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细读”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实践
黄婷婷
合肥世外学校 230000
引言
在语文核心素养导向下,阅读教学更加注重学生思维能力与语言感知力的培养。文本细读作为一种强调语言、结构与意义深入理解的教学方式,正逐步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小学高段学生认知能力逐渐成熟,是开展文本细读教学的重要阶段。然而,实际教学中仍存在目标模糊、方法单一、学生理解浅表等问题。本文基于课程标准与学生发展规律,聚焦文本细读在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价值与实践策略,旨在为课堂教学改进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路径。
一、基于文本细读理念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基础
文本细读作为一种注重语言细节、篇章架构与内涵解析的教学方法,其理论根基可追溯至新批评派的文学研究范式。该方法倡导将阅读重心置于文本本体,而非过度关注创作者生平或读者主观感受。在语文教育实践中,这种阅读方式着重引导学生通过精细解读,把握文字表达技巧、篇章组织逻辑及思想内核,从而增强其审美鉴赏与思辨能力。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处于逻辑思维与语言解析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特别适合采用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这一理念与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整体感知""重点解析""深度感悟"等阅读教学目标高度契合,为发展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指明了具体的实施路径。
二、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实践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阅读教学目标泛化导致文本解读缺乏层次与聚焦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存在求全求广的倾向,过多关注字词认读、句子解析和段落概括等基础层面,未能有效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内在架构、语言规律及核心思想。这种目标定位的宽泛化现象,导致课堂教学流于表面,学生难以把握阅读重点,缺乏深度解析文本的指引,造成理解肤浅、思维训练不足的问题。此外,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文本语言特征、篇章组织及语境要素等方面的系统性分析安排不足,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点呈现碎片化状态,难以形成完整的语文认知体系。教学目标的不精准与笼统化,显著降低了文本精读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实际作用与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处理模式化忽视文本自身独特性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采用程式化的备课与授课方式,过度依赖预设的教学框架,例如"段落分析—主旨归纳—技巧提炼"的固定流程,未能充分关注各类文本在表达方式、篇章架构及思想深度上的差异性特征。随着教学资源的统一化趋势,教师往往将文学作品转化为机械化的训练素材,弱化了文本本身的审美特质与探究价值,造成课堂解析过程呈现明显的套路化倾向。这种教学方式既限制了学生独立感知与思辨能力的发展空间,也影响了他们对文本的整体鉴赏与深层解读能力的培养,使得文本精读环节的教学意义与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难以得到充分体现。
(三)学生文本感知能力弱导致阅读体验浅显片面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具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转变的关键期,其语言认知与审美判断能力尚在发展过程中,这使得他们在文本精读时对语言细节的捕捉能力较弱,难以精准理解重点语句的情感内涵与深层含义。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仅关注故事情节发展和基本信息获取,对人物塑造、篇章布局及文本内涵的深度解析明显不足,导致其阅读过程呈现出浅表化、碎片化的特征。同时,由于前期阅读教学过分侧重答题方法训练,学生未能养成细致品味语言和深入理解文本的习惯,当遇到结构复杂、内涵深刻的文章时,理解困难现象尤为突出。这种文本解读能力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学生深度阅读能力的提升,阻碍了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培养。
三、基于文本细读理念的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一)聚焦细读核心设计目标分层的教学任务结构
在优化文本精读教学效果时,需要构建具有梯度性和针对性的教学目标体系。教师应当结合文本特征与教学大纲要求,聚焦关键培养方向,包括文字品析、篇章解析、主旨挖掘等维度,防止目标设置过于宽泛或零散。具体操作层面,建议将阅读活动分解为"语言感知—框架把握—内涵领悟—现实迁移"四个递进阶段,指导学生从多角度循序渐进地深化理解,增强阅读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此外,教学活动的安排要遵循认知发展的螺旋上升原理,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性,设计弹性化的探索方案,确保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都能在精读实践中实现思维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双重提升,最终达成以任务为导向的精细化教学效果。
(二)立足文本特性实施差异化教学内容安排
在实施文本细读教学时,必须高度重视教材文本的文体特性与表达特点,杜绝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对文本进行深度解析,从篇章架构、语言风格、主旨呈现等维度提炼教学核心要素,针对记叙文、散文、说明文等不同文体制定差异化的教学方案。具体而言,讲授叙事类文本时可着重分析情节发展与形象刻画,处理抒情类文本则需指导学生把握情感脉络与语言韵律。教学过程中要特别重视文本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有机联系,强化学生的认知共鸣与思维拓展能力。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不仅能显著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与吸引力,更能有效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与综合阅读素养,使语文课堂更具人文底蕴与探究价值。
(三)强化文本语言训练提升学生审美与思维能力
文本深度解读的关键在于借助语言要素的精准把握,促使学生在体验文字魅力的同时深化认知层次。针对小学高年级语文教育,教师需要着重指导学生聚焦核心词汇、符号运用、表达手法、句型特点等语言要素,增强学生对语言形式与内涵关联的觉察能力。借助诵读、摹写、句型转换、语感培养等途径,协助学生捕捉文本中的韵律变化、结构脉络与情感表达。尤其在写景状物或抒情类文章中,更应启发学生体悟字里行间的深层意蕴与情感色彩,强化语言鉴赏力。此外,配合语言要素解析展开启发式提问,指引学生透过文字探究内在逻辑与思想内涵,最终达成语言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协同发展。
结语:文本细读作为一种强调语言、结构与意义深度理解的阅读方式,契合小学高段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需求。通过科学设定教学目标、突出文本差异性、强化语言训练,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当前教学中仍存在目标泛化、内容模式化、学生理解浅显等问题,亟需在理念转变与实践探索中不断优化教学路径。未来应进一步加强教师专业支持,注重阅读实践的层次化与生活化,推动文本细读理念在课堂中真正落地生根,切实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力与思维品质。
参考文献:
[1]吴碧香.文本细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名师在线(中英文), 2024(26):35-37.
[2]杨涛.刍议文本细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读友, 2023(8):44-45.
[3]高红.以文本细读促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提升[J]. 2024(7):133-135.
[4]罗小文.文本细读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新教育, 2023(19):7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