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处理方案

作者

栗悦敏 李争

身份证号:130129199312163027;身份证号:130184199411062015

引言

水利水电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能源供应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水利水电工程往往建于江河、峡谷等自然条件复杂的区域,不可避免地面临多种复杂地质条件,如软土地基、岩溶地质、膨胀土、断层破碎带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给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带来巨大挑战,基础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稳定性、安全性与使用寿命。若基础施工处理不当,可能引发工程结构失稳、渗漏、沉降等严重问题,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安全隐患。因此,深入研究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处理方案,探索科学合理的应对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复杂地质条件对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的影响

1.1 影响基础稳定性

复杂地质条件下,地基土体的物理力学性质差异大,如软土地基具有含水量高、压缩性大、强度低等特点,在荷载作用下易产生较大沉降与不均匀沉降,导致基础失稳;膨胀土地基遇水膨胀、失水收缩,反复作用会对基础产生膨胀力和收缩力,破坏基础结构的稳定性;在断层破碎带区域,岩体完整性差,应力分布复杂,基础易发生滑移、倾斜等不稳定现象,严重威胁水利水电工程的安全 。

1.2 降低基础承载能力

不良地质条件会显著降低地基的承载能力。岩溶地区存在溶洞、溶沟等地下空洞,使得地基局部承载能力不足,无法有效支撑上部结构荷载;松散砂土地基在地震等动力荷载作用下,易发生液化,导致地基承载能力急剧下降;破碎岩体地基由于岩体破碎、完整性差,难以提供足够的支撑力,影响水利水电工程基础的正常使用 。

1.3 引发渗漏问题

复杂地质中的透水层、裂隙发育带等是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渗漏的潜在隐患。在强透水地层建设水利水电工程,若不采取有效的防渗措施,会造成大量水资源流失,影响工程效益;岩溶地区的溶洞、暗河等通道,可能成为渗漏的主要途径,导致库水渗漏,危及工程安全,同时还可能引发周边地质灾害 。

2. 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常用处理技术

2.1 地基加固技术

换填法是通过挖除软弱土层,换填强度较高、压缩性较低的材料,如砂石、灰土等,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适用于浅层软弱地基处理;强夯法利用重锤自由下落产生的冲击力,夯实地基土体,改善土体的密实度和力学性能,常用于处理砂土、粉土、碎石土等地基;桩基础技术通过将桩体打入或嵌入地基深处,将上部结构荷载传递到深层稳定土层,根据施工工艺分为灌注桩、预制桩等,可有效提高地基承载能力,适用于多种复杂地质条件 。

2.2 防渗处理技术

帷幕灌浆是在地基中钻孔,注入水泥浆、化学浆液等,形成连续的防渗帷幕,截断地下水渗透路径,降低坝基扬压力,提高地基防渗性能,广泛应用于透水地层的防渗处理;高压喷射灌浆利用高压射流切割土体,与水泥浆液混合凝固后形成防渗墙体,可适应复杂地质条件;土工膜防渗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土工膜作为防渗层,具有防渗性能好、施工简便等优点,常用于渠道、围堰等工程的防渗 。

2.3 不良地质体处理技术

对于岩溶地区,常采用回填法,即用砂石、混凝土等材料回填溶洞,必要时结合注浆加固,增强地基稳定性;对于断层破碎带,可采用混凝土置换、锚杆加固等方法,提高破碎带的整体性和承载能力;在膨胀土地基处理中,通过设置隔水层、改良土体性质等措施,减少膨胀土对基础的影响 。

3. 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处理方案存在的问题

3.1 技术实施难度大

复杂地质条件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基础施工处理技术实施难度增加。在实际施工中,地质勘察可能无法完全准确揭示地质情况,导致处理方案与实际地质条件不匹配;一些处理技术对施工工艺要求高,如深层搅拌桩施工中,搅拌均匀度、桩体垂直度等控制难度大,影响处理效果;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也面临技术成熟度和适应性的考验 。

3.2 成本控制困难

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施工处理往往需要采用特殊的材料、设备和工艺,导致工程成本大幅增加。地基加固中使用的高性能材料价格昂贵,桩基础施工设备的租赁和使用成本高;防渗处理中,大规模的灌浆施工消耗大量材料和人力;不良地质体处理可能需要多次处理和反复验证,进一步增加成本。同时,由于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不可预见的情况,导致工程变更,增加额外成本 。

3.3 环境影响问题

基础施工处理过程中的一些措施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地基加固中的强夯施工会产生较大的振动和噪声,影响周边居民生活和建筑物安全;灌浆施工中使用的化学浆液可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土石方开挖和回填会破坏地表植被,引发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在生态环境敏感地区,这些环境影响问题更加突出,需要在施工过程中加以重视和解决 。

4. 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处理方案的优化策略

4.1 加强地质勘察与技术创新

在工程前期,应采用先进的地质勘察技术,如地球物理勘探、钻探与取样分析相结合,提高地质勘察的准确性和全面性,为基础施工处理方案设计提供可靠依据。积极开展针对复杂地质条件的基础施工处理技术研究,研发新的材料、工艺和设备,如新型环保防渗材料、智能化施工设备等,提高处理技术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

4.2 优化处理方案设计

根据详细的地质勘察资料,结合工程实际需求,进行多方案比选和优化设计。在满足工程安全和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综合考虑施工难度、成本、工期等因素,选择最适宜的处理方案。采用信息化技术,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对基础施工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优化施工流程和处理方案 。

4.3 强化施工过程管理与环境协调

在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规范进行操作,加强质量控制和安全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对基础施工过程中的地基变形、渗漏等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调整施工方案。同时,制定合理的环境保护措施,减少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实现工程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

结束语

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处理方案的合理选择与有效实施,是保障水利水电工程质量与安全的关键。尽管当前在处理方案应用中面临技术、成本、环境等诸多问题,但通过加强地质勘察与技术创新、优化处理方案设计、强化施工过程管理与环境协调等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应对复杂地质带来的挑战。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将不断完善复杂地质条件下水利水电工程基础施工处理方案,推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

参考文献

[1]林显宁.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关键技术研究[J]. 水上安全,2024, (24): 133-135.

[2]杨杰. 浅析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J]. 当代农机, 2024,(12): 31-33.

[3]曲文. 水利水电工程基础处理施工技术浅析[J]. 建材发展导向, 2024,22 (22): 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