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论极端气候状况下基层政府的森林防灭火应对方式

作者

周正位

娄底市娄星区自然资源局 417100

1、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干旱事件频发,导致森林火灾风险剧增。2022 年夏秋季节,娄底市娄星区遭遇持续113 天的高温干旱天气,最高气温突破历史极值,森林火险等级长期处于红色预警状态。在此背景下,娄星区通过系统性防控措施成功实现“ 零成灾火灾” 目标,其经验对同类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2 文献综述

现有研究多聚焦于森林火灾预警技术或单一应急响应机制,但对极端气候下综合防控体系的实践分析不足。本文通过案例研究,填补了该领域实证分析的空白。

2、极端气候对森林火灾的叠加效应

2.1 气象条件与火险关联性

2022 年7 月13 日开始,娄底市出现历史罕见气象高温干旱,持续113天无有效降雨,持续重度以上气象干旱超过85 天,持续特旱日超过64 天。娄星区 2022 年 7-10 月累计降雨量较常年减少 80% ,空气湿度低于 30% ,楠竹、茅草等易燃植被含水量降至临界值(见表 1)。高温天气导致植被水分蒸发加快,植被含水量降低,变得干燥易燃;干旱则使得土壤湿度降低,地表可燃物增多,火势更容易蔓延。气象干旱与可燃物干燥度叠加,形成“ 一点即燃” 的高危火险环境极端气候条件,尤其是持续高温干旱,会极大地增加森林火灾的风险。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森林火灾一旦发生,火势往往迅猛且难以控制,容易造成大面积的森林损毁和严重的生态破坏。同期,中国南方俱省均进入“ 烧烤” 模式,广西、四川、福建、江西、重庆、贵州等省份森林火灾频发,且火灾规模较大,社会影响剧烈,本省范围内永州、邵阳、衡阳等地触发特大火灾,多出出现人员伤亡案例,全省进入森林火灾防控紧急状态 ,娄底市5 个县市区形式严峻,除娄星区外,周边县市火情不断,卫星热点频现。

表1. 娄星区2022 年7-10 月气象数据与火险等级对照表

2.2 社会因素加剧风险

夏秋季节为农事用火高峰期,农事用火、祭祀活动等传统行为及城郊型地域特征导致的野外游乐活动增加与极端气候条件叠加,导致火源管控难度倍增。数据显示,8-10 月全区查处违规用火行为37 起,其中农事用火占比 67% ,而根据目前农村劳动力留存情况,坚持传统耕作的劳动主体为俗称“ 3860′′ 部队,即妇女和60 岁以上老人为主,该群体由于体力原因,在从事农事活动时普遍选择节省体力的烧荒烧坎方式,且一旦蔓延,由于体力不支反应速度缓慢导致不能有效控制,错过最佳扑救时间而引发森林火灾。

3、娄星区森林防灭火应对体系的构建路径

3.1 高位推动:构建“ 指挥链—战斗线—防控网” 三级体系

3.1.1 党政同责的指挥链

区级层面成立应对特殊气候森林防灭火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长双组长负责制,党政同抓、党政同责。乡镇街道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区直单位依托派驻村、居组成工作专班,按党支部组成工作单位。固定“ 晨调度—晚研判—日总结” 工作机制,每天发出一期野外违规用火情况督查通报,每天公布一批失职人员处理通报,每天通报一期先进经验介绍。典型案例:

区委书记每日 7:30、18:00 双时段调度,累计召开现场会 46 次,区级领导包干督导覆盖率 100% ,下沉乡镇督查超200 人次。区人民政府区长确保每天早晨 8:00 进行一次调度,针对先天情况及当天的工作任务进行工作安排;分管副区长组织自然资源、应急、农业等相关部门每天下午 6︰00 进行会商;区委组织部牵头对各督查组当天督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在晚上之前进行通报;各乡镇街道每天晚上 7:00 之前上报当天辖区内违规野外用火的情况说明及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意见。

