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电子工程开关电源电磁兼容(EMC)设计与干扰抑制策略

作者

郭璇

身份证号:429006198706282769

前言:在现代电子工程领域,开关电源作为核心电能转换部件,在通信、计算机、工业控制等诸多领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高频化、模块化的发展趋势虽然带来了显著的性能提升,但也加剧了电磁干扰问题。电磁干扰会造成电子设备信号失真、系统误动作,甚至引发设备故障。因此,研究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设计与干扰抑制策略,已成为保障电子设备正常运行、推动电子行业健康发展的关键课题。只有深入理解电磁干扰的本质,掌握有效的设计与抑制方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问题。

1. 开关电源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关键技术

开关电源电磁兼容设计应遵循系统性、预防性和针对性的基本原则。系统性原则要求从整体出发,综合考虑开关电源的电路拓扑、元器件选型PCB 布局布线、屏蔽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电磁兼容设计;预防性原则强调在设计阶段就充分考虑电磁兼容问题,通过合理的设计方案避免或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针对性原则则是根据不同的电磁干扰源和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有效抑制措施。在关键技术方面,首先是电路拓扑的优化设计。选择合适的电路拓扑可以从源头上降低电磁干扰,例如,采用软开关技术(如零电压开关 ZVS、零电流开关 ZCS)可以有效降低功率开关器件在开关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应力,减少电磁干扰的产生。其次,元器件选型对电磁兼容性能至关重要。应选择电磁兼容性好的元器件,如低 ESR(等效串联电阻)的电容、低漏感的变压器等,同时合理控制元器件的参数,避免产生谐振现象。再者,PCB 布局布线是开关电源电磁兼容设计的关键环节。合理的布局应将功率电路和控制电路分开,减少相互干扰;布线时应尽量缩短高频信号的走线长度,减小环路面积,降低电磁辐射;同时,合理设置地线,采用单点接地、多点接地或混合接地等方式,降低地电位差,抑制共模干扰。此外,屏蔽与滤波技术也是电磁兼容设计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开关电源进行屏蔽,可以有效阻挡辐射干扰的传播;设计合适的输入输出滤波器,能够抑制传导干扰,使电源满足电磁兼容标准的要求 。

2. 开关电源电磁干扰抑制的具体策略与实施方法

针对开关电源电磁干扰的不同产生源和传播途径,可采取以下具体的抑制策略与实施方法。在抑制功率开关器件产生的干扰方面,可在开关器件两端并联 RCD 缓冲电路或采用有源缓冲电路。RCD 缓冲电路通过电阻、电容和二极管的组合,吸收开关器件在关断瞬间产生的电压尖峰,降低 dv/dt,从而减少电磁干扰;有源缓冲电路则能更有效地控制开关器件的电压和电流变化,进一步提升干扰抑制效果。对于变压器产生的干扰,可通过优化变压器的设计来降低漏感和分布电容。采用分层绕制、增加屏蔽层等方法,可以减少绕组之间的耦合,降低漏磁通,从而抑制辐射干扰;同时,合理选择变压器的磁芯材料和尺寸,也有助于提高变压器的电磁兼容性能。在 PCB 设计方面,除了合理布局布线外,还可采用电磁屏蔽设计。在 PCB 表面铺设屏蔽层,并将屏蔽层良好接地,可以有效抑制电磁辐射;此外,采用多层 PCB 设计,合理分配电源层和地层,能够降低电源噪声和地噪声,提升电磁兼容性能。在滤波技术应用上,对于输入电源线,可设计两级或多级 EMI 滤波器,分别抑制共模干扰和差模干扰。共模滤波器通常由共模电感和电容组成,差模滤波器则由差模电感和电容构成;对于输出信号线,可根据信号频率和干扰特性,选择合适的滤波电路,如 LC 滤波器、π 型滤波器等。另外,合理选择接地方式和优化接地系统也是抑制电磁干扰的重要措施。例如,采用星型接地方式可以避免地环路的产生,减少地电流干扰;通过降低接地阻抗,提高接地的可靠性,能够有效抑制共模干扰 。

3. 开关电源电磁兼容设计与干扰抑制的实践案例分析

以一款应用于通信设备的 12V/5A 反激式开关电源为例,在初始设计阶段,该电源在电磁兼容测试中未能通过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的相关标准要求。通过对电源进行详细的电磁干扰分析发现,传导干扰主要集中在低频段( 10kHz-150kHz ),辐射干扰则主要分布在高频段( 30MHz-100MHz) )。针对传导干扰问题,在输入电源线上增加了一级共模电感和差模电感组成的 EMI 滤波器,并优化了滤波电容的参数和布局,有效抑制了共模和差模干扰;同时,在功率开关器件的驱动电路中增加了 RC 阻尼电路,降低了开关器件的电压和电流变化率,减少了传导干扰的产生。对于辐射干扰,对变压器进行了重新设计,采用分层绕制的方法降低了漏感,并在变压器外部增加了屏蔽层;在 PCB 设计方面,优化了布局布线,缩短了高频信号的走线长度,减小了环路面积,并在 PCB 表面铺设了屏蔽层。经过上述改进措施后,再次对开关电源进行电磁兼容测试,其传导发射和辐射发射指标均满足相关标准要求,验证了所采用的电磁兼容设计与干扰抑制策略的有效性。该案例表明,在实际工程中,通过深入分析电磁干扰的产生原因和传播途径,综合运用多种电磁兼容设计与干扰抑制方法,能够有效解决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问题 。

结束语:综上所述,电子工程开关电源的电磁兼容设计与干扰抑制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技术工作。通过对开关电源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传播途径的深入分析,明确了影响其电磁兼容性能的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遵循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原则,运用电路拓扑优化、元器件选型、PCB 设计、屏蔽与滤波等关键技术,结合具体的干扰抑制策略与实施方法,并通过实践案例验证了这些方法的有效性。然而,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开关电源朝着更高频率、更高功率密度的方向演进,电磁兼容问题将面临新的挑战。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新型的电磁兼容设计理论与技术,探索更有效的干扰抑制方法,以满足不断提高的电磁兼容标准要求,推动电子工程领域的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1]王力朝,王乃功.电磁兼容EMC 测试与轧花成套电气电磁干扰的思考[J].中国棉花加工,2025,(02):15-16.

[2] 陈 志 彬 . 开 关 电 源 电 磁 兼 容 设 计 分 析 [J]. 光 源 与 照明,2025,(03):216-219.

[3]吴昊.电源的电磁兼容研究与设计[J].电子质量,2023,(08):59-63.

[4]王力朝,王乃功.电磁兼容EMC 测试与轧花成套电气电磁干扰的思考[J].中国棉花加工,2025,(02):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