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林业种植过程中的幼林抚育技术研究

作者

孙中洋

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

1 林业种植工程中幼林抚育技术关键点

1.1 幼苗栽培

选择来自可靠的幼苗供应商或种苗基地的优质幼苗,确保幼苗符合品种纯正、健康、无病虫害、生长良好等标准。随后为幼苗提供适宜的土壤条件,进行土壤松散和除草处理,以促进幼苗的根系生长和养分吸收。挖掘适应幼苗根系大小的种植孔,孔的深度和直径应能容纳幼苗的根系,并留出足够的空间供根系扩展。将幼苗放入种植孔中,确保根部完整未受损。用水浇湿根部,帮助幼苗与周围土壤接触和定植,轻轻填补种植孔周围的土壤,使幼苗保持直立。同时,用木杆或支撑物来固定幼苗,以防风吹倒。

1.2 除草和松土工作

除草工作是为了避免杂草在生长过程中,同幼树争夺水分和营养,导致幼树的根系发育受到严重影响,阻碍幼树健康生长。而松土是对林区内的表层土壤进行疏松,使表层和底层土壤的毛细管联系得以被有效切断,进而降低水分蒸发速度,使土壤的通气、透水和保水性得到全面改善,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条件,促使有机物得以被快速分解和转化,通过强化土壤的整体营养水平,为林木幼苗的健康生长创设优良的环境条件。除草和松土工作可同时开展,若种植区域内土壤有较为充足的水分条件,或降水量较多,则可以单独进行除草作业。除草和松土次数需要同本地区实际环境条件以及幼苗的生长情况相结合。处在造林初期的幼苗自身缺乏较强的抵抗力,此时需要适当增加抚育次数,并在幼苗自身抵抗力不断强化后,逐渐减少抚育次数。幼苗种植 1~2 年,每年开展 2~3 次除草松土工作。幼苗种植后 3~4 年,每年开展 1~2 次除草松土工作,由于幼苗栽种的初期缺乏完善的根系,且根系分布面积较小,此时在松土时应该采取浅耕方式,并随着幼苗的生长,逐渐加大松土的深度。

1.3 灌溉工作

灌溉是对林区内土壤含水量以及林区中空气湿度进行全面改善,以此最大限度保障造林的成活率,为幼苗健康生长提供支持。若是林区内降水量未超过400mm,则在开展灌溉工作时需要同实际情况相结合,对灌溉量以及灌溉次数进行科学合理地调整。例如,林区处在干旱状态下时,应在幼树的树根 1m 范围内实施灌溉。通常幼苗栽种的第 1 年,其灌溉的次数与苗木的大小有关,若是幼苗体积较小,则应进行 1~2 次的灌溉工作;若是幼苗体积较大,则应进行 3 次左右的灌溉。同时,在开展灌溉工作后可进行松土作业,有效减少土壤中水分的蒸发量,使灌溉效益得到充分保障。

1.4 施肥工作

通过开展有效的施肥工作,全面提升林区内土壤肥力,帮助幼林改善其现有的营养状况。通常幼林抚育的施肥特点主要包括 5 点内容。(1)如果所栽植的幼苗属于多年生植物,需施用长效肥料。(2)在对用材林的幼苗进行抚育时,若其为长枝叶和木材,应施用氮肥辅以磷肥。特别是幼苗,在抚育过程中,适当增加施用磷肥量,从而促进分生组织生长。(3)若林区内,特别是针叶林区内有较大面积的土壤呈酸性,应施用富含钙质量的肥料。(4)若林区土壤中缺乏足够的微量元素,在施用氮、磷、钾等肥料时,搭配适量含 Zn、B、Cu 等元素的肥料。(5)若在幼林抚育过程中,开展施肥工作时,施肥区域存在较多的杂草,且在完成施肥工作后,会出现局部位置高达 70%~80% 的营养物质情况。此时,则应在施肥的过程中搭配适量的除锈剂或灰氮,其能够起到除锈的效果。而造林前后、全面郁闭后以及主伐前数年为施肥的关键时期,对幼林进行施肥管理时,应在幼林开展松土工作时配合开沟施肥。进入到全面郁闭期和主伐前期时,需要借助人工或直升飞机进行全面撒施。

1.5 间苗管理

若在对幼林进行建造过程中,运用播种造林和丛状植苗造林方式,应同幼林的实际生长情况相结合,明确间苗时间。在开展间苗工作时,要严格遵循留优去劣的原则,通过开展有效的间苗处理,可避免因幼苗过多而使营养面积和营养空间受到影响。

1.6 平茬处理

在对幼苗开展抚育工作时,常采用平茬技术手段。在平茬的过程中,林业工作人员需要在进入到冬季或早春时节,将林地内阔叶树、针叶树地上部分剪除,保障幼苗根系健康生长。同时,在对植株的高低进行控制和调整时也可借助平茬的方法,避免高大植株遮挡幼苗光照。

2 提升幼林抚育效果的措施

2.1 做好幼林保护工作

定期监测和调查病虫害,观察幼林的叶片、树干、根系等部位是否存在病害和虫害的迹象,采取预防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包括保持林地整洁,及时清理死木、残枝和垃圾,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源。倡导生物防治,利用天敌或有益昆虫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也可以在必要时使用环境友好的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但要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剂量。定期进行修剪工作,清除病虫害感染的部分,修剪可以提高空气流通和阳光照射,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发生。合理进行灌溉管理,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避免过度浇水或干旱,以减少病虫害的滋生和传播。重视土壤管理,包括松土、除草、施肥等。保持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保水能力和养分供应,有助于提高幼树的抵抗力和促进健康生长。

2.2 加强抚育监测工作

(1)确定适合幼林抚育的监测指标,如树高、胸径、生长速度、成活率、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这些指标可反映幼林的生长状况和健康状况。同时制订明确的监测计划,包括监测频率、监测区域和监测方法等。根据林地的规模和特点,确定监测样地的设置和布局。(2)选择适当的监测方法,如实地调查、遥感技术、图像分析,结合不同的监测指标,综合使用多种方法,获取全面和准确的监测数据,确保监测人员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正确操作监测设备和收集数据。(3)通过培训和持续学习,提高监测人员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完善的数据管理系统,及时准确地记录、整理、分析监测数据,比较不同时期的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并制订相应的管理措施。

2.3 优化林木生长环境

土壤改良如深翻、松土、施用有机肥料等,可增加土壤通气性和保水能力,改善养分供应,并促进根系生长和发育。及时清除幼林周围的竞争性植物,如杂草和灌木,能够减少养分和水分的竞争,提高光照利用效率,为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对幼林进行合理的光照管理,确保树冠光照充足。修剪、整枝和间伐可以调整树冠结构,减少阴影,提高光照强度和均匀性。合理灌溉管理,确保幼林获得适宜的水分供应,根据土壤湿度和天气条件,确定适当的灌溉频率和灌溉量,避免过湿或过干的情况。

3 结束语

幼林抚育技术是林业管理中的至关重要的一环,包括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修枝整形以及水土保持等多方面。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抚育措施,显著提升幼林的生长速度和整体质量,大幅减少病虫害对幼林的负面影响,进一步优化森林结构。现代技术的引入与应用,为幼林抚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使得抚育过程更加精准和高效。未来,随着技术的持续不断进步和林业管理经验的不断积累,幼林抚育技术将继续发展,为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吴红梅 . 林业种植工程中的幼林抚育技术要点研究 [J]. 河南农业,2024(12):64-66.

[2] 宋建国. 林业种植过程中的幼林抚育技术[J]. 河北农机,2024(1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