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及其应用

作者

王文月

义县林业发展服务中心义县林场管理站

1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

1.1 化学防治技术

1.1.1 农药的定向施用技术

利用精确制导的施药方法能够保障农药精准且高效地作用于预定的目标区域,进而达到最优的防治成效。借助这一方法,农药能够有针对性地作用于受侵害的部分,避免对周围的非靶部位和有机体产生伤害。这样就大大减少了杀虫剂的使用,从而节省了生产费用和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该精准施用方法采用了高档喷洒装置,保证药剂在树叶和树皮上均匀分散。在这方面,无人驾驶飞机也具有出色的喷雾效果,可以利用高精度的传感器与影像分析等手段,实时监控害虫发生的地点,达到精确施药的目的。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研发,使精细施药技术的准确性和工作效能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1.1.2 树干注射技术

可以采用树干注射技术,利用林木自身内部的循环体系,巧妙地将药物应用于林木需要的部位,从而快速有效地控制害虫。相对于常规的喷洒或浇灌方式,采用枝端施药方式更加精准,可大大减少杀虫剂对生态和非靶向生物的危害。这一方法既增强了控制效果,又大大降低了使用化学药剂对周边环境产生的潜在风险。

1.2 生物防治技术

1.2.1 天敌的选择与应用

利用生物间的自然制约关系,生物防治技术成为一种对生态环境无害的林业病虫害管理手段。在这一技术中,挑选合适的天敌并精确运用是其核心所在。天敌的挑选标准包括它们对特定害虫的抑制能力、它们自身的生命力与适应当地环境的能力。以福建为例,林业科研人员根据当地特有的气候特征、土壤状况和生态系统,引进一种对马尾松松墨天牛具有较好防治效果的寄生蜂。在松墨天牛危害林区时投放该天敌生物,其可快速发现松墨天牛并进行寄生,从而达到控制松墨天牛种群增长的目的。

1.2.2 抗菌药物的选择和利用

抑菌微生物在林业有害生物控制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环境友好型生物控制的重要途径。这种微生物可以有效控制某些病原菌或有害生物,将其消灭。筛选出适宜的抑菌细菌、研究它们对病原菌的控制效能和细菌本身的适应能力,是影响这一技术推广成效的重要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所选出的菌种只有在经过增殖和培育后,才能用于生产和推广。

1.3 物理防治技术

1.3.1 机械捕杀技术

在林业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采用机械捕捉手段能够立即见效,并且作用显著。这种以物理方式为核心的捕杀手段,能够针对性地捕捉或移除害虫,对林木生长起到立竿见影的保护作用。与化学及生物防治技术相比,机械捕杀技术能够立即见效,尤其是在病虫害大规模暴发时尤为有效。比如,在三明、龙岩等特定区域,受地形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某些害虫易大规模繁殖。面对这一情况,当地林业管理机构采用了多种机械捕捉手段,比如利用粘虫板捕捉飞行害虫,或是布置大面积的振动式网具来捕捉活动频繁的害虫。利用机械捕杀技术,可以有效保证森林资源的安全性。

1.3.2 光照捕捉技术

光照捕捉技术在森林害虫控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其通过产生一种特殊的光线来吸引昆虫。其本质是对有害生物的习性与生理学的深刻认识及运用科技方法加以有效介入。在具体应用上,光照捕捉技术部署了众多光线捕捉系统,这种系统包括能够发出特定光谱的高效 LED 照明设备,目的是有针对性地诱捕特定种类的害虫。此外,捕捉装置的结构设计也得到了细致优化,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捕获害虫。

1.4 栽培管理技术

1.4.1 抗病虫品种选育

在林木病虫害的防控策略中,选育具备抗性的品种是一种高效的手段,其原理根植于生物基因与分子生物学。本项目着眼于树木特有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理机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栽培研究。采取上述措施提高了树木抵御有害生物入侵的能力,减少了对化学杀虫剂的使用,减轻了环境压力,降低了对生态环境的危害。当前,国内外许多森林科学工作者已经从树木中发现了大量与其抗性相关的基因,并利用现代生物学方法对其进行了基因编辑和转基因处理,为培育优良的抗病虫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新品种具有较强的抗性,可抵御各种病虫害的侵袭。

1.4.2 间作杂草管理

可以采用林间套种技术进行杂草防控,此法通过在树木空隙中栽植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种类,以实现对病虫害的有效管控。所选植物不仅能够为林地补充养分,还能通过生物间的自然互动来控制害虫的繁殖。例如,有的植物品种能够招引害虫的天敌,或者通过分泌特殊物质来驱逐害虫。这一技术的实施,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保护生物多样性,进而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

2 林业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应用方法

2.1 确定防治对象及发生特点

针对林业病虫害的高效管控,关键在于对其生物特性和发生规律进行精准判别。针对各类病虫害,应掌握它们在不同生态环境和季节周期中的发生特点及它们对某些树种的侵袭倾向,这对于制定精确的防治策略至关重要。比如,有些病虫害在温暖湿润的环境中活动频繁,而有些则是在干旱季节表现出较强的侵害能力。同时,有些病虫害专门侵害特定的几种树木,而对于其他种类树木的侵害相对较少。由此可见,深入实地调查、持续监测和详细记录数据,是把握病虫害特性的核心环节,这为开展进一步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科学选用防治技术

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控工作中,必须针对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防治手段。病虫害的种类、危害的严重性及受影响的林木品种都将影响到治理方案的制订。因此,全面掌握并评价各类治理技术对于提升防治工作的精准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在处理局部地区的轻微真菌病害时,可以单独运用生物防治方法,比如使用具有抗菌特性的微生物进行防治。而在面对广泛发生的虫害时,可能需要融合化学与生物防治手段,比如使用针对性的化学农药进行喷施,同时释放天敌来抑制害虫。

2.3 优化防治技术的组合与模式

在具体操作实践中,仅仅依赖某一种病虫害管控手段,往往无法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和害虫种群的多样性管理要求。对此,根据各类病虫害的具体特征及不同地域环境,融合多种技术手段并优化其应用策略,可以更加精准和高效地实现防治目标。例如,不同区域病虫害的活跃时间段存在差异。我们可以综合运用物理捕捉和生物控制技术,对当地特定的有害物种进行控制,以保证当地林木的正常生长。

3 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林业病虫害的防控,我们需要运用多样化的技术,这些技术各具特点及适用范围。恰当选取并合理搭配这些技术手段,不仅能够保障经济效益,还能提升防治的成效。尤其在特定区域的实际应用中,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和病虫害的具体类型,合理搭配并完善技术应用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展望未来,林业病虫害的防治应着重于现场勘查、成效评价及技术的持续改进,以保障林业生态系统的健康与持续进步。

参考文献

[1] 朱容静.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研究[J]. 种子科技,2022,40(11):112-114.

[2] 高启元 . 林业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与管理措施探讨 [J]. 江西农业,2023(02):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