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研究
宋晨辉
黑龙江大学 150000
一、引言
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学校作为学习共同体,校长作为引领者,其在课程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凸显。传统观念往往将校长与学校行政管理相联系,忽视了其在课程领导中的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进入“深水区”,课程改革面临诸多难点与瓶颈问题,单纯从“教学”微观层面思考已难以破解这些矛盾。
在新高考背景下,校长不仅是新课程的执行者,更是开发者与领导者。其课程领导力直接决定了高中新课程推进的成败,并对学生、教师与学校的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如何从“课程”角度办好学校,关键在于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
课程领导力被视为校长的核心领导力。只有不断增强课程领导能力,校长才能有效处理和规划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之间的关系,确保课程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国家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随着新高考方案的实施,高中校长肩负着课程体系构建与完善的重大责任,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本论文聚焦于高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运用问卷调查法阐述相关课程理论与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内涵,分析其与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关系。研究发现,课程体系的构建是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的主要来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研究进一步分析了当前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现状的成因与问题,指出了课程知识水平不足、理念有待更新、课堂教学指导需深入、课程评价体系需完善等障碍性因素。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面临的挑战
(1)课程设计未满足促进学生开展深度综合探究的需求
新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习意义的建构,以及深度学习和综合探究。在这一背景下,校长在引领学校进行课程方案设计和开发时,面临一些挑战,包括对新高考诉求的解读不足、方向引领不到位,以及对课程的学科拓展、实践运用和综合探究的考虑不够。此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和深度也往往显得不足。具体而言,校长在引领学校课程开发时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未能对学生、教师、家长和社区等课程主体及相关课程资源进行广泛的需求评估和基础分析。另外校长未能以教师开发为主、学生开发为辅的方式自主开发丰富的课程类型。再次,在课程规划方面,课程说明、教学计划和教材编写等环节往往不到位,导致课程缺乏趣味性、操作性和实用性,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课程实施未满足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多元互动的要求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往往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和动态调整的辩证思维,这使得他们难以满足新高考对主动、互动和能动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来说,一些校长在推进课程实施时过于关注学科建设,而忽视了学生在智力、兴趣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未能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作为课程实施的核心考量,与新高考“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并提升综合素养的理念存在偏差。在教学组织方面,受限于教学资源、师资、场地等因素,部分校长不敢突破传统模式尝试走班制等新形式,同时部分教师存在教学过程管理松散、方法单一、班级管理能力不足等问题。学习方式探索上,部分校长因循守旧,未能引导师生开展讨论式、小组合作、研究性学习等创新实践。
(3)课程评价未能契合综合素质评价的要求
在课程评价环节,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新高考“两依据一参考”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表现为学校评价体系多元但缺乏顶层统筹,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构不完整、可操作性与可信度低,如部分学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测评机制缺失;应对策略不足;在社会舆论引导下出现许多问题,例如出现了校长权力滥用问题;教师培训实效性欠缺,教育理念更新滞后,数据显示学生对新高考方案内容的认同度高于教师,反映出教师因需打破原有教学程序、工作量增加而对评价改革认同感较低,亟待加强培训更新理念。
三、阻碍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的原因分析
(1)教育行政部门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承担着传达教育部新高考改革精神与指示的职责,并需对各高中学校新高考改革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监督与监控,使其成为“持续改善”循环周期的组成部分。韦尔斯-博纳姆指出,需关注有助于提升改革水平和改善现状的每一个环节,而专业技能与专业发展在其中发挥关键作用。
部分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高度重视,各级管理人员认真组织培训、备课、公开课等活动,积极为校长创造交流学习机会。校长主动投身改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特点及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鼓励讨论。从课堂效果和学生问卷反馈看,学生对探究实验、讨论等活动兴趣浓厚,课堂氛围活跃。但也有学校在新高考改革推进中表现薄弱,教师工作积极性不足、参与被动,教学效果欠佳。对此,教育行政部门需及时发现问题进行调整。
(2)学校缺少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引领
学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始终面临多方面的评价与监督。在高考背景下,许多高中将高考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课程质量与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形成“唯分数论”的应试评价机制。这种评价理念一味追求学生考试分数和重点高校升学率,阻碍学生成长与教师发展,部分高中校长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将“一切为了学生”“减负增效”等理念停留在口号层面,实际工作仍以提高成绩为核心。应试评价机制导致学校办学同质化严重,“千校一面”,一味模仿其他学校,校长也因此忽视课程领导力提升。新高考倡导建立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体系,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培育基础上,更关注学生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但当前部分高中单一的课程评价标准限制了学校课程设计与实施的活力及发展空间,校长在高考压力下推行课程领导面临诸多阻力,缺乏同行者支持,实施过程困难重重。
(3)校长自身课程领导专业素养不高
校长的专业课程素养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高中校长的课程理论素养是提升课程领导力的重要支撑。课程领导是专业性极强的工作,校长需具备课程开发、设计、实施、评价等专业理论知识。但当前校长培训侧重技术理性,多聚焦行政管理与师资调整,课程专业知识常被忽视,相关理论未受应有重视。调查显示,大部分校长对教育新理论关注不足,存在课程观偏颇、意识狭隘、管理思想陈旧等问题,知识面狭窄且主动学习意识薄弱,导致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不足。在实践方面,校长因专业理论素养欠缺,在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方案时难以有效转化为学校实践,校本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力不足,常仅简单编排国家与地方课程,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部分校长面对困难以及未知的课程实践时自身的专业素养不高,这也是课程领导力难以有提升的重要原因。
