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心理障碍与互动模式创新

作者

孙畅

俄罗斯别尔哥罗德国立国家研究型大学

一、引言

课堂参与是大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关键指标。然而,当前大学生课堂参与度普遍不高,“ 低头族” “ 沉默课堂” 现象屡见不鲜。深入探究发现,心理障碍是制约大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些心理障碍不仅影响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提升,也对高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形成阻碍。因此,研究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心理障碍,创新课堂互动模式,对提升高校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二、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心理障碍分析

(一)个体心理层面的障碍

自我效能感不足:部分大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缺乏信心,担心在课堂上回答错误或表现不佳,从而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不敢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例如,在一些难度较大的专业课程中,学生害怕暴露自己知识的不足,即便有想法也不敢举手发言 。

成就动机偏低: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的内在动力,对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认为课堂参与与否对学习成绩影响不大,更倾向于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探索和表达的意愿。

社交焦虑:大学生处于人际交往发展的重要阶段,一些学生在课堂互动中担心被同学评价或嘲笑,存在社交焦虑。在小组讨论或课堂展示环节,这种焦虑表现得尤为明显,导致学生回避参与课堂互动。

(二)教学环境层面的障碍

师生关系疏离: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处于主导地位,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互动。学生对教师存在敬畏心理,不敢主动与教师交流,课堂氛围较为压抑,不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

课堂氛围压抑:部分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长时间单调的教学过程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降低课堂参与的积极性。此外,大班授课模式下,学生人数众多,教师难以关注到每个学生,也影响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三)课程设置层面的障碍

课程内容枯燥:一些课程内容陈旧,与实际生活和社会需求脱节,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课程内容缺乏认同感,认为参与课堂对自身发展帮助不大,从而降低课堂参与度。

课程难度不适:课程难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难度过高,学生因难以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产生畏难情绪,放弃参与;难度过低,学生觉得缺乏挑战性,对课堂失去兴趣,参与积极性也会下降 。

三、提升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创新互动模式

(一)技术赋能互动模式

智慧课堂平台应用:利用智慧课堂平台,如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实现课堂互动的数字化。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发布实时测验、投票、弹幕等互动任务,学生通过手机等终端设备即时参与 。例如,在讲解完一个知识点后,教师通过平台发布选择题,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教师可实时查看答题情况并进行针对性讲解,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学习效率。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融入:将 VR、AR 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为学生创造沉浸式学习环境。在一些实验课程、历史文化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佩戴 VR 设备,身临其境地感受实验操作过程或历史场景,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例如,在建筑设计课程中,学生利用AR 技术可以直观地查看建筑模型的三维结构,与虚拟模型进行互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小组协作互动模式

异质分组与任务驱动: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进行异质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优势互补。教师为小组布置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项目策划、案例分析等,小组成员通过分工合作、共同探讨完成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交流、分享观点,不仅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还培养了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小组竞赛与成果展示:组织小组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参与热情。各小组在完成任务后,进行成果展示和汇报,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打分 。例如,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开展模拟营销策划竞赛,小组之间相互学习、相互竞争,营造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三)情景创设互动模式

生活情景模拟:结合课程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在语言类课程中,模拟购物、面试等情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和表达 。通过情景模拟,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

角色扮演与案例研讨:在课堂教学中设置角色扮演环节,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深入体验角色的情感和行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同时,引入实际案例进行研讨,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案例,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在互动交流中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法律课程中,通过模拟法庭角色扮演和典型案例研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课堂氛围热烈。

四、创新互动模式的应用案例与效果分析

(一)应用案例

某高校的《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师采用了创新互动模式进行教学。在技术赋能方面,利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发布课前预习资料、课堂实时测验和课后作业;在小组协作方面,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开展市场调研、营销策划等小组任务;在情景创设方面,模拟企业营销会议、产品发布会等情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 。

(二)效果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采用创新互动模式的班级与传统教学班级相比,学生课堂参与度显著提高。课堂互动环节中,学生主动发言次数增加了 40% ,小组讨论参与率达到 95% 以上 。在学习效果方面,该班级学生的课程成绩平均分提高了 8 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明显增强。此外,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养,对课程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五、结论

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心理障碍涉及个体心理、教学环境、课程设置等多个层面,这些障碍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通过创新互动模式,如技术赋能、小组协作、情景创设等,可以有效克服心理障碍,提高大学生课堂参与度。实际教学案例表明,创新互动模式在提升学生课堂参与度、增强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成效。尽管创新互动模式在实施过程中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其未来发展前景广阔。高校教师应积极探索和应用创新互动模式,为学生创造更加积极、高效的课堂学习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婷,付子晶.“ 立德树人” 背景下大学生思政课堂参与度与满意度研究——基于江西 Y 高校的调查[J].宜春学院学报,2025,47(04):114-119.

[2]钱亿瑶.教育学归因视角下大学生课堂参与度的提升策略探究[J].时代报告(奔流),2025,(04):159-161.

[3]李燕.论促进大学生英语课堂参与度的教学策略[J].教师教育论坛,2024,37(07):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