同时,根据应对紧急情况工作要求,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全面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的紧急通知》,区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在森林防灭火工作中强化党建引领落实“ 六个一” 要求的紧急通知》,区森林防火指挥部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灭火工作的紧急通知》。有效理顺和规范了工作流程,明确了工作任务与责任分工。

3.1.2 自下而上的战斗线

各层级工作人员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形成区-乡-村-护林员-群众五级战线。第一时间发现火情的群众立即向村组报告并根据火场情况投入灭火战斗;护林员发现或收到火情报告后,10 分钟内进入火场勘探并展开扑救;村级群众性森林防火应急队伍10 分钟内进入火场展开扑救;乡级森林防火应急分队30 分钟内进入现场展开扑救;区级森林防火应急分队1 小时内进入现场展开扑救。多级防火队伍分梯次根据森林火灾规模及扑救难度实施扑救,基本实现将火灾消灭在萌芽状态和起始阶段,保证有警不成火、有火不成灾。

3.1.3 网格管理的防控网

预防森林火灾发生重在防控,织密织实防控网络,是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基本条件和有力保障。娄星区推行区级领导包乡、乡镇领导包村、驻村工作组和村干部包组、党员组长包户、护林员包山头的森林防火五级责任机制(见表 2),对全区林地实施网格化管理,实现区域到村、到组、到山头、到地块,责任到岗、到户、到人。明确各级林长为辖区内森林防火第一责任人,构建了森林防火完整的指挥链、战斗线、防控网。这种高位推动和责任包干体系的建立,确保了森林防灭火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表2 娄星区森林防火五级包保责任体系

4. 火源管控的实践创新

进入极端气候状态以后,娄星区根据紧急状态下政府应急处置要求,以区人民政府的名义下发了《禁火令》,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同时发布 1号《林长令》,对所有山口、路口、村口确定专人看护,洪家山、仙女寨、杨材山、凤冠山、乌石峰等重点林区和旅游区临时关闭至2022 年10 月31日,相关管理机构及所在乡镇街道对所有出入口进行管制,非辖区内居民不得进出。区内寺庙等宗教活动场所 12 月 31 日前一律不得焚烧香烛,不得举办法事,区内临时禁止鸣放烟花鞭炮至 12 月 31 日。确保了火源的有效管控。

4.1 “ 人防 + 技防” 双轨巡查机制

4.1.1 构建了三级巡防体系

区级督导组:区纪委监委、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组成区督查组,不间断巡查区直部门工作人员派驻情况、乡镇街道及村组党员干部履职情况;区委组织部组织自然资源、应急管理、农业农村等部门组成督查指导组,重点检查野外火源管控与重点区域临时党支部成立与履职情况;区自然资源局分乡镇街道派出 8 支督导组,具体指导乡镇街道火情防控措施技术 、早期火处置,督导辖区内防灭火工作、护林员履责情况、重点地段蹲守情况、痴呆傻等特殊人群监护情况、宣传发动情况等。

乡镇巡查队:主要由机关干部和护林员组成,其中机关干部组成的巡查队分片区(多个村)巡查一切野外用火,护林员巡查辖区内林区范围(原则上每个护林员巡护面积 ≤5000 亩)野外用火及人员活动。分别为不同的队伍体系实行“ GPS 定位 .+ 微信打卡” 监管,其中护林员通过护林员监管平台实时GPS 定位,机关干部每日4 次位置共享且固定位置微信打卡。

村级瞭望哨:在确保能够目视整个村域范围的地点依托农户住宅设立设立村级瞭望哨,每个村不少于 1 个,共设置 142 个高山观测点,配备望远镜,瞭望员24 小时在岗。

