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

作者

张璇

凯里学院贵州凯里556000

摘要:本文围绕钢琴教学中音乐审美能力培养的实践路径展开探讨。首先分析钢琴弹奏中审美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接着阐述钢琴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最后详细论述在钢琴基础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多种途径,包括培养学生的感受与欣赏能力、注重音乐形象教学、加强技能培养、提升教师演奏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以及改善教学环境等方面,旨在为钢琴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提供全面的实践指导。

关键词:钢琴;教学;音乐审美;能力培养;实践路径

一、钢琴弹奏中审美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音乐感知能力

1. 旋律感知:旋律是音乐的灵魂,在钢琴弹奏中对旋律的感知是审美能力的重要体现。学生需要能够敏锐地捕捉旋律的走向,如旋律的上行、下行、跳进、级进等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情感表达[1]。例如,在弹奏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时,其优美流畅的旋律往往以上行和级进为主,传达出一种明朗、欢快的情绪,而学生若能准确感知这种旋律特点,就能更好地诠释作品的审美内涵。

2. 节奏感知:节奏是音乐的骨架,对节奏的感知包括对节拍、节奏型以及节奏的疏密变化等方面的把握。不同的节奏型具有不同的情感暗示,如切分节奏往往能打破常规的节奏平衡,带来一种紧张、活泼的感觉;而缓慢、稳定的节奏则可能传达出宁静、庄重的情感,在钢琴演奏中,准确地感知和把握节奏的微妙变化对于体现作品的风格和情感至关重要[2]。

3. 和声感知:和声为音乐提供了丰富的色彩和层次感。学生应具备感知和声功能、和声色彩以及和声进行的能力。例如,在古典音乐中,主和弦具有稳定感,而属和弦到主和弦的进行则带来一种解决、趋向稳定的感觉[3]。在浪漫主义音乐中,丰富而复杂的和声运用创造出了独特的情感氛围,如肖邦作品中频繁使用的不协和和弦,以表达内心深处的情感挣扎和细腻的情感变化。

(二)情感体验能力

1. 对作品情感内涵的理解:钢琴作品承载着作曲家的情感表达,学生需要深入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这包括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经历以及作品所属的风格时期等因素。例如,贝多芬的钢琴作品常常反映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他的《月光奏鸣曲》不仅仅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更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如悲伤、沉思和激昂等,学生只有理解这些情感内涵,才能在弹奏中准确地传达出来。

2. 与作品情感的共鸣:在理解作品情感内涵的基础上,学生还需要与作品中的情感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是一种内心的触动,使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与作品的情感相融合,从而在弹奏中赋予作品更真实、更深刻的情感表达。例如,在弹奏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协奏曲时,学生如果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那种浓郁的思乡之情和对往昔的追忆,就能通过自己的演奏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听众[4]。

(三)审美想象力

1. 对音乐形象的想象:钢琴音乐虽然是抽象的,但可以唤起人们丰富的音乐形象想象。学生在弹奏过程中,应能够根据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等要素,在脑海中构建出与之相应的音乐形象。例如,在弹奏德彪西的《月光》时,学生可以想象出宁静的夜晚,月光洒在平静的湖面上的画面,这种音乐形象的想象有助于丰富演奏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意境。

2. 对音乐表现空间的拓展:审美想象力还体现在对音乐表现空间的拓展上。学生不应局限于乐谱上的音符,而应在遵循作品基本风格和结构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对作品进行个性化的诠释。例如,在处理一首钢琴小品的速度、力度和音色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独特的设计,使作品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拓展音乐的表现空间。

