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黄河非遗文化与山东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作者

李桂君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济南

本文重点研究内容包括:黄河非遗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黄河非遗文化品牌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打造的融合;黄河非遗文化项目与乡村生态旅游形式的融合;黄河非遗人文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融合模式;黄河非遗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的原则。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黄河非遗文化研究

部分学者认为黄河流域非遗文化分布与黄河流域空间变化关系紧密,或者通过研究黄河流域代表性非遗文化项目,分析当前黄河流域非遗文化保护现状。如:黄河流域传统村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关系及形成机理(李如友,2022)。

(二)山东乡村生态旅游研究

一部分学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呈现较快的发展趋势,通过山东部分地区乡村生态旅游的个案分析,主张加强政府引导,高起点高质量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如: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的博弈研究——以青岛西海岸新区为例(张伟,2019)。

(三)黄河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研究

部分学者通过非遗文化典型项目与山东乡村旅游项目结合,提出了两者的共生关系,相关文献如:民间传说在山东乡村旅游业项目打造中的应用研究》(胡琳琳,2019)

另一部份学者分析了山东省黄河流域非遗文化的整体分布特征,指出黄河非遗文化与旅游业的密切关系。如: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目标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以山东省沿黄九市为例》(王邵军,2023)

(四)述评

黄河非遗文化及山东乡村生态旅游研究中已经取得了部分的研究成果,但在还存在不足,包括以下几点: ① 两者的品牌研究不足; ② 黄河非遗文化项目与乡村生态旅游形式的融合研究不够明确; ③ 黄河非遗文化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融合模式研究滞后。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本课题研究首先丰富了黄河非遗文化研究以及山东乡村生态旅游研究,其次为黄河非遗文化与山东乡村生态旅游融合研究提供了较为理论支撑。

(二)实践意义

本课题研究成果首先为政府部门制定黄河非遗文化与山东乡村生态旅游有关政策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促进了黄河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山东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三、研究主要内容

(一)黄河非遗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域性、民族性融合

1.地域性融合。一是自然生态与非遗场景共生依托黄河沿线峡谷、湿地等生态资源,将非遗展示嵌入自然景观。,形成“ 生态 + 非遗” 的立体体验空间,打造兼具生态性与文化性的旅游节点。二是通过沿黄公路、绿道等基础设施,打通分散的非遗资源,形成“ 非遗传承 + 生态观光” 的线性旅游带,构建全域文旅地图。

2.民族性融合。节庆活动强化民族认同。非遗民俗活动体现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与愿景。是民族认同感的体现。而非遗项目是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积累,是群众生活场景的再体现了民族智慧。

(二)黄河非遗文化品牌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打造的融合

1.挖掘两者文化内涵。黄河非遗文化品牌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品牌打造的文化内涵融合,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业交融的重要体现。这种融合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还能为乡村生态旅游注入独特的文化魅力,促进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提升。首先,黄河非遗文化品牌为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黄河文化包含农耕文化、草原文化、丝路文化等多种元素,这些元素通过非遗项目得以展现,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次,乡村生态旅游为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提供了平台。通过“ 非遗+旅游” 模式,非遗项目得以融入游客的日常生活。最后,两者的融合体现了生态与文化协同发展的理念。黄河非遗文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乡村生态旅游则注重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注重两者的品牌传播。首先是传播内容的立体化构建。故事化叙事:以黄河非遗项目为载体,将黄河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的旅游叙事,使游客成为文化传播的参与者。数字化赋能:运用元宇宙技术实现非遗场景的虚拟再现增强传播感染力。其次是传播渠道的跨界整合。在地化传播:依托乡村生态空间打造非遗主题民宿、研学基地等,形成"非遗展示-生态体验-消费转化"的闭环链条,将文化传播嵌入旅游服务全流程。最后是传播价值的协同放大。文化认同强化,将非遗传播转化为地域文化认同。产业联动效应:好的创意介入可使非遗传播带动文创、餐饮等衍生消费。

