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生态体验导向下白水江流域文化(江韵文化)在幼儿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实践研究

作者

董智钰

文县城关幼儿园

一、白水江流域的文化背景与生态环境

白水江流域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横跨多个民族,包括苗族、土家族、白族、汉族等。这里山清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存。江韵文化,作为流域内各民族共同创造和传承的文化体系,融合了自然景观与民族艺术,展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

白水江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当地民族文化的孕育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青山绿水、瀑布飞流、峡谷深邃,形成了“ 江韵” 的自然景观,也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例如,苗族的银饰、土家族的吊脚楼、白族的三道茶等,都是在自然环境中孕育和发展的文化符号。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和生态智慧。

二、生态体验导向的幼儿教育理念

传统的幼儿民族教育多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文化认知,而生态体验导向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亲身体验自然与文化的融合,激发幼儿的感官感受和情感共鸣,从而实现民族团结的价值观培养。这一理念强调“ 在体验中学习” ,通过让幼儿在自然环境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

具体来说,生态体验导向的幼儿教育具有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1.亲近自然:让幼儿在自然生态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理解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感官体验: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感官的体验,深刻感受民族文化的特色。

3.情感共鸣:激发幼儿对不同民族文化的兴趣与尊重,培养包容心和民族认同感。

4.实践参与:引导幼儿参与民族文化的实际活动,如传统手工艺、歌舞表演、生态保护等。

三、白水江流域文化(江韵文化)在幼儿民族团结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1.生态体验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在白水江流域,结合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民族文化特色,设计多样化的生态体验活动。例如:

(1)自然探秘之旅:组织幼儿走进山林、溪流,观察动植物,了解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同时,结合当地民族传说和故事,讲述自然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2)民族手工艺体验:在专业手工艺人的指导下,幼儿学习苗族刺绣、土家织布、白族陶艺等传统技艺,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

(3)传统节日体验:参与苗族的“ 苗年” 、土家族的“ 摆手节” 、白族的“ 三道茶” 等传统节日活动,让幼儿在节日氛围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4)生态保护实践:组织幼儿参与植树、清理河道等生态保护行动,培养环保意识和民族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2.融合“ 江韵文化” 的课程开发

将白水江流域的民族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内容。例如:

(1)主题单元:以“ 江韵文化” 为主题,设计一系列跨学科的学习单元,包括自然科学(生态环境)、艺术(民族手工艺、歌舞)、社会(民族习俗、节日)等。

(2)故事讲述:利用当地民族的传说、民歌、童谣,激发幼儿的语言表达和文化认同。

(3)角色扮演:组织幼儿扮演不同民族的角色,体验民族生活场景,增强理解与包容。

(4)生态绘本:开发结合当地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绘本,丰富幼儿的文化认知。

3.家园共育与社区参与

幼儿民族团结教育不仅在幼儿园内部进行,还应拓展到家庭和社区。具体措施包括:

(1)家庭参与:鼓励家长带领幼儿参与民族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手工艺制作、生态保护行动。

(2)社区合作:联合当地民族文化传承人、生态保护志愿者,共同开展文化体验和生态教育。

(3)宣传推广:利用宣传栏、社区讲座、文化节等形式,营造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

4.教师专业发展与文化传承

教师是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关键力量。应加强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和生态教育能力培训,提升其设计和组织生态体验活动的能力。同时,建立教师交流平台,分享实践经验,推动“ 江韵文化” 在幼儿教育中的持续发展。

四、实践效果与成效分析

通过在白水江流域开展的生态体验导向的幼儿民族团结教育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1.民族认同感增强

幼儿在亲身体验中深入了解各民族的文化特色,逐步形成对民族多样性的尊重与认同。许多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表达对不同民族的喜爱,表现出包容和友善的态度。

2.生态与文化的融合意识

幼儿在体验自然生态的同时,理解到生态保护与民族文化的密切关系,增强了环保意识和文化自信。

3.家庭与社区的积极参与

家长和社区积极响应,参与到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中,形成了良好的教育合力。

4.教师专业素养提升

教师通过实践不断丰富教育方法,提升了民族文化和生态教育的专业能力。

5.促进民族团结的长远影响

培养幼儿的民族团结意识,为未来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1)资源有限:部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影响活动的深度和广度。

(2)教师培训不足: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系统的民族文化和生态教育培训,影响教学效果。

(3)活动形式单一:部分体验活动缺乏创新,难以持续激发幼儿的兴趣。

未来,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资源投入,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设施和民族文化传承基地

2.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开展系统的培训和交流。

3.创新活动形式,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数字化展览等,丰富体验内容。

4.推动政策支持,形成多部门合作的长效机制。

5.重视研究与总结,形成可推广的经验模式。

结语

白水江流域丰富的生态环境和多彩的民族文化,为幼儿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在生态体验导向下,将“ 江韵文化” 融入幼儿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文化认同,还能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和包容心。未来,应继续深化实践探索,完善制度保障,推动多民族地区幼儿民族团结教育迈上新的台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 东 华 . 生 态 体 验 与 幼 儿 民 族 文 化 认 同 培 养 研 究 [J]. 早 期 教育,2022,(3):68-73.

[2]周芳.多元文化背景下幼儿民族团结教育的实践探索[J].当代教育研究,2017,(5):89-92.

[3] 李紫江. 白水江流域江韵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策略[J]. 民族文化遗产,2016,(1):22-27.

(课题批准文号):2025zlzxxzd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