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转型研究

作者

陈虹宇

开阳县融媒体中心

引言:融媒体即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客户端等新老媒体多元整合,这一过程中不仅为新闻传播提供了丰富渠道,同时也使新闻内容形态更多元、信息交互更快捷,从而有效为广大用户提供了良好信息服务。因此在新时期背景下,用户的阅读习惯、审美趋势、信息需求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全面变化,由此对新闻工作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媒体环境,新闻编辑记者需要主动拓展自身职业技能,深入了解多元媒体平台的运营特点,并灵活运用先进技术来推动信息服务升级。以确保能够持续为广大用户输出优质信息,体现主流媒体专业的新闻工作水平。

一、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特点

(一)传播速度快捷

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摆脱了实物载体的限制,全面向数字资源进行转化。由此使得新闻传播速度大幅度上涨,实现了以“秒”实时更新,能够在新闻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同步将相关资讯传递到用户面前。如此不仅对新闻编辑的工作模式提出了全新要求,同时还需要其调整新闻互动形式,确保在高效传递信息的同时,能够满足用户的互动需求,从而更好地适应当下媒体环境。

(二)内容形态多样

传统新闻编辑的内容生产形式较为单一,通常是以图文、音频、视频等载体来进行信息传递。而在融媒体视域下,新闻内容形态实现了多元整合,并且在数字媒体技术的加持下呈现出了动态化、立体化以及虚拟化特点,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加真实的信息体验,并适应其阅读习惯进行灵活调整。因此需要记者主动升级职业素养,以确保有效提高自身内容竞争优势[1]。

(三)新闻竞争激烈

融媒体背景下,平台壁垒逐渐消除,越来越多的信息发布主体涌入舆论活动中,能够自由上传身边正在发生的时事信息,并表达自身观点立场。如此虽然构筑出了多元化的舆论生态,却也同样导致主流媒体的竞争压力不断增加,不仅要在内容时效性、质量性方面持续发力,更要及时针对个别片面化、虚假化信息做出回应。以便能够有效巩固自身新闻话语权,营造和谐媒体环境。

二、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的转型方向

(一)从“重加工”转向“轻量化”

融媒体视域下,信息传播限制全面解除。随着内容发布主体增加、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媒体平台中各类信息呈现出膨胀式增长趋势。因此新闻编辑需要及时转变自身工作理念,从以往流程繁琐的“重加工”模式,转变为更加灵活的“轻量化”传播,以确保能够更好地适应当下媒体环境。为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求新闻编辑精准识别新闻价值要素,并以生动直观形式进来呈现信息内容。从而有效在最短时间内传递核心信息,满足受众快速获取资讯的需求[2]。

以“两会 Vlog”为例,近年来新闻媒体在进行两会报道过程中,编辑记者频频采用“视频日志(Vlog)”的形式来进行现场时事信息报道,包括“会议开幕”“代表进场”等重大时刻,会议“热词”“重磅信息”速览,以及人大代表的单独采访节选等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可以借助短短数十秒乃至数分钟时间帮助用户了解两会重要信息,并通过微博、抖音、快手等社交媒体平台实现模式传播。从而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政治信息的透明度与公共参与感,也有效提高了信息传播效率,充分体现了融媒体时代新闻工作特色。

(二)从“供给者”转为“引导者”

传统新闻编辑记者的主要职责在于根据报道需求来进行信息素材的搜集、整合、处理,进而将其以合理形式呈现给广大用户。而在融媒体环境下,编辑记者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供给者,而是同样成为媒体活动的参与者、交流者。为此在实际工作中,需要编辑记者及时转变自身角色定位,避免只是单向为用户输送信息,而是要根据舆论动态、用户需求的实际情况,来针对性展开报道工作。确保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新闻引导作用,并营造健康和谐的舆论生态。

以“中国三农发布”矩阵号为例,该账号覆盖抖音、央视频、今日头条、微博等 18 家媒体平台,在日常工作中专注于“三农”领域的原创内容生产。不仅能够配合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及时做出信息解读,同时还围绕农村农业生产在技术、人才、产业以及资源等方面的难题提供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该账号全面关注“三农”时事信息,针对其中的不实言论进行了多次辟谣证伪活动,且内容得到了网信办等多家权威媒体的转载,充分体现出了自身媒体监管职责。