4.1.2 推行经济等多杠杆约束

水洞底镇实行“ 200 元/起野外火点” 村级经费扣罚制度 。

蛇形山镇推行“ 防火绩效分” 考核,与干部年度考评及晋升直接挂钩 。

4.1.3 利用 AI 技术监测火情

充分利用娄星区森林防火视屏终端的 3 枚红外热成像高清摄像头,每枚摄像头有效监测半径 5 公里,热成像系统敏感度达到有效感应农户生活用火,自动报警。对区域内236 平方公里面积进行监测,占全区面积的 37‰

4.2 农事用火管理制度化

农事用火管控是预防森林火灾的关键所在,娄星区狠抓落实,为打通火源管控最后一公里,采取了行之有效的举措。

堵不如疏,设立集中焚烧点17 处,实施“ 申请—审批—监管” 闭环管理。

区直单位机关工作人员下沉 30% 、乡镇街道机关工作人员下沉 50% 专抓森林防火工作,秋收期间组织3000 人次助农服务队,免费替代农户收储秸秆,杜绝露天焚烧 。

5. 应急处置能力提升路径

5.1 “ 1313” 应急响应机制

1 分钟接警,10 分钟内护林员、村级应急小分队进入现场 。

30 分钟内乡镇应急分队首到率 100% ;30 分钟内乡镇主要领导进入现场;30 分钟内区森防指人员进入现场指导;30 分钟后区级应急队伍准备。1 小时内确保扑灭。1 小时内无法扑灭,区应急分队进入现场扑救,区级分管领导进入现场指挥,区级主要领导发布动员令,全区各级应急队伍集结。

3 小时内必须扑灭。3 小时内无法扑灭,区级主要领导进入现场指挥,全区各级应急队伍进入现场扑救。

5.2 专业化队伍建设

区级组建40 人森林防火专业队伍,配备高压水泵、无人机、便携式灭火水箱等专业装备 ,全员全装24 小时待命,日常训练到位,开展“ 盲演 + 实战” 训练48 场次,夜间扑救能力提升 70% ,在娄底市森林消防技能大赛中取得第一名。区人武部组织基干民兵组成120 人森林防火应急分队。

乡镇街道依托基干民兵组织森林防火应急分队,乡镇人数不少于 40人,街道不少于30 人。乡镇依单建立防火物资储备库。全区组织森林消防技能大赛,所有乡镇街道应急分队参赛,全面提升战斗力。

村级成立不少于15 日的群众性森林消防队伍,配备2 号工具及砍刀,村级建设部少于30 人的扑火工具储备。

6. 经验启示与改进建议

6.1 普适性经验总结

6.1.1 强化责任落实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森林防灭火工作需要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强化责任落实。通过建立责任包干体系,明确各级领导和责任人的职责,确保森林防灭火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同时,要加强对责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失职失责行为严肃问责,确保责任落实到位。

6.1.2 严格火源管控

火源管控是森林防灭火工作的核心,必须严格加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要采取更加严格的火源管控措施,如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加强巡查巡护、设立检查站等,杜绝火源进入林区。同时,要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群众的防火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森林防火的良好氛围。

6.1.3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是应对森林火灾的关键环节。要建立专业的应急队伍,定期开展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确保应急处置工作高效有序。加强物资储备,配备充足的灭火器材和设备,确保在火灾发生时能够迅速投入使用。

6.1.4 加强科技支撑

在极端气候条件下,利用科技手段可以有效提高森林防灭火工作的效率和效果。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等技术手段,及时发现火情,为应急处置提供准确信息;利用大数据分析,对森林火灾风险进行评估和预警,提前采取防范措施;利用智能监控系统,对林区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制止野外违规用火行为。

7、结论

娄星区的实践表明,极端气候下的森林防灭火需构建全链条、多维度的防控体系。其经验对南方丘陵地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但需结合地域特点进行适应性调整。未来应加强气候变化适应性研究,推动防火体系从应急响应向风险治理转型。

参考文献:

[1] 2022 年娄星区森林防火工作工作总结及相关文件

[2] 极端气候条件下森林防火策略研究

[3] 森林火灾应急响应机制研究

[4] 娄底市气象台历史气象资料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