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高产玉米种植技术探析
张春辉
义县稍户营子镇综合事务服务中心
1 选地整地
选地和整地直接影响到后续作物的生长环境和产量。对于玉米这种需求较高水分和养分的作物而言,选择合适的土地以及进行科学的土壤处理尤为重要。在选择种植玉米的土地时,应优先考虑土壤类型和前茬作物。理想的土壤类型应为深层、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壤土或黏壤土。这类土壤不仅能保持适宜的水分,还能提供良好的根系扩展空间。在形成播种床前,利用横向与纵向交叉耕作确保表层粒径均匀细腻,促进种子与土壤间良好接触。除机械操作外,在整地过程中可加入定量有机肥料。此外,在耕作结束后立即进行浅覆盖保护性稻草或塑料薄膜覆盖可减少水分蒸发并防止杂草生长。
2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直接关系到播种后的发芽率、幼苗生长速度和最终产量。对种子进行适当处理,可以提高其抗病性、促进生长发育,并增强对不良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具体操作中,首先需要对玉米种子进行筛选,选择形状完整、大小均匀、无明显病斑的种子。将选定的种子以每 1kg 约 10000 粒的比例放入 0.5%的次氯酸钠溶液中浸泡消毒 15min,去除表面附着的病菌和土壤残余物。随后用清水冲洗 3 次,以去除残留化学物质。经过消毒处理后,为了提高发芽率及早期生长速度,可将种子置于含有 0.2% 硝酸钠溶液中浸泡 24h,促进种子内部营养物质转化,加快胚根和胚芽的伸展。浸泡结束后需用清水冲洗并晾干至半湿润状态。再将已消毒且浸泡过的玉米种子放入恒温箱内,在 25℃下保持48h。这个步骤有助于同步化种子萌发过程,并且预防低温条件下可能出现的延迟发芽问题。完成上述步骤后进行包衣处理,使用专门设计的包衣剂(通常含有微量元素如锌和硼),按每 100kg 种子配制 1.5kg 包衣剂混合均匀,以给幼苗提供必要的营养,增强抵御土传疾病和虫害攻击能力,在播前 24h 内使用激素处理来刺激快速生长。以赤霉素为例,可制备 10ppm (即 10mg/L)浓度溶润剂,将玉米种子在其中浸泡 2h,赤霉素可以调节植物激素平衡,促使幼苗快速建立强壮根系。
3 机械播种
机械播种是现代农业生产中提高作物种植效率和均匀性的核心,其不仅大幅度提升了播种速度,还能保证种子深度、密度和间距的一致性,从而促进作物整齐发芽和成熟,达到增加产量的目的,而且机械化播种还能减少人工成本并降低因手动播种带来的误差。进行玉米机械播种前,确保所使用的播种机具备精确控制种子投放数量和位置的功能。选择适合当地土壤类型和气候条件的玉米品种,并根据品种特性调整机械设定。
4 节水灌溉
玉米作为耗水量较大的农作物,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可以显著降低水资源消耗,提升灌溉效率,并减少因过度灌溉而导致土壤退化和环境问题。灌溉前,需评估田块的土壤类型、结构以及渗透性能。
5 配方施肥
配方施肥则是根据土壤养分状况和作物需求量供给各种营养元素,以达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作物产量和改善品质的目的。传统施肥往往依靠经验,容易造成养分过剩或不足,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科学配方施肥,可以最大限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配方施肥中,首先需要对田块进行土壤测试,确定土壤的pH 值、有机质含量及氮(N)、磷(P)、钾(K)等主要养分含量。
6 定期除草
杂草的生长不仅会与作物竞争水分、养分和光照,还可能成为害虫和病原体的栖息地,从而影响玉米的生长发育和最终产量。除草应贯穿玉米种植全过程,播种前应对田块进行预先除草处理,如使用非选择性全灭性除草剂(例如草甘膦)喷洒处理。具体操作时应按照使用 1.5kg/667m2 的标准稀释 500 倍后喷洒,确保覆盖所有可能生长的杂草区域。玉米苗期,在玉米幼苗 5 叶期之前需要进行第一次机械除草或人工拔除操作。这时候杂草刚开始大面积出现,可使用小型耕耘机在行间进行轻微翻土去除大部分初生杂草,并提高土壤透气性和保湿能力。进入玉米快速生长阶段后,在玉米 8-12 叶期间执行第二次除草。此时可以结合化学和物理方法进行,选择对玉米安全、专针对特定杂类(如禾本科或阔叶杂草)有效的选择性除草剂。例如使用苯醚甲环唑(针对阔叶杂草)按用量50ml/667m 兑水15kg 均匀喷洒;或者用乙氧氟草醚(针对禾本科杂草)按用量 100ml/667m2 兑水 15kg 喷洒。
7 适时收获
收获时首先需要监测玉米的成熟度。通常情况下,玉米从授粉到完全成熟需要60-90 天的时间。理想的收获时机是当籽粒含水率降至20%-25% 之间。对此,可从玉米开花后开始每周对几个代表性样本进行检查。用手压碎籽粒尖端若能见到乳白色液体流出,则说明尚未成熟;若液体颜色变淡且较稠厚,则接近成熟期。并根据气象预报选择无雨且相对干燥的天气进行收割,避免在湿润或多雾天气中进行收割以减少机械故障和作物损失。
8 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讨了现代农业中应用于高产玉米种植的多项关键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对提升玉米产量与质量所起到的积极作用。未来,随着气候变化模型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升,将有更多环保且高效的农
业新技术被开发并应用到可持续农业生产中。相关人员应加强跨学科合作与创新思维培养,以实现科学研究与实际操作间的无缝对接,以确保粮食安全、提升经济效益,为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守成. 玉米栽培的密度与施肥问题研究[J]. 现代化农业,2024(10):28-30.
[2] 邹兰,李建设,邰书静,等. 玉米新品种咸科203 配套高效栽培技术[J].中国种业,2024(10):165-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