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奥斯汀与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对比研究

作者

谭淮安

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省长沙市 410081

1. 引言

1955 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哈佛大学威廉·詹姆斯讲坛上提出了开创性的言语行为理论。在这些讲座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关键概念,包括施事句与述谓句、成功施事话语的要件、言辞举动、以言行事举动、言辞取效举动等(陈国华 2017)。作为奥斯汀的及门弟子,塞尔继承了奥斯汀强调言语行为的实际运用和言外之意的重要性的观点,在他的著作《言语行动——论语言哲学》中,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他对于言语行为独特的分类方式(Searle 1969)。

2.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约翰·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如何以言行事》中,他的理论强调了语言不仅是用来描述或陈述现实的工具,更是一种用于实现特定目的和行动的手段。早期的奥斯汀将句子分为两类:施事句(Performatives)与述谓句(Constatives)。前者不仅仅只是描述一个动作,而是通过陈述本身来执行它所描述的动作,奥斯汀使用术语“performative”来强调说某些事情本身就是一种行为。后者则主要具有描述功能,其目的是传达关于世界的信息、陈述事实或描述现实,重点是提供对事态的准确表述。

随着研究的深入,二分法的理论困难也直接来到了奥斯汀的面前,例如“我正在写论文”这样既可以判定为施事句(即‘我’做‘写论文’这件事)又可以判定为述谓句(即陈述‘我写论文’这一客观现实)的句子,基于这种“不科学”的现象,他决定抛弃二分法,以便于更为一般地开展这类相关的、交叠的言语行为的研究。(郑红莲 2019)

在二分法陷入困境之后,奥斯汀试图提出一个更加具有普遍性质的理论来解释如何以言行事的问题。他将语言分为三个层次:言辞举动、以言行事举动和言辞取效举动,这样有助于理解语言使用的复杂性,超越了之前简单的施事与述谓二分。奥斯汀提出的这些概念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框架用以分析语言使用的不同维度,超越了简单的信息表达,他的言语行为理论也强调了语言行为的层次结构,强调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社会功能。

3. 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1960 年奥斯汀逝世后,约翰·塞尔系统地发展并深化了奥斯汀对言语行为和语言哲学的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如《言语举动——论语言哲学》(Speech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表达式和意义——言语举动理论研究》(Expression and Meaning: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Acts)等。塞尔的工作可以被看作是在奥斯汀基础上的延续,同时引入了新的观点和细化。

在自己的老师奥斯汀的影响下,塞尔进一步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他通过引入意向性揭示了言语行为背后的意义问题。这些言语行为理论作为当代语用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语言哲学的理论基础,也为心灵、世界及语言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为心灵意向性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李刚 2023)

4. 两种言语行为理论的对比分析

尽管奥斯汀和塞尔这一对师徒都在言语行为理论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们在方法和侧重点上存在一些差异。在分别对他们各自的理论进行阐述说明后,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奥斯汀和塞尔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是以言行事举动的分类。奥斯汀引入了对以言行事举动的初步分类,将其分为:裁决型;行使型;承诺型;阐释型;行为型。塞尔则并不赞同这样的分类,他认为不能将施事动词和言语行为混为一谈。因此,他将以言行事举动分为断言、指令、承担、表情和宣布五大类。

另外则是言语举动成功实施的条件。奥斯汀并没有明确讨论以言行事举动的满足条件,而在他之后,塞尔引入了“满足条件”的概念,强调以言行事举动的成功取决于满足一定的条件——命题内容规则、预备规则、真诚规则以及基本规则,这是对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完善与扩展。

最后则是二者的侧重点大不相同。奥斯汀的工作奠定了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但更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言哲学的分析。塞尔则继续并扩展了奥斯汀的工作,他认为某些言陈的行为在言说本身之外产生了真实世界的影响,考虑了言语行为的社会后果。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奥斯汀和塞尔都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并且塞尔的工作可以看作是对奥斯汀思想的阐释和扩展,为之后语用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Austin, J. 1962.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Searle, J. 1976. A Classification of Illocutionary Acts [J]. Language in Society 5(1): 1-23.

[3]Searle, J. 1969. Speech Acts: 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陈国华 . 2017. 格莱斯会话隐涵理论的哲学背景与发展脉络 ,《当代语言学》1

[5]李刚. 2023.约翰·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及意向性问题探析, 《理论界》7

[6] 束定芳. 1989. 言语行为理论述评, 《外语教学》2

[7] 孙淑芳. 1999.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综述《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

[8] 郑红莲 . 2019. 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学术背景与形成脉络《南昌工程学院学报》38

作者简介:谭淮安(1999.8—),男,汉族,湖南邵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