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共患非特异性腰痛对膝骨关节炎患者登梯步态运动学影响

作者

陈倩倩 侯美金 王晓玲 王芗斌 刘雪枫

福建中医药大学康复医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22;中医骨伤及运动康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福建 福州 350122;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康复科 福建 福州 350108

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 KOA)发病率高,是老年人致残的主要疾病之一,给患者行走活动带来困难,特别是登梯表现尤为明显,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疾病负担[1]。膝骨关节炎常见共患病是非特异性腰痛(Non-specific Low Back Pain, NBLP),共患率约为 57.4%[2] ,其可导致疼痛评分增加,功能水平下降,跌倒风险上升[3]。

登梯时膝关节承受压力较平地步行显著增加。若共患NLBP,腰背部存在僵硬与疼痛,可能会增加KOA患者登梯难度,改变其步态,但其具体的运动学特征尚不清楚。

本文旨在通过三维步态分析,收集KOA共患NBLP对患者登梯步态,尤其是躯干、骨盆节段的客观影响,为共患者临床康复干预提供依据与借鉴。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3 年 4 月至2024 年 8 月,在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及医院周边社区,招募并筛选出符合纳排标准的,双侧KOA合并NLBP者20 例(共患组),双侧KOA未合并NBLP者 20 例(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e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得分差异不显著,两组具有可比性,见表 1。共患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得分为 29.72±6.41。

本研究经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批件号 2022-kl-011。

表1 受试者一般信息

纳入标准: ① 符合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炎诊治指南(2018 年版)》膝骨关节炎临床诊断标准; ② 双侧膝关节Kellgren & Lawrence分级为Ⅱ或Ⅲ级; ③ 年龄≤80 岁; ④ 无需扶手能自行上下 8 级台阶; ⑤ 共患NLBP组存在肋缘以下、臀横纹以上区域疼痛与不适,伴或不伴有单/双侧腿痛; ⑥ 自愿参与研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存在各种感染性疾病;②患有其他影响步态的肌肉骨骼系统或神经系统疾病,如脑卒中、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③ 腰椎骨折、恶性肿瘤、脊柱炎等导致腰痛的特异性疾病; ④ 对医用酒精及医用胶布过敏。

2.方法

2.1 数据采集

在填写基本信息,收集人体测量学指标后,受试者身穿实验室特制衣裤、运动鞋。粘贴69 个反光标记点,具体位置如下:前额,头部左右两侧(紧邻双耳正上方),胸骨切迹,剑突,左右肩峰,左右肩前侧,左右肩后侧,左右锁骨中点,左右肩胛下角,左右腰背肋弓下缘,左右髂嵴最高点,左右髂前上棘,左右髂结节,左右髂后上棘,C7、T3、T5、T7、T9、T11、L1、L3、L5、S1 棘突;双侧大腿中部(每侧 4 个标记点),双侧股骨內髁,双侧股骨外髁,双侧胫骨结节,双侧小腿中部(每侧 4 个标记点),双侧内外踝,双侧第5 跖骨头背侧,双侧第 2 跖骨头背侧,双侧第1 跖骨头背侧,双侧足跟。

受试者在熟悉实验室环境后,采集静态数据,之后以自觉常速在平地行走 4m 后,上下8 级定制台阶(台阶高 20cm , 深 30cm) ),通过三维运动捕捉系统(Qualisys,Oqus 700+ ,瑞典,采集频率 100HZ),记录至少 3 次下梯有效数据,各步态参数取3 次测试平均值。

2.2 数据处理

运动学数据通过Visual 3D(专业版 6,C-Motion Inc.美国)进行分析。使用 6 Hz 频率零滞后四阶低通 Butterworth 滤波器过滤反光标记点轨迹。对数据各标记点进行命名,生成V3D骨骼模型。识别并核对下梯运动学事件。建立身体各环节三维坐标系,通过矩阵转换得到各环节绕各个坐标轴角度。

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如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采用秩和检验;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登梯任务中各节段矢状面活动度

上梯过程中,共患组骨盆后倾角度、膝屈曲角度、踝背屈角度小于对照组;下梯过程中,共患组骨盆前倾角度、膝屈曲角度、膝伸直角度小于对照组。两组躯干屈伸及髋屈伸角度没有显著差异,见表2。

