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言行规范”到“习惯内化”
梅丹荷
鹤山市共和镇平岭小学 广东鹤山 529728
一、引言
“启蒙养正”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理念,强调在儿童启蒙阶段通过正确的引导,培养其端正的品行和良好的习惯。国学经典价值不仅在于语言积累,更在于行为习惯的塑造功能。《论语》中“不学礼,无以立”的训诫揭示了礼仪素养对人格奠基的基础作用。小学低年级是儿童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期,此时的礼仪习惯培养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成长,更对其终身发展具有深远影响[1]。
二、小学低年级经典诵读与礼仪养成的现实困境
(一)礼仪内涵挖掘浅
在当前的小学低年级经典诵读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诵读熟练度和背诵量,对经典文本中蕴含的礼仪规范挖掘不够深入[2]。如在诵读《弟子规》时,仅让学生背诵“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等语句,却未向学生阐释其中包含的尊敬父母、及时回应父母的礼仪内涵,导致学生对礼仪规范的理解停留在表面,难以转化为实际行为。
(二)养成体系衔接弱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日常礼仪习惯养成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配合,但目前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形成了各自为政的局面。学校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往往只在课堂上进行,课后缺乏相应的实践延伸;家庭对孩子的礼仪教育方式各异,部分家长甚至忽视礼仪教育;社会环境中存在的一些不良礼仪现象也对学生产生了负面影响[3]。
(三)知行转化链条断:学礼仪知识,疏实践落地
经典诵读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将其中的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但在实际教学中,经典诵读与礼仪实践往往存在脱节现象。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了大量的礼仪知识,但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机会,学生无法将所学的礼仪规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待人接物的礼仪,但在实际与同学交往时,仍然会出现不礼貌的行为。
三、经典诵读对小学低年级礼仪养成的作用逻辑
(一)以文本为基:在诵读中理解礼仪规范
经典文本中蕴含的礼仪规范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精华,具有鲜明的示范性和指导性。小学低年级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可在潜移默化中接触和了解各种礼仪规范。如《三字经》中的“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明确告诉学生在年少时要亲近老师和朋友,学习礼仪;《论语》中的“不学礼,无以立”强调了礼仪对个人立足社会的重要性。这些经典语句简洁易懂,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帮助他们初步理解礼仪规范的内涵和意义。
(二)以情感为桥:在吟咏中激发礼仪自觉
经典诵读不仅是一种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熏陶。在诵读过程中,学生通过对经典文本的反复吟咏,能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从而激发自身的礼仪情感。如当学生诵读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时,会逐渐培养起尊敬老人、爱护幼儿的情感,这种情感会促使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自觉践行相关的礼仪行为。
(三)以意识为要:在浸润中强化礼仪认同
通过长期的经典诵读,学生能够将经典文本中的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念,从而强化自己的礼仪意识。当学生的礼仪意识达到一定程度后,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例如,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形成了“诚实守信”的礼仪意识后,会在与同学交往中做到言行一致,不撒谎、不欺骗。
四、路径构建:从“言行规范”到“习惯内化”的实践框架
(一)精选文本
要实现从“言行规范”到“习惯内化”的转变,首先需精选适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经典文本。在筛选文本时,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语言简洁易懂,内容生动有趣;二是蕴含丰富的礼仪规范,如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文明礼貌等;三是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例如,可以选择《弟子规》《三字经》《论语》中的部分内容。在教学《弟子规》中的“出则悌”时,重点讲解其中关于兄弟友爱、尊敬长辈的礼仪规范;在学习《论语》中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时,引导学生理解对待学习和朋友的正确态度,培养他们的学习礼仪和交往礼仪。
(二)创设情境:链接生活场景,深化体验感知
情境体验是将经典文本中的礼仪规范转化为学生实际行为的重要环节。教师可根据经典文本的内容,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礼仪实践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和感受礼仪规范的重要性,从而加深对礼仪规范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学习了关于待客礼仪的经典内容后,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家里来客人”的情境,让学生分别扮演主人和客人,进行待客礼仪的实践演练。在演练过程中,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评价,帮助学生掌握待客时的问候、让座、端茶等礼仪规范。
(三)协同实践:搭建家校平台,推动知行转化
要使学生将经典诵读中习得的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习惯,需要搭建家校协同的礼仪实践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礼仪小标兵”评选活动、组织礼仪主题班会等方式,激发学生践行礼仪规范的积极性;家庭则可以配合学校,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遵守礼仪规范,如尊敬父母、主动做家务、待人有礼貌等。
同时,学校和家庭应建立定期沟通机制,及时反馈学生在礼仪实践中的表现,共同探讨改进措施。如学校可以每月向家长发放 “礼仪实践反馈表”,让家长记录孩子在家中的礼仪表现;家长也可以主动与教师沟通,反映孩子在礼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以便教师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指导。
(四)多元评价:完善反馈机制,巩固习惯养成
建立多元化的礼仪习惯评价体系,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礼仪习惯的养成情况,为后续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评价主体应包括教师、家长和学生自己,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是否符合礼仪规范,还要关注学生在礼仪实践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
评价方式可以采用日常观察、行为记录、问卷调查、小组评议等多种形式。如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记录学生在课堂上、课间活动中的礼仪表现;家长可以记录孩子在家中的礼仪行为;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反思自己在礼仪实践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小结与展望
小学低年级经典诵读对日常礼仪习惯的培育具有独特价值。实证案例表明,“文本筛选—情境体验—实践转化—评价反馈”的培育路径能够有效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将经典诵读中习得的礼仪规范内化为自身的习惯,提高学生的礼仪素养。为拓展维度,提升培育实践效能,未来研究可从三方面深化:其一,拓展经典文本的选择维度,结合地域文化特色与时代礼仪规范,开发兼具传统底蕴与现代性的诵读内容;其二,探索数字化技术与经典诵读的融合路径,如通过AR 情境模拟、礼仪闯关游戏等形式提升儿童参与度;其三,构建“家庭—学校—社区”三维共育体系,将经典诵读延伸至日常生活场景,形成礼仪习惯培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王东华.中国早教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112-115.
[2] 李娟.小学低年级经典诵读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 基础教育研究,2020(3):28-31.
[3] 陈鹤琴.家庭教育[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7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