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教学在薄弱高中思政课堂的运用探讨
姚进
中山市永安中学 广东省中山市 528455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依托于生活的学科,其内容囊括了人类所从事的各种活动。教育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新课程标准指出:“ 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科学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本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生活的主题之中,构建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理论逻辑与生活逻辑有机结合的课程模块” 。面对教材中较为抽象的理论性知识,结合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事例,构建富有生活情趣的政治课堂,无疑是点燃薄弱学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学习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关键所在。
一、联系生活,点燃兴趣
从新课程标准与教材命名可以看出,思想政治课教学不仅要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且也要让学生具备在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态度,掌握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基本能力与技巧,拥有热爱生活、懂得生活的情感与智慧。这一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学生对政治知识的认可,离不开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更离不开教师运用生活式教学方法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在思想政治的课堂教学中,要恰当巧妙地联系生活,以此来改变学生对政治的恐惧和抵抗。
学习“ 追求智慧的学问” 时,学生初接触哲学,常因哲学的玄妙深奥产生畏难抗拒心理,习惯将哲学与哲学家关联,抱持事不关己的态度,与自身割裂。对此,哲学第一课可采用“ 感知—求是—回归” 的生活式教学。教师在黑板列“ 生活” “ 哲学” 两列,围绕学习生活提问:如“ 高一选科为何选文科” “ 如何看待考试排名” “ 你幸福吗” 。待学生作答,教师顺势引导至对应哲学观点:选科关联“ 一切从实际出发” ;考试排名对接“ 全面、联系(一分为二)看问题” ;幸福感悟指向“ 相对论” 。借此让学生发现,即便未学哲学,日常思考中也已与哲学智慧相连,进而明白哲学并非神秘,而是与生活、自然、社会紧密相关,始终影响着学习、工作与生活。
二、贴近生活,点燃思维
知识可通过教师讲授传递给学生,而智慧的形成,需学生以既有知识为基础,经整合重构,构建自身思维体系。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提出:“ 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最有价值的本钱。” 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也曾指出:“ 希望学生进入学校,主要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也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所学的课程、专业,无非是一种载体,借助这个载体训练大家掌握这种方法。” 哲学学习的核心指向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常言道,“ 哲学是思,是辩,是追问” 。其使命在于探索四方上下之规律、追寻往来古今之逻辑,在这一过程中为人类生活提供价值航标,展现思维演进的脉络。相较于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哲学内容更具抽象性,但其对哲学问题的追溯与思考,始终根植于人类生活。生活与实践,是迈入哲学殿堂、把握哲学智慧的必由之路,哲学的观点本质上就是源于生活、观照实践的观点。
学习“ 哲学与具体科学关系” 时,借助课程表帮助学生理解具体科学概念。让学生对课程分类,教师引导:具体知识分自然科学(认识改造自然)、社会科学(认识改造社会)、思维知识(人的认识与思维),其揭示具体领域规律,如物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生物遗传变异、伦理学义利,皆体现哲学矛盾对立统一,由此引出具体科学与哲学是个性共性关系。
三、感悟生活,点燃梦想
思想政治课作为德育课程,最基本的任务是将道德情感教育融入教学。道德情感作为个体对社会存在、道德认识的主观态度体验,在教学中意义重大。从教育本质看,教学的最高境界在于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达成智慧共生,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对事物的深刻认知与感悟。而感悟的根基是生活,因此需将政治教学与生活过程相统一,有机联结知识与现实,以学生生活经历为中心,紧密贴合生活实际。如此方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进而明晰人生方向,激发追逐理想的内在动力。
如学习第六课“ 实现人生的价值” 时,以航天英雄桂海潮成长事例贯穿教学。航天员的成功,既依赖客观条件,更源于主观努力。他为实现航天梦刻苦求学,从“ 小镇做题家” 蜕变成为“ 摘星星的人” 。高考志愿填报时,放弃世俗认知中更具“ 价值” 的北大,始终围绕航天事业进行人生选择。这一事例既展现价值观对个人的导向作用——影响理想信念、生活目标,支配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行动,成为人生重要向导;也彰显其信念对个人与集体利益统一的坚守,作为社会主义集体价值观的生动诠释,承载着民族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社会价值评判标准。航天英雄的成长叙事,既能精准阐释本课核心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既要对未来满怀信心、树立梦想,也要做好思想准备,勇敢直面成长挫折,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切实助力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实。
四、结语
生活是教育教学的根基,学生求学本质是为更好地生活赋能。脱离生活的教育,必然陷入枯燥空洞的窠臼;缺乏教育浸润的生活,也难以实现内涵式发展。教育与生活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在动态互动中实现协同共进。若将鲜活的生活元素深度融入政治课堂,把教学场域拓展至生活场域,推动学习内容对接学生个体生活、社会公共生活乃至国际生活场景,便能激发学生对周遭人、事、物的关注,培育其对学习生活的热爱,深化对个人人生价值、国家社会发展的思考。从学科育人维度看,这种融合实践更能精准对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核心素养:通过生活与教学的有机联动,强化政治认同、培育科学精神、厚植法治意识、提升公共参与能力,切实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核心素养目标的落地生根。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G].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4.
[2]袁波.引入“ 活水” ,激活思维——高中政治课堂生活化教学探析与实践[J].高考,2024(11).
[3]龚文影.生活化教学在高中政治课堂的运用探讨[J].新教育,2024(8).课题名称:基于构建普通高中薄弱学校高效思政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号:B2022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