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策略探讨
张家秀
六安市叶集区姚李镇新星实验学校 237431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尤为重要。本文从生活化、渐进式、多元化三个基本原则出发,针对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重技能轻思考、方法单一乏创新、脱离生活少联系等现实困境,提出了创设情境、示范引领、联系生活三大有效策略。通过创设趣味性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运用示范引导帮助掌握阅读方法,联系现实生活提升数学应用能力,多管齐下全面提升小学生数学阅读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阅读能力;教学对策
引言: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生学习数学、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思考、方法单一乏创新、脱离生活少联系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提升。面对这些困境,亟需理清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探索切实可行的教学对策。
一、培养数学阅读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让数学走进生活
数学源于生活,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选取学生感兴趣、易于理解的素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应用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如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设计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
(二)渐进式原则:循序渐进,稳扎稳打
数学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训练。教师要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和技巧[1]。例如,在教学“线与角”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直线和曲线,再过渡到线段、射线的认识,最后探讨角的概念和分类。通过层层递进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步建立起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
(三)多元化原则:丰富形式,寓教于乐
数学阅读的形式和内容是多样的,教师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游戏探究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主动性。教师可以将数学阅读与趣味游戏结合起来,设计数学情景剧、猜谜活动等,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数学阅读的乐趣。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动画、视频等,直观形象地呈现数学知识,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二、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中的现实困境
(一)重技能轻思考:计算能力与阅读能力失衡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重视计算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数学阅读能力的训练。学生缺乏数学阅读的意识和能力,对数学问题缺乏深入思考和分析,影响了数学学习的效果[2]。部分教师认为数学阅读是一种“慢工出细活”,担心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结果的对错,而忽视了解题思路的分析和探讨,导致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得不到有效锻炼。
(二)方法单一乏创新:数学阅读方法雷同
数学阅读方法创新不足,学生与教师均有待加强。在数学阅读过程中,学生通常依赖于课本例题和教师讲授,自主探究和独立思考的意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还因此产生了畏难心理,进而影响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就数学教师而言,创新意识的缺乏导致沿袭传统的“读题—析题—解题”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定需求,难以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教师对于数学阅读策略的研究和应用深度不足,指导方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脱离生活少联系: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割裂
数学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有待加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尚需提高。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考虑不够充分,难以激发学生对数学阅读的兴趣和动力。课堂教学内容生涩无味,学生无法真切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同时,片面追求“题海战术”的做法在部分教师中仍然存在,练习数量的过度强调,势必忽视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关联及其应用价值。
三、提升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数学阅读趣味化
创设富有趣味的数学情境,是提高学生阅读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学情境的创设应紧扣教学内容,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以“认识更大的数”的教学为例,教师不妨从书的页码、树木的数目等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通过引导学生探究更大数值的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值得一提的是,数学知识如能巧妙融入到故事、谜语、游戏等生动有趣的情境中,定能吸引学生主动投身数学阅读的洪流。“可能性”这一话题的教学中,设计“魔术师猜牌”的游戏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小组讨论等方式去探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学生必能在亲身体验中对可能性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二)示范引领,数学阅读方法化
数学教师应当着力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阅读技巧和策略。以“线与角”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通过亲自示范观察、比较、分类等方法,启发学生认识线段和角的基本特征,进而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梳理,是加深理解和记忆的重要环节。为此,教师不妨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提炼关键词等方式,推动学生建构起清晰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运算律”的教学中,在教师指导下绘制乘法运算律的思维导图,学生将能明晰交换律、结合律背后的内在逻辑,可谓是这一策略行之有效的典型案例。
(三)联系生活,数学阅读实践化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教学“除法”时,教师可以设计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应用题,如平均分配问题,引导学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可以开展数学实践活动,如数学建模、社区调查等,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负数”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探究温度变化、电梯楼层等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理解负数的意义和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应用练习,学生能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提高运用数学的能力。
结语: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遵循基本原则,即生活化、渐进式、多元化原则,针对现实困境,如重技能轻思考、方法单一乏创新、脱离生活少联系等问题,采取有效的对策。教师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示范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联系生活实际,拓展数学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的主动参与,提升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丁昭展.意识 习惯 方法——论小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有效培养[J].河南教育(基教版)(上),2025(1):76-77.
[2]周士超.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路径探析[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5(1):166-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