二、钢琴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在钢琴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有助于学生构建全面的音乐知识体系。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不仅仅关注钢琴演奏的技巧,还会深入探究音乐背后的理论知识,如音乐史、音乐分析、音乐美学等方面的知识。例如,当学生对一首古典时期钢琴作品的审美有了深入理解时,他们会主动去了解古典音乐的发展历程、作曲家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作品的结构形式等,从而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储备。通过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的音乐感知和理解能力将得到显著提高[5]。在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去感知音乐的各个要素,如旋律、节奏、和声等,能够使他们更加敏锐地捕捉到音乐中的细微变化,并且能够深入理解这些要素在作品中的意义和作用。这种能力的提升将为学生在钢琴学习和音乐欣赏方面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促进学生的艺术创造力

钢琴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激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形成个性化的演奏风格。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审美感受和想象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诠释。每个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都有所不同,这种差异在审美能力的引导下,会体现在他们的演奏中,如对速度、力度、音色的独特处理,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演奏风格。在钢琴基础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对音乐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思考、探索和尝试新的演奏方式,以更好地表达自己对作品的审美理解。这种创新思维的培养不仅对钢琴演奏有积极影响,还会延伸到学生的其他学习和生活领域,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三)增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人文素养

钢琴演奏不仅仅是技巧的展示,更是情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深化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当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审美能力时,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情感内涵,并将自己的情感与之融合,在演奏中更加真实、细腻地表达出来。例如,在弹奏抒情性的钢琴作品时,学生能够通过对作品的审美理解,将内心的情感通过手指传递到琴键上,使听众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力量。音乐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钢琴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从而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例如,在学习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时,学生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音乐中的体现,如五声音阶、民族音乐主题等,增强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三、钢琴基础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一)培养学生自己的感受和欣赏能力

1. 引导学生多听经典作品:多听经典钢琴作品是培养学生感受和欣赏能力的基础。教师应引导学生广泛聆听不同风格、时期的钢琴作品,如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古典时期的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浪漫时期的肖邦、李斯特以及现代派的巴托克、斯特拉文斯基等作曲家的作品。在聆听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作品的音乐要素,如旋律的特点、节奏的变化、和声的色彩等,以及作品所传达的情感。例如,让学生对比聆听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感受二者在旋律风格、情感表达上的差异,从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2. 组织音乐欣赏活动:除了让学生自主聆听外,教师还可以组织音乐欣赏活动,如音乐欣赏课、音乐沙龙等。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可以更加深入地讲解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的音乐特点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交流自己的欣赏感受,拓宽音乐欣赏的视野。例如,在音乐沙龙中,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聆听肖邦夜曲时的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的情感内涵和审美价值。

(二)注重对音乐形象方面的教学

在钢琴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启发学生联想音乐形象。教师可以根据作品的标题、音乐主题以及音乐表现手法等,引导学生在脑海中构建与之相关的音乐形象。例如,在教授德彪西的《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想象一位有着亚麻色头发的少女的形象,然后引导学生从音乐中寻找与这个形象相匹配的音乐要素,如轻柔的旋律、舒缓的节奏、柔和的音色等,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审美意境。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音乐形象,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例如,在讲解某一钢琴作品时,可以播放与作品相关的视频、图片或动画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乐所描绘的场景或形象。在教授穆索尔斯基的《图画展览会》时,可以播放根据该作品创作的动画视频,让学生看到作品中所描绘的一幅幅图画在音乐中的生动展现,增强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和把握能力。

(三)加强对学生钢琴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1. 将审美意识融入技能训练:在钢琴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过程中,要将审美意识融入其中。教师不应仅仅关注学生的技巧是否熟练,更要引导学生从审美角度去思考技巧的运用。例如,在练习音阶和琶音时,除了要求学生达到速度和准确性的要求外,还要让学生思考如何通过不同的触键方式来产生不同的音色效果,以更好地体现音乐的美感。如用轻柔的触键方式弹奏琶音,可以营造出一种空灵、飘逸的音乐氛围。

