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视力健康现状分析与防控策略初探
罗金菊
重庆市黔江区人民小学校 重庆 黔江 409000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近视率呈现持续攀升态势,佩戴眼镜已成为校园中的常见现象。深入分析发现,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诱因包括长时间用眼疲劳及不良用眼行为等。这要求社会各界必须采取积极应对策略,通过多维度干预手段有效预防近视发生,最大限度降低其对青少年未来发展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护眼的意识和能力。
一、小学生近视的成因分析
(一)不良读写行为的影响
现阶段,低龄学童对科学用眼的认知较为欠缺,尤其在书写练习和阅读过程中,普遍缺乏视力保护意识。多数学生未能保持合理的书本距离,或采用不当的姿势进行阅读活动,这些不良行为都会对视觉系统造成直接损害,甚至引发永久性的视力损伤。部分儿童长期维持错误的阅读姿态,或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下进行阅读,这些因素都会加剧视力问题。同时,不规范的书写姿势和过长的作业时间导致眼部持续处于紧张状态,由于缺乏正确的书写指导,难以养成健康的读写行为模式[1]。
(二)护眼观念缺失
当前,许多低年级学童对视力保护的认知普遍不足,未能充分理解眼保健操的实际价值。在进行眼保健操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或敷衍了事的情况,整套动作往往流于表面形式,与课间活动无异。教师群体也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方法,致使学生们的眼保健操动作标准度明显不足。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将佩戴眼镜视为一种时尚标志,即便视力正常也要刻意模仿这种流行趋势,以此彰显个性。这种盲目跟风行为无形中给视觉健康埋下隐患。当遇到黑板文字模糊时,学生们习惯性地采取揉眼或频繁眨眼等不当应对方式,这种错误习惯极易使暂时性视力问题演变为永久性近视 [2]。
(三)视觉疲劳现象
视觉器官作为学生感知外界的重要通道,其生理机能与其他人体组织一样需要周期性休整。基础教育阶段青少年视力下降现象普遍存在,其根本诱因在于视觉系统长期处于超负荷运作状态。在现行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减轻学业负担已成为教学实践的核心议题。然而部分教师片面追求教学绩效,通过压缩课程进度和布置过量课后练习的方式,客观上挤占了学生必要的视觉调节时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限制了学生视力恢复的自主时间,也不可避免地侵占了体育锻炼时长,对青少年体质健康发育造成潜在威胁。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当学生整体生理机能出现异常时,其视觉功能往往也会出现连锁性不良反应。
二、校园视力保护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夯实视力防护基础
教育机构应当优先构建完善的制度框架,通过优化管理机制为视力保护工作提供系统性的制度支撑和组织保障。
1. 健全管理架构。组建了由党组织书记和校长担任双组长,教学副校长与德育副校长共同担任副组长,教导处及德育处中层管理人员构成核心成员的专项工作组。该工作组主要负责学生视力健康管理的统筹规划与质量把控。工作组下设视力健康管理中心,该中心挂靠于德育处,由分管卫生工作的副校长兼任中心主任,德育处与教导处负责人共同担任副主任,两个部门其他管理人员作为固定成员。该中心具体承担视力健康管理制度的执行监督、日常监测及效果评估等工作。
2. 健全配套机制。教育机构需将视力保护措施整合进各类管理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整体发展规划、品德教育方案、课程教学安排及班级管理计划。各专项方案须针对视力防护制定具体指标与实施细则。修订优化校园视力健康管理规范,建立周期性视力检查机制(涵盖数据记录与动态追踪),将课堂教学、课间活动、课业负担等所有可能影响学生视力的变量纳入制度框架,确保师生清晰掌握操作标准。
(二)加强教育引导,强化护眼意识
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绝非短期之功,需要持续的教育引导与监督落实。在具体实施层面,学校特别注重开展专题教育。每年 6 月 6 日 " 全国爱眼日 " 期间,学校都会组织 " 护眼主题升旗仪式 "、" 视力保护专题手抄报评比 " 主题班会等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从认知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用眼观念,使他们明白维护眼睛健康是个人应尽的责任,必须通过自身努力才能实现。
(三)强化视力防控过程监管,完善制度保障机制
制度体系的建立只是前提条件,关键在于执行层面的严格把控。为确保各项防控措施真正落地见效,学校视力健康工作专班采取多管齐下的监管策略。教务处着重强化课堂教学规范管理,通过日常巡视与专项督导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用眼卫生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具体实施中,对教师拖堂行为采取分级处理机制:首次发现予以警示,再次违规则计入教学常规考核;同时将学生读写姿势指导明确写入课堂教学规范,作为教师课堂巡查的重要评分项。在作业管理方面,建立作业量动态监测机制,避免过量作业导致视觉疲劳。学生发展中心则重点优化课间活动安排,实行 " 两操一活动 " 制度:每日上下午各安排一次眼保健操,并将其完成质量纳入班级评优体系;课间时段组织多样化户外游戏活动,由值周教师巡查落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室外放松活动。
(四)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共筑视力防护屏障
在校期间,学校实施的多维度视力保护方案对改善学生视力状况具有显著成效。然而,作为教育体系的重要参与者,家长在视力防护工作中同样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校应采取多元化沟通方式,包括定期家长座谈会和个性化交流,促使家长充分认识到视力保护的重要性。具体而言,需着重关注以下方面:首先,纠正孩子在家庭环境中的读写姿势;其次,确保室内照明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再者,严格管控电子设备使用时长,重点规范智能手机和电子游戏的使用;此外,保证学龄儿童每日睡眠时间不低于10 小时;最后,对已出现视力问题的学生,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疗干预。唯有家校双方形成合力,才能构建更为完善的视力防护体系。
结束语:
需要明确的是,青少年视力保护是一项需要持之以恒的系统工程。只有当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三方都充分认识到其重要性,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护措施,从早期抓起、持续落实,才能最终取得理想的防控成效。
参考文献:
[1] 徐可 , 张晟 , 卢次勇等 . 广州市低年级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与近视关系 . 中国公共卫生 .2022.38(6):3.
[2] 李倩 , 张晟 , 卢次勇 , 郭蓝 . 广州市 1 ~ 2 年级小学生近视与父母近视关系 . 中国公共卫生 .2022.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