(三)从“做内容”转为“做产品”

融媒体时代,信息资源呈现出过载化现象,用户不再面临信息获取难题,而是需要了解更多有价值、有帮助的新闻内容。为此传统新闻编辑想要全面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一方面需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全面提升媒体创作质量;另一方面则需要转变工作重心,从以往的“做内容”向“做产品”层面迁移。确保能够有效创新新闻呈现形式,并借助先进技术手段满足用户的多元信息需求[3]。

以人民网推出的“小径跑两会”系列融媒体产品为例,该报道聚焦两会政府报告信息,通过 MG动画、Vlog 访谈、数说 30 秒等多种报道形式,为广大用户深入解读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并结合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关键词、热词来进行多维度内容创作。从而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帮助用户了解各类财经知识,并体现出了良好的新闻服务职能。除此之外,该栏目充分借助融媒体传播的交互性特色,引领用户共同围绕社会经济生活展开交流讨论。2024 两会期间新闻编辑记者通过微博平台发起了“#奋进的春天#”新闻话题活动,吸引了无数用户群体参与,累计获得阅读量 6100 万次。不仅有效扩大了新闻传播效能,同时进一步扩大了 IP 影响范围,使虚拟形象“小经”真正走进群众现实生活。

(四)从“单一生产”转为“全能创作”

传统编辑记者主要集中于单一内容的生产创作,导致新闻报道长期保持同一种风格、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极易导致用户产生审美疲劳。为此在融媒体背景下,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全面融合,编辑记者也需要主动拓展自身职业技能,深入了解多种形式的新闻创作手法,并积极开发新型报道形态。确保能够在给予用户更加丰富的信息体验,并更好地适应当下新闻传播环境,为广大用户持续输出优质内容产品。

例如在新闻作品《沉浸式交互 H5|深海之锤》当中,作品聚焦我国 2500 米级超深水打桩锤科研攻关故事,进行了多元化、互动式的新闻报道。期间编辑记者融合了视频、音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详细呈现了科研团队历时 3 年的研发过程,从而最终使我国海洋勘探领域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有效保障了国家能源安全。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加深用户感悟,编辑记者还创造性地融入了小游戏互动环节,使用户通过自主操作的形式体验超深水打桩锤海洋作业的震撼感。从而有效加强了作品视听体验,体现出了融合传播特色。

三、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记者的职业发展建议

(一)加强技术升级,重构生产流程

融媒体视角下,新闻传播效能大幅度提升,人们进入了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在这一背景下,传统人力密集型的新闻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需要编辑记者全方位重构新闻策划、采集、创作、分发、反馈等各项环节,确保能够有效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并保证报道内容的深度与质量。如此才能够进一步巩固主流媒体的新闻话语权,促进自身核心竞争优势的有效提升。针对这一要求,新闻编辑记者需要主动加强先进技术运用,确保能够借助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模式,来进一步提高新闻工作实效。

例如,新闻编辑记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手段,基于高度自动化的业务开展流程,来有效释放人力要素,确保能够将主要精力集中到新闻深度报道之中,为新闻生产提供质量与时效双重保障。以新华智云自主研发的“媒体大脑”人工智能平台为例,该平台能够基于网络中的海量数据资源,自动进行信息标注、识别、分类、追溯以及生成,从而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人工下达的创作指令,自动整合各个领域的资讯信息,以此为新闻选题策划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并实现新闻素材的整理加工。如此有效提高了新闻生产效率,确保编辑记者能够在更短时间内完成新闻的生产工作,并自动将其推送给适宜的目标群体。

(二)提高服务意识,拓展业务体系

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记者转型发展重心在于从以往的信息生产输出,转向为用户提供媒体服务。确保能够充分激活自身的资源存量,借助自身掌握的海量信息为用户提供知识、资讯以及生活服务。进而有效拓展新闻工作的业务体系,构建自身更为完整的盈利链条。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编辑记者需要一方面需要加强新闻产品的创新开发,另一方面则需要注重加强跨行业发展合作,以便于能够整合更多领域的信息资源,并为用户提供有效的服务形式。