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1)教育行政部门要下放课程领导权
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地方和学校分别拥有特定的课程权力。对于学校领导者而言,协调三者关系,并积极争取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校本课程开发、教育资源支持及经费保障等方面的助力,是推动学校课程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一过程涉及权力下放、协同合作、反馈优化等多个相互关联的环节,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教育主管部门将课程改革权力适度下放给学校,是激发学校创新活力、提升教育质量的基础。在遵循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权力下放能让学校更贴近实际,满足学生多元化需求,为课程改革注入内生动力。
在此基础上,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协作机制至关重要。学校作为课程实施的责任主体,需及时向上级部门汇报情况、寻求帮助;教育主管部门则要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定期收集信息、开展调研等方式,全面掌握学校课程改革动态。这一反馈机制不仅能让主管部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能避免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孤立无援,保障改革顺利推进[4]。
此外,教育主管部门还应根据当地办学情况,组建由教研员、省市级骨干教师等课程专家构成的指导小组。这些专家从学校实际出发,为学校提供专业咨询与指导,助力学校制定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改革方案,提升改革质量与效果。
在课程政策实施过程中,教育主管部门还需给予学校必要的调整空间。由于每所学校实际情况存在差异,主管部门应在坚守大政方针的前提下,充分赋予学校自主权,使其能根据自身特色与需求灵活调整课程,实现课程改革的精准落地。
(2)学校要增强对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引领
学校课程改革需充分调动教师与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主动参与课程改革、编制与评价,学生则需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探究,培养创新与批判精神,关注生活、社会与他人。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持续、与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富兰指出,环境既可能是变革的制约力量,也能成为推动变革的动因[5]。
作为社会系统的子系统,学校与外界联系紧密,外界因素会对其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校长需塑造并阐释学校共同愿景,推动课程实验,加强课程联络,展示发展成果,同时邀请社区与家长参与[6]。
因此,学校不能自我封闭,而应以开放姿态与外界建立紧密联系,多渠道获取课程改革的力量与资源,充分利用有利因素推动发展、保障课改成效。课程领导需注重“作用”而非“角色”,确保学生、教师等所有成员达成发展目标[7]。
(3)校长要提升课程领导的自主性
从个人层面而言,校长是提升自身课程领导力的核心主体,其主动开展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校长作为教师及学校行政首脑,均需探寻有效的专业发展路径。“专业学习”这一概念不仅适用于描述教师专业发展,亦可用于分析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其核心内涵是以扩充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为目标的学习行为。
1.课程论基本原理研习
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的系统理论,例如“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便是经典的课程论命题。校长需结合时代精神与新高考政策背景,对该命题作出准确且新颖的解读。校长形成课程论素养的主要途径是研读课程论文献,尤其需掌握其基本原理。课程论基本原理是校长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若该模块缺失,将导致知识结构不完整,进而影响课程领导力。当代课程论的概念体系日益丰富,涵盖课程目标、内容、计划、类型、文件、活动、学科、教材、潜在课程、实施、评价、研究等基础性概念。同时,课程论的理论基础关联日趋复杂,均需校长通过文献研读与反思加以掌握。以潜在课程理论为例,其作为现代课程论的重要内容,指渗透于学校情境中的教育影响对学生具有持久而深刻的作用。在新高考背景下,校长需思考如何营造与新高考相适配的学校文化与班级文化,这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校长间的业务交流
普通高中校长是教育领域的精英群体,校长间的业务交流属于非正式的“专业学习”方式,其效果值得期待。组建区域性校长联盟是校长业务交流的有效形式之一。联盟作为松散型非正式组织,主要功能是为成员创造交流与互动的条件。
联盟旨在推动教育融合、强化教研沟通,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其活动主题最常围绕高考展开。
五、结论
校长课程领导力及其提升是贯穿教育发展历程的重要议题,在新高考改革纵深推进的背景下,这一问题被赋予了更具时代性的新内涵,亟待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展开新一轮系统性探索。过往研究中,人们常将校长的某项能力或素养从整体结构中单独剥离剖析。这种“切片式”研究虽有助于聚焦特定维度、挖掘深层机理,却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校长能力体系的有机联系。事实上,校长课程领导力并非孤立存在的单一能力模块,而是其领导力系统中的核心构成要素,与战略规划能力、团队建设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等形成动态协同的整体架构[8]。校长在专业理念更新、知识结构优化、实践经验积累等方面的任何发展,都会通过复杂的作用机制,或直接渗透于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的各个环节,或间接通过文化营造、制度创新、组织变革等路径,对课程领导力产生辐射效应[9]。
新高考背景下,这种整体性特征愈发凸显——无论是课程体系的分层分类建构、选课走班的精准实施,还是综合素质评价的科学落地,都需要校长以统整思维统筹教育理念革新与实践操作创新,在专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培育与时代同频的课程领导智慧[10]。
参考文献:
[1]陈玲,张家军.论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6,30(03):39-45.
[2] 陈铭.苏霍姆林斯基管理学校工作的经验与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1995(03):8-10+35.
[3] 崔允漷.国家课程标准与框架的解读[J].全球教育展望,2001(8):4-9.
[4] 付川洋.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的提升路径研究[J].北极光,2019,263(09):135-136.
[5] 高玉娥,谭诤.中小学校长课程领导力建构策略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 报,2016,29(01):148-151+173.
[6] 耿磊磊.“滚雪球”抽样方法漫谈[J].中国统计,2010(8):57-58.
[7] 韩金山.校长课程领导力的关键词:引导、整合、凝聚[J].人民教育,2019,812(Z3):76-78.
[8] 郝士艳.对课程领导力的几点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1(06):38-40.
[9] Sergiovanni, T. J. Leadership and Excellence in Schooling[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1984, 41(5): 4-13
[10] Committee on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NationalAcademy of Sciences,National A cademy of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Medicine.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作者简介:宋晨辉 (1998.6.21),民族:汉族,性别:女,籍贯:河南省洛阳市,学历: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