2. 以作品为导向的技能训练:以作品为导向进行钢琴技能训练是培养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以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根据作品的技术难度和审美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技能训练。例如,在教授肖邦的《幻想即兴曲》时,由于作品中包含了快速的琶音、华彩乐段以及细腻的情感表达,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技术要求,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技能训练,如琶音的快速弹奏练习、力度和速度的控制练习等,同时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深入理解作品的审美内涵。

(四)培养教师的多种音乐的演奏方式

1. 教师自身演奏示范的多样性:教师的演奏示范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应具备多种音乐的演奏方式,能够根据不同的作品风格和情感表达需求,采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诠释方法。例如,在演奏古典时期的钢琴作品时,教师应展示出严谨、规范的演奏风格,准确地把握作品的节奏、力度和音色;而在演奏浪漫时期的作品时,则应更加注重情感的投入和个性化的表达,通过细腻的力度变化、自由的节奏处理等方式来诠释作品的情感内涵。教师多样化的演奏示范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风格作品的审美差异。

2. 教师的演奏风格对学生的影响:教师的演奏风格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审美观念和演奏风格。一位具有独特演奏风格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审美探索欲望。例如,如果教师的演奏风格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学生可能会受到这种风格的影响,在自己的演奏中更加注重情感的强烈表达;如果教师的演奏风格细腻、含蓄,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对音乐细节的关注和对含蓄情感的表达能力。

(五)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和改革

为了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教学内容应进行创新和改革,引入多元文化的钢琴作品。除了传统的西方古典钢琴作品外,还应增加中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钢琴作品。例如,中国的钢琴作品常常融合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如《彩云追月》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独特的音乐风格,还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学生通过学习多元文化的钢琴作品,能够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审美差异,提高审美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创新方面,还应整合音乐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将音乐史、音乐分析、音乐美学等理论知识与钢琴演奏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例如,在教授某一钢琴作品时,可以同时讲解作品所属的风格时期的音乐特点、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以及作品的结构分析等理论知识,然后让学生通过演奏实践来加深对这些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促进中提高审美能力。

(六)注重学生个人的特点,因材施教

1. 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爱好:因材施教的前提是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爱好。每个学生的音乐基础不同,有的学生可能在节奏感方面较强,而有的学生则在旋律感知方面更有天赋;同时,学生的兴趣爱好也存在差异,有的学生喜欢古典音乐,有的学生则对现代音乐更感兴趣。教师只有了解这些情况,才能制定出适合每个学生的教学方案。

2. 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兴趣爱好,教师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对于音乐基础薄弱的学生,可以从基础的音乐知识和简单的钢琴技巧开始教学,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对于有一定基础且兴趣浓厚的学生,可以提供更多具有挑战性的作品,引导他们从更深层次去挖掘作品的审美内涵。例如,对于对古典音乐感兴趣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引导他们学习贝多芬的晚期钢琴奏鸣曲,深入探究其中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邃的情感表达。

四、结语

在钢琴基础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一个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通过深入分析钢琴弹奏中审美能力的基本构成要素,明确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性,并从多个方面探索培养审美能力的实践路径,如培养学生的感受与欣赏能力、注重音乐形象教学、加强技能培养、提升教师演奏方式、创新教学内容、因材施教以及改善教学环境等,能够使钢琴教学在提高学生演奏水平的同时,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为学生的音乐素养发展和艺术创造力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这也有助于推动钢琴教学朝着更加注重审美教育的方向发展,使钢琴艺术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其审美价值和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袁心梦.音乐剧元素在钢琴作品中的审美互文与创造性转化[J].中国音乐剧,2025,(01):73-75.

陈淑扬.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钢琴审美教育的优化[J].戏剧之家,2024,(07):178-180.

张倩榕.高校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4,39(04):65-69.

方晓梅.高等院校钢琴教育课程中的音乐素养渗透路径[J].大学,2023,(32):71-74.

田甜.音乐审美在钢琴综合课中的应用与发展[J].文化产业,2021,(32):101-103.

张璇,女(1990.7.10),贵州省凯里市人,苗族,硕士,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