用班会课时间发放纸质调查表,列出常见的 15-20 项体育运动项目,让学生勾选最感兴趣的三项。调查表设计要简单明了,低年级学生可以用贴星星的方式投票。体育组汇总全校数据后,将票数最高的前八项作为本学期的重点开展项目。同时要结合国家规定的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为不同年级设定差异化目标。比如七年级学生重点提升坐位体前屈成绩,课程中增加拉伸训练;八年级着重提高 1000 米跑耐力,安排间歇跑训练。在排课时要注意预留机动时间,每周至少空出两节课作为备用。遇到连续雨天时,这些时间可以用于补上耽误的课程。

(二)灵活组织与动态调整

课程实施要打破年级界限,采用灵活的走班制。可定期公布各时段开设的课程项目,学生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比如七年级学生如果足球基础好,可以报名八年级的足球提高班。每个课程要设置人数上限,一般不超过 25 人,通过预约系统控制规模。开学一个月后要进行体能测试,根据结果将学生分为基础组和提高组。基础组着重动作规范性训练,教师采用分解教学法;提高组可以进行实战对抗,但要注意控制运动强度。遇到恶劣天气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将户外课程转为室内活动。所有调整都要提前一天通知到学生和家长,避免造成混乱。

(三)师资保障与制度支持

每学期初要制定详细的教师培训计划,邀请专业机构的教练来校指导新兴项目,比如攀岩、滑板等。常规项目也要定期教研,统一教学标准和方法。所有教师要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每学期组织一次心肺复苏演练。体育器材室要建立台账,每周检查器材损耗情况,及时维修或更换。外聘教练要签订正式协议,明确课时费标准和教学要求。同时,学校要设立课后服务专项经费,用于支付教练酬劳、购买器材和保险等支出。经费使用要公开透明,每季度公示支出明细。另外,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课前热身检查、运动伤害处理流程、家长接送登记等细节。各项制度要形成书面文件,组织相关人员学习并签字确认。

三、保障机制:推动服务可持续发展

(一)政策支持与监督

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统一的课后服务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每周不少于 3 课时,每 20 名学生至少配备 1 名指导老师。各区县教育局可以建立区域资源共享平台,每月收集各校的特色课程案例,整理成教学资源包供学校参考使用。学校层面需要成立课后服务督导小组,由校领导、教师代表和家长代表共同组成,定期检查课程实施情况。可在期末发放电子问卷收集家长满意度,问卷设计要包含课程内容、教师水平、安全保障等具体维度。所有监督结果都要形成书面报告,在校园网公示并报送上级教育部门备案。

(二)文化营造与习惯培养

每年 5 月可以开展为期一个月的体育文化主题活动,组织各班级制作运动主题的手抄报、摄影作品,在校园走廊集中展示。同时举办跳绳、拔河等趣味比赛,获胜班级颁发流动红旗。日常管理中要把课后服务出勤率、活动参与度纳入文明班级评选标准,每周公布各班的积分排名。要鼓励学生把学会的运动技能教给家人,比如布置教会家长一个健身动作的周末作业。学校微信公众号可以开设专栏,定期推送学生在家锻炼的照片和视频。对于积极参与家庭运动的学生,在升旗仪式上给予公开表扬,逐步形成全校热爱运动的良好氛围。

结论

“双减”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后服务需以模式创新提升吸引力,通过课程分层、资源整合与多元评价,实现从“完成任务”到“主动参与”的转变。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校际合作、企业赞助等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助力学生养成终身运动习惯,真正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徐立 .“双减”背景下延吉市初中体育课后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D]. 吉林 : 延边大学 ,2024.

[2] 刘彩霞 . 课后服务拓展活动应用于初中体育教学的策略研究 [J]. 学周刊 ,2023,31(31):163-165.

[3] 肖虎平 .”双减”政策下初中课后延时体育服务的优化路径研究 [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5(9):185-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