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时代艺术硕士研究生跨学科能力培养路径研究

作者

郭甜

上海戏剧学院研究生部

一、数字化时代对艺术硕士跨学科能力的核心要求

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推动艺术领域发生深刻变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等技术与传统艺术形式深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媒体艺术、交互设计、虚拟戏剧等新兴领域。这一背景下,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能力不再是“附加技能”,而是支撑创作与研究的基础能力,其核心要求体现在三个层面。

(一)知识整合能力

艺术创作需打破单一学科壁垒,实现艺术理论与数字技术的融合。例如,数字动画创作既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叙事逻辑(艺术学科),也需要掌握3D 建模、动作捕捉技术(计算机学科);虚拟戏剧设计需结合戏剧导演理论(戏剧学)与沉浸体验设计(心理学、计算机科学)。

(二)技术应用能力

数字化工具成为艺术表达的重要载体,艺术硕士需具备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创作问题的能力。如利用AI 算法生成音乐素材、通过大数据分析观众审美偏好调整舞蹈编排,或借助VR 技术构建沉浸式展览空间。

(三)创新思维能力

跨学科的本质是通过不同学科视角的碰撞产生创新成果。例如,将生物科学中的“生长规律”与数字雕塑结合,创作动态变化的艺术装置;用传播学中的“符号互动理论”解读数字影像的叙事逻辑,推动理论研究的突破。二、艺术硕士跨学科能力培养的现实困境

当前艺术硕士教育体系仍存在诸多与数字化时代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制约了跨学科能力的培养。

(一)课程体系同质化,学科壁垒明显

多数院校的艺术硕士课程仍以传统艺术门类(如油画、戏剧表演、音乐创作)为核心,数字技术相关课程多为“选修课”或“工具课”,未形成与艺术理论深度融合的跨学科课程链。例如,设计学硕士的课程中,“编程基础”与“视觉传达设计”往往分属不同教学模块,缺乏关联设计。

(二)实践平台资源分散,跨学科项目参与不足

艺术院校的实践资源多集中在单一学科(如绘画工作室、戏剧排练厅),数字化跨学科实践平台(如虚拟实验室、跨学科创作中心)建设滞后。学生参与的项目多局限于本专业领域,缺乏与计算机、工程、社会学等学科团队合作的机会。

(三)师资结构单一,跨学科指导能力有限

多数导师为传统艺术领域背景,对数字技术的理解停留在“工具使用”层面,难以从跨学科视角指导学生。例如,戏剧学导师可能缺乏对虚拟现实技术的认知,无法有效指导“虚拟戏剧创作”方向的研究生。

三、艺术硕士跨学科能力培养的具体路径

针对上述困境,需从课程、实践、师资、评价四个维度构建系统性培养路径,实现跨学科能力的“常态化培养”。

(一)重构课程体系:构建“艺术+技术+人文”的跨学科课程群

1. 核心课程模块化:打破专业界限,设置“数字艺术理论”“跨学科创作方法论”等通识课程,作为各专业硕士的必修课;按方向设置模块化课程,如“数字媒体创作模块”(含3D 建模、交互设计、AI 艺术)“艺术科技融合模块”(含大数据分析、虚拟技术应用)。

2. 跨校/跨院系选课机制:舞台美术系与影视学院、艺术科技与管理学院等院系合作,打通开放“人工智能基础”“用户体验设计”“数据可视化”等课程,允许艺术硕士跨院系选课,并计入学分。例如,上海戏剧学院可与上海理工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合作,开设“人工智能具身机器人博士”学习的联合项目实践。

3. 案例教学与项目驱动结合:以真实跨学科项目为教学载体,将课程内容融入项目实践。例如,在“数字戏剧创作”课程中,以某个VR +戏曲为项目主题,学生分组完成剧本改编(戏剧学)、虚拟场景搭建(计算机)、观众体验测试(心理学)等任务,通过实践整合多学科知识。

(二)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链接资源,推动“创作-研究-应用”一体化

1. 建设数字化跨学科实验室:整合院校资源,建立“艺术科技融合工作室”,配备动作捕捉系统、VR 设备、AI 创作工具等,为跨学科项目提供硬件支持。例如,中央美术学院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已实现与计算机学院、动画学院的资源共享,支持学生开展“AI 生成艺术”“交互装置设计”等项目。

2.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与科技企业、文化机构合作开发真实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跨学科能力。例如,上海戏剧学院杨青青教授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及科技企业合作开发“运河故事的主题数字游戏”,学生需完成文化元素提炼(民俗学)、游戏角色设计(艺术学)、玩法逻辑编程(计算机)等跨学科任务。

3. 举办跨学科创作竞赛:以“数字化艺术创新”为主题,鼓励学生跨专业组队参赛,如“数字雕塑+机械工程”组合创作动态装置、“声音学+数据科学”组合用城市交通数据生成音乐作品,通过竞赛激发跨学科创作动力。

(三)组建跨学科导师团队:打破单一指导模式,强化协同育人

1. 双导师制与导师组制结合:为每位艺术硕士配备“艺术导师+技术导师”,艺术导师负责创作理念与美学指导,技术导师提供数字工具与方法支持。对于复杂项目,组建包含艺术、技术、人文社科领域导师的“导师组”,如数字戏剧项目的导师组可涵盖戏剧导演、计算机工程师、传播学教师等。

2. 导师跨学科培训计划:定期组织艺术导师参与数字技术培训(如 AI 艺术工具、VR 开发),同时邀请计算机、心理学等学科教师参与艺术理论研讨,促进导师团队知识结构的互补。例如,影视学院可为动画专业导师开设“机器学习与视觉生成”研修班,提升其指导数字动画设计项目的能力。

(四)创新评价机制:从“单一成果评价”转向“能力过程评价”

1. 评价维度多元化:改变以“最终作品”为核心的评价方式,将知识整合(如跨学科文献综述质量)、技术应用(如数字工具解决问题的效果)、团队协作(如跨学科项目中的角色贡献)纳入评价体系。

2. 引入行业与跨学科专家参与评价:邀请科技企业研发人员、其他学科教授参与毕业设计评审,从跨学科应用价值角度提出反馈。例如,数字演艺设计硕士的毕业展可邀请游戏设计师、交互工程师评价作品的技术可行性与用户体验等。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的艺术发展本质是跨学科融合的过程,艺术硕士研究生的跨学科能力培养需突破传统教育模式的束缚,通过课程重构、平台搭建、师资协同与评价创新,构建“知识-能力-思维”三位一体的培养体系。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创作与研究竞争力,更能推动艺术教育与时代需求接轨,为艺术领域的数字化创新输送复合型人才。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跨院校资源共享、终身学习机制等长效路径,让跨学科能力成为艺术硕士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研究生课程主题案例·数字中国/立项号:ZT-2410279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