表2 登梯任务各节段矢状面峰值角度(°,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在上梯过程中,共患组躯干左右侧屈角度大于对照组,下梯过程中躯干左右侧屈角度、骨盆右倾角度大于对照组。两组髋膝踝冠状面活动度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3 登梯任务各节段冠状面峰值角度(°,x±s、

3.2 登梯任务中各节段冠状面活动度

未来KOA与NLBP共患步态研究应增加样本量并结合力学分析,进一步探索共患对登梯生物力学影响,为优化康复干预提供诊疗思路与依据。

4 讨论

膝骨关节炎作为慢性退行性疾病,常表现为膝疼痛、肿胀、活动度、力量、平衡下降,随病程进展严重影响患者负重活动能力[4]。非特异性腰痛是常见的肌肉骨骼疼痛之一,流行于中老年群体,是造成活动能力与劳动能力受限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发现KOA共患NBLP患者在登梯时存在步态运动学改变。

共患组在上梯时骨盆后倾角度、膝屈曲角度、踝背屈角度小于对照组;下梯时骨盆前倾角度、膝 屈曲角度、膝伸直角度小于对照组。这表明在矢状面,共患组各关节表现更加僵硬,特别是膝关节, 共患者采取了更保守的登梯策略。

本研究发现在冠状面,共患组登梯时躯干左右侧屈角度大于对照组,这可能是共患组减轻膝关节负荷与疼痛的策略。足在着地时,地面反应力作用于膝关节的内侧,产生内翻方向力矩称作膝内收外力矩(External Knee Adduction Moment,EKAM),它是内侧胫股关节间室机械压力重要指标。躯干侧屈可降低EKAM[5]。研究显示KOA患者步行时存在躯干侧屈代偿[6]。本研究中共患组在登梯过程中躯干明显侧屈。同时共患组骨盆右倾显著高于对照组,骨盆左倾值大于KOA组,但未到达统计学水平。这提示共患组骨盆与躯干节段在冠状面存在协同活动,以降低膝关节负荷。虽然躯干与骨盆侧屈代偿可减少疼痛与膝关节应力,但可造成躯干冠状面力矩峰值和角冲量增加[7],同侧脊旁肌群过度激活、疲劳,加重腰痛症状。

综上所述,本研究提示KOA共患NBLP在登梯时存在代偿运动模式,主要表现为矢状面骨盆、膝活动僵硬,冠状面躯干骨盆节段侧屈活动度增加;但代偿模式尤其是冠状面躯干侧屈,有可能进一步加重腰痛问题。康复临床应重视早期对KOA患者进行腰痛评估筛查,腰膝共治,以预防或减缓共患进程。

参考文献

[1] Cross M, Ngueyon S W, March L, et al. The burden of osteoarthritis: self-reported severity in the KHOALA population-based cohort[J]. Rheumatology (Oxford),2020,59(9):2368-2373.

[2] Amarasinghe P, Wadugodapitiya S, Weerasekara I. Biomechanical and clinic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lower back pain and knee osteoarthritis: a systematic review[J]. Systematic Reviews,2023,12(1).

[3] Perruccio A V, Fitzpatrick J, Power J D, et al. Sex-Modified Effects of Depression, Low Back Pain,and Comorbidities on Pain After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for Osteoarthritis[J]. Arthritis Care Res(Hoboken),2020,72(8):1074-1080.

[4] 陈鹏,邵玉萍,任小芳,等. 膝骨关节炎的康复策略与前沿方法[J]. 中医康复,2025,2(07):73-80.

[5] Legrand T, Younesian H, Equey N, et al. Trunk lean and toe out gait strategies impact on lower limbjoints[J]. J Biomech,2021,129:110740.

[6] Waiteman M C, Chia L, Ducatti M, et al. Trunk Biomechanics in Individuals with Knee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with Evidence Gap Map and Meta-analysis[J]. Sports Med Open,2022,8(1):145.

[7] Eddo O, Vaz J R, Ludwick J, et al. Increased Trunk Kinetics Observed During Dose-Specific Trunk Lean Gait Modification[J]. J Appl Biomech,2021,37(5):425-431.

[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21J01950);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2021J01948); 作者信息:第一作者:陈倩倩,1985.7,博士,女,讲师,康复物理治疗 通讯作者 刘雪枫,1988.1,博士,男,讲师,膝骨关节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