(三)黄河非遗文化项目与乡村生态旅游形式的融合

1.传统民俗与民俗型生态游的融合。一是文化场景的生态化重构。通过植入生态景区形成沉浸式体验场景。将非遗展演与生态观光结合,打造"文化+自然"复合型旅游产品,为传统农耕民俗提供活态展示空间。二是民俗资源的体验式转化。技艺活化、节庆创新、饮食沉浸,都是民俗资源的充分运用与转化。三是生态价值的文化性提升。生态教育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可持续运营形成"非遗挖掘-传承保护-旅游反哺"的良性循环模式。社区参与实现文化传承与增收双赢。

2.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与观光型生态游的融合。一是技艺的生态场景化展示黄河非遗如朱仙镇木版年画、仰韶彩陶等传统美术,通过植入生态景区形成沉浸式体验场景。打造"非遗工坊 + 生态观光"复合业态,这种融合既保留了技艺的原真性,又赋予其新的环境语境。二是产性保护的旅游化转化。通过体验设计、产品升级、节庆活化,在生态游线中形成消费节点,传统技艺展演融入沿黄生态廊道节事活动。

3.传统音乐、舞蹈、戏剧等与休闲型生态游的融合。首先是生态场景中的非遗实景演绎。自然舞台融合,在黄河湿地、生态廊道等自然场景中植入非遗表演,让游客在生态景观中感受戏剧与音乐的魅力。流动文化课堂,实现景点即剧场,山水为幕布"的沉浸体验。其次是主题线路串联生态与艺术。在非遗生态旅游带,将传统歌舞表演与湿地观光、非遗手作体验结合,形成"景区 .+ 非遗"特色线路。研学体验融合,游客在旅游点亲手制作非遗工艺品,同步参与生态农业观光,参与黄河农耕文化园的非遗市集活动。最后是文艺创作赋能生态保护。生态主题艺术作品,成为生态旅游的文化标识,将黄河源头文化传播与国际生态旅游推广结合。

(四)黄河非遗人文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融合模式研究

1.非遗人文景观为主,乡村自然景观为辅。该模式通过将非遗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文旅产品,使乡村自然景观成为文化叙事的场景支撑,既避免同质化开发,又能实现"文化变现—生态增值—社区受益"的良性循环。当前沿黄九省区已有大量的乡村旅游重点村采用此模式,未来需进一步加强跨区域非遗资源整合与生态保护协同。

2.乡村自然景观为主,非遗人文景观为辅。生态基底优先,以黄河湿地、古村落、农耕田园等自然景观为核心吸引物,形成"河畅、岸绿、景美"的生态旅游带。非遗点睛赋能,在自然景观节点嵌入非遗体验,将生态观光与手工技艺展示结合,实现"生态引流—文化增值"的良性循环。

3.非遗人文景观与乡村自然景观全面融合。在黄河滩区利用房台建筑群改造非遗工坊,形成"下层湿地观光—中层夯号展演—上层民宿体验"的立体融合结构,实现空间复用。沿黄生态廊道在骑行驿站嵌入非遗展示点,形成"一步一景一文化"的流动体验带。构建"生态观光—文化驿站—乡村民宿"珍珠链式布局。

(五)黄河非遗文化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的原则

1.原生态保护原则。文化生态整体性保护,对非遗项目实行"展示区—生产区—生态缓冲区"三级空间管控,确保非遗传承与黄河湿地修复同步推进。动态适应性开发,采用"水进人退、水退文化进"的弹性运营模式,既保障安全又延续文化活性。

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赢原则。产业反哺机制,将非遗旅游收益的部分设立生态修复基金,形成"文化消费—环境改善—品质提升"的正向循环。社区参与式共享、,推行"农田入股 ⋅+ 技艺分红"模式,农户既获得种植收益又参与非遗技艺展示。

参考文献:

[1]刘倩倩.黄河流域非遗社区教育传承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非遗传承研究,2024(03).

[2]梁晶靖.新媒体视角下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路径——以山东省为例[J].黑龙江科学,2023,14(07).

课题:山东省文化旅游研究专项课题《黄河非遗文化与山东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编号:24WLZX05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