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桥梁施工中的信息化技术与安全管理
王小
身份证:513030198711153116
摘要:市政桥梁施工工程涉及工序繁杂、施工周期长、参与单位多等特点,安全管理与工程协调难度大。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市政桥梁施工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有效提升了施工过程的透明度、效率与安全水平。借助信息系统平台,项目各环节实现了数据集成、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为安全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围绕信息化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应用路径与安全管理整合机制展开探讨,提出优化策略,为市政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桥梁施工;信息化技术;安全管理
一、市政桥梁施工管理的特征与信息化发展需求
(一)桥梁施工管理的阶段性与工艺复杂性并存
市政桥梁建设工程从前期勘测、设计审批到后期施工、验收交付,管理环节贯穿全生命周期,涉及结构施工、模板支设、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多种工艺,且彼此衔接紧密。各施工阶段存在的工艺特点不同,所需资源种类、技术手段与管理策略亦有所差异。现场施工人员多、交叉作业频繁,稍有疏忽便可能导致进度延误或安全事故。面对施工阶段性显著与技术路径复杂的问题,传统依赖人工调度与纸质资料记录的管理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对多节点、多专业、多时间轴项目管理的高效协同需求。
(二)安全管理责任多元化导致风险识别存在盲区
市政桥梁项目通常由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个主体参与,安全管理责任边界容易模糊,易出现职责交叉、信息滞后、应对措施不一致的情况。不同工种间的施工顺序与安全作业标准存在差异,未能统一调度将可能导致风险信息无法及时传达至对应环节。在施工高峰期,人员密集、作业密集度高,人工巡视难以全面覆盖所有风险点,存在因监测不到位或反馈滞后而酿成事故的隐患。多源责任主体与工地实际环境的差异加大了安全管理的难度,迫切需要以系统化平台实现信息对称、流程协同与风险前移干预。
(三)传统施工管理模式缺乏信息支撑导致决策滞后
传统的桥梁施工管理依赖现场管理人员经验判断和人工记录,对数据的获取依赖性强且实时性差。工程关键节点的安全状况、进度完成情况与物资调配状态缺乏集中展示平台,导致管理层获取信息不及时,决策往往滞后于现场实际发展。在突发事件响应方面,传统模式下的应急指挥存在信息采集分散、资源调用不畅、指令传达失效等问题,影响应对效果。施工现场诸如结构位移监测、材料进场验收、安全教育管理等缺乏数据支撑,无法实现量化分析与趋势研判,制约了管理科学性的提升。
二、市政桥梁施工中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与安全管理优化路径
(一)基于BIM模型的桥梁施工信息集成与协同机制
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桥梁施工中可实现多专业数据的集成管理与协同应用,提升整体项目管理的系统性与可视化程度。施工阶段基于设计图纸构建的三维桥梁模型可包含结构构件信息、施工节点计划、材料规格与施工顺序等多维参数,使管理人员可通过模型直观掌握各结构构件间的逻辑关系与施工衔接方式。通过设定时间轴,施工单位可进行进度模拟分析,合理安排人力物资与作业节奏,提升资源调配效率。在现场应用中,BIM模型结合移动终端设备实现现场核查与施工过程指导,使作业人员精准掌握构造细节与施工方法。模型内嵌参数还可作为工程量自动统计、施工工序验收的依据,减少数据手动录入误差,推动施工过程标准化、数字化发展。协同机制上,通过BIM模型共享平台,设计单位、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可对同一模型进行数据同步与意见反馈,形成以数据驱动为核心的协同管理模式。
(二)利用物联网感知系统实现施工现场状态实时监测
物联网技术通过传感器节点与网络通信装置将施工现场各类信息实时采集并上传至云平台,实现对作业环境、设备运行与结构响应等关键参数的连续监测。在桥梁施工现场,可布设位移传感器、应力应变计、温湿度计、振动监测器等设备,对支架稳定性、混凝土养护环境、基础沉降变化等进行数据采集,形成全过程监控网络。数据上传后平台自动进行曲线分析与阈值比对,若发现异常波动立即触发预警提示,提示管理人员进行现场核实与处置。物联网系统还可与人员定位设备、视频监控系统集成,对高空作业、边坡作业区域人员行动轨迹进行追踪分析,提升作业安全可控性。施工设备如吊车、泵车等可通过监控终端实现运转状态实时监控与维保提醒,避免设备因故障停摆引发进度或安全问题。
(三)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平台实现任务统筹与数据归集
项目管理平台作为市政桥梁工程施工的中枢神经系统,整合了施工计划、材料管理、质量检测、安全监管、合同管理等多模块功能,实现项目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与可视化展示。管理平台可对施工进度进行节点分解与责任划分,将每项任务精确到班组与施工人员,并结合现场打卡系统形成任务完成率统计图表。材料管理功能可对材料进场批次、检测报告、出入库记录进行动态跟踪,防止假冒材料或超期材料流入现场。质量检测模块结合标准规范自动生成检查表单并归档检查记录,实现全过程质量信息留痕。安全监管模块设有安全巡查任务提醒与隐患整改记录功能,形成从问题发现、任务指派、整改反馈到闭环验收的全链条监管闭环。平台数据可实时汇总形成项目月度报表、风险等级分布图与任务完成进度图,为项目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施工安全预警与辅助决策系统
人工智能技术在市政桥梁施工中的引入使安全管理从经验判断转向数据驱动,通过数据建模与算法分析对潜在风险实现智能识别与预测。安全预警系统可利用历史事故数据与现场传感器数据构建风险评估模型,对不同作业类型、施工节点与气候条件下的风险等级进行量化评分,为管理人员提供风险排序与预警提示。系统可基于实时监测数据生成风险趋势图,当特定参数出现异常变化趋势时,自动生成预警信号并通过移动端推送至责任人员。辅助决策模块基于施工进度、资源分布与施工计划分析生成多种决策方案,提供包括工序优化路径、资源调配建议与施工时序调整在内的技术支撑。在应急管理方面,系统可识别突发事件类型并匹配应急预案,指导人员按流程进行快速响应,提升应急处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
三、结束语
市政桥梁施工项目在管理复杂性、安全敏感性与工艺协同性等方面具有鲜明特征,传统管理手段已难以满足现代建设需求。信息化技术在桥梁施工中的深度融合,有效提升了施工过程的数据透明度与风险控制能力。通过BIM模型、物联网系统、项目管理平台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集成应用,构建起覆盖计划制定、过程控制、风险预警与决策辅助的完整信息化管理链条。信息化手段不仅改变了施工方式,也推动管理理念、组织模式与安全机制的革新,为市政桥梁工程高质量、安全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孙伟.信息化管理技术在市政桥梁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市政技术,2023,43(02):88-92.
[2]胡建国.桥梁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体系与智能技术融合研究[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23,43(03):7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