以近年来火爆的“新闻+文旅”模式为例,随着文旅产业的全面兴起,各地媒体平台主动聚焦美食、人文、乡村层面展开文化宣传,灵活借助 H5、微短剧、直播等多样形式来帮助用户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在此基础上与企业、平台进行深度合作,充分运用融媒体的交互性优势来提供“AI 智能伴游”“精品自驾游路线导航”“VR 实景体验”“手绘地图”等线上服务项目。不仅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推广作用,同时借助丰富的数字攻略产品为用户提供旅游出行保障,进而助力文旅产业的高度发展,实现新闻工作的全面升级。

(三)关注品牌建设,转变运营思维

融媒体时代为新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竞争挑战,但其中也包含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强调编辑记者在职业发展过程中,需要主动转变传统工作思维,基于媒体服务、舆论监管、用户引导等多重角度出发,科学开展新闻运营管理工作。确保能够以此塑造自身独有的品牌标识,并从同质化的媒体传播环境中脱颖而出,得到更多受众群体的关注与支持。如此才能够保证自身进入到可持续发展状态当中,并全面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

以《人民日报》《我给两会捎句话》融媒体活动为例,该活动截止至今已经连续召开 15 年。其主要目的在于为群众提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有效渠道,与政府携手开展社会建设工作。2025 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该活动分别开设了“向部长献一策”“托书记省长捎句话”两个板块,其中包含区域发展、经济建设、民生日常等共计 12 个领域的政策话题。用户可以通过抖音、快手、客户端等多样途径参与到话题交流当中,将自身的建议看法反馈给政府领导。从而不仅吸引越来越多的人群参与到两会这一国家大事当中,也是“捎句话”活动逐渐形成了鲜明的 IP 品牌,通过交互式、合作式的传播形式,开辟了两会报道的全新格局。

(四)强化职业素养,适应融合发展

新时期背景下,传统编辑记者想要快速实现职业角色转型,便需要通过专业的理论知识来自我充实与完善。确保能够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并有效适应全新的媒体工作环境,进而更好地完成新闻生产与传播工作。

首先,新闻编辑记者需要从技术层面来有效升级自身工作手段。确保能够紧随时代发展趋势,深入了解智能化的新闻编辑手段。例如 AIGC 创作、数据可视化分析、大语言模型应用等等。确保能够在工作中更为高效地进行信息策划、生产以及监管,并将新闻作品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在用户面前。如此才能够有效满足用户阅读习惯与审美需求,并持续创作出优秀的新闻作品,以此有效体现出融媒体采编特色。

其次,编辑记者需要持续拓展自身理论知识储备。融媒体环境下,各行各业实现了深度融合发展。编辑记者在日常工作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自身报道方向来了解相关领域的资讯信息,并从专业角度对其进行新闻价值判断。确保能够敏锐发掘新闻话题,并根据用户实际需求来开展报道生产。在此基础上要求记者进一步提高自身新闻伦理、社会责任、行业法规等方面的认识,确保能够规范开展新闻工作,避免对舆论生态造成负面扰动。从而展现优秀的新时代记者形象,并推动行业的高度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本文对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记者转型展开了深入研究,强调编辑记者需要正确认知新时期媒体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对新闻工作职能、思维、技术进行全面升级。以此实现自身职业转型,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理想的信息服务,进而促进主流媒体事业的全面升级。

参考文献:

[1]俞瑶. 破旧与立新并行——报纸新闻编辑在数字化转型中的角色重构 [J]. 新闻文化建设, 2025, (09): 129-131.

[2]左新华. 新闻编辑视域下传统主流媒体向新型主流媒体的转型破局之道——以济宁广播电视台为例 [J]. 中国广播影视, 2025, (07): 74-76.

[3]德吉央宗. 传媒转型的新阵地——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角色转换策略 [J]. 新闻文化建设,2025, (04): 67-69.

[4]朱莹,孙钦敏.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记者综合能力的提升——以张家港市融媒体中心综合广播《非凡声音》节目主创实践为例 [J]. 广播电视网络, 2025, 32 (02): 106-109.

[5]赵伟明. 新媒体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新闻编辑记者的创新路径 [J].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4, 21 (22): 55-57.

[6]白玛曲培. 融媒体时代新闻编辑记者创新意识与融合能力提升策略探析 [J]. 新闻研究导刊, 2024, 15 (10): 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