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高校维修工程精细化管理研究

作者

邓颖婷 郭丽

湘潭大学 湖南湘潭 411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招生规模持续扩大,办学条件不断改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推进。一系列的发展变化使得高校维修工程的数量和规模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许多高校为了满足教学、科研以及师生生活的需求,对老旧建筑进行翻新改造,对校园基础设施进行提质改造。这些维修工程不仅包括常规的房屋修缮、水电维修,还涉及到校园环境改造、既有建筑使用功能的改变等多个领域,其复杂性和多样性日益增加。然而,传统的高校维修工程管理模式在面对如此庞大且复杂的维修任务时,逐渐暴露出诸多弊端。一方面,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和严格的审批制度,导致维修工程的实施过程中随意性较大,经常出现临时增减施工内容、工期拖延等问题。另一方面,管理手段相对落后,难以实现对维修工程的全面监控和有效管理。在这种情况下,维修工程的质量和工期难以得到保障,维修成本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因此,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对高校维修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使高校维修项目的有序开展,更科学有效地推动高校维修工程的实施,在保证维修项目建设质量的同时,实现效益的稳定把控。已成为当前高校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文结合某高校维修工程的实施现状,对存在的相关问题展开研究和分析,从质量、安全、成本、进度等方面提出高校维修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几点解决措施。

一、高校维修工程的特点

1、项目体量小,分布范围广

高校维修工程与常规基建项目相比,涉及教学楼、实验室、宿舍、操场等多场景,管理难度大。存在项目体量小、但分布范围广、零星维修占比高,维修工期要求高,成本控制难度大等特点。

2、多专业交叉,技术较复杂

高校维修工程涵盖土建、防水、电气、给排水、暖通、市政道路等,要求管理人员具备跨专业知识。涉及到既有老旧建筑的维修改造工程还需详细查阅原有图纸等资料,或进行详细的现场踏勘工作,详细了解既有建筑的结构安全等性能,使得维修工程的技术难度较为复杂。

3、规划缺乏统筹,存在资源浪费

高校维修工程普遍存在项目论证过程流于形式的问题,常出现 “哪里坏了修哪里” 的情况,导致重复拆改等资源浪费现象。例如学校市政管线规划中,多专业多部门交叉可能出现统筹不清晰的情况,如人行道提质改造项目实施时未考虑后续整体的校园规划,可能存在人行道提质改造完工后,同一区域在进行电力电缆改造时重复开挖、对已完工部分进行破坏等问题。

4、施工期集中,管理难度大

高校维修工程相比常规基建项目,大多是在既有建筑或公共设施的基础上进行维修改造,为避免干扰学校师生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维修改造工程大多利用寒暑假施工,且往往一个假期有多个工程同时开工,需倒排工期、责任到人。如果负责管理维修工程的人员数量有限,可能存在一人需管理多项工程的现象,难以做到全面细致管理,不能对各个项目进行全面且实时的监督,可能导致施工单位偷工减料、现场签证不及时、隐蔽性验收资料不规范、竣工图纸绘制不规范等问题,影响工程质量和后续工程结算办理及审核工作。

5、不可预计因素多,超支风险高

由于维修改造工程不可预计的情况较多,如拆旧工程量预估不准确,使用单位临时增加维修内容,导致实际施工中发生签证变更,易引发低价中标、高价结算问题。

二、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及在高校维修工程中的实施现状

1、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是一种以 “精、准、细、严” 为核心的管理模式,旨在通过系统化、标准化、数据化的手段,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高效管控,通过精细化管理,可降低成本、缩短工期、提升质量、控制风险。它区别于传统粗放式管理,更强调对细节的把控和过程的优化。实现工程项目从 “粗放施工” 到 “精益建造” 的转型。

2、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维修工程中的实施现状

精细化管理在高校维修工程中的实施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如部分高校通过精细规划与严格管控,提升了工程质量与资金使用效率,但仍存在前期规划缺乏统筹、施工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对于精细化管理理念在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的具体应用研究还不够深入,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的研究成果。虽然许多研究都提出了引入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但对于如何构建精细化管理体系,如何将精细化管理理念贯穿于维修工程管理的各个环节,缺乏具体的实施策略和方法。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大多侧重于某一个方面,如维修工程的成本控制、质量管理等,缺乏对维修工程管理的全面、综合研究。高校维修工程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个部门和环节,需要从整体上进行统筹考虑和研究。因此,本研究将针对当前研究的不足,深入探讨高校维修工程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项目前期立项、质量管理、成本管理、以及工期管理等方面构建一套较为完整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为高校维修工程管理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指导。

三、维修工程精细化管理的实施途径

1、建立维修项目储备库,提升校园建设长效管理水平

探索建立维修项目储备库,建立维修项目储备库,有利于提升校园建设维修整体性、系统性。通过对校园内各类潜在维修需求(含新建项目的后续维保、既有设施的修缮升级)进行提前梳理、分类储备和动态管理,可打破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的碎片化模式,实现维修资源的统筹调配、维修计划的科学衔接,最终提升校园建设的长效管理水平。维修项目储备库不仅要确保校园内所有区域(教学楼、宿舍、操场、管网、设备等)的维修需求均被纳入储备库,避免遗漏。且在新建项目立项阶段,应同步将其未来可能存在的维修或改造需求纳入储备库,并预留实施资金计划,实行建筑全生命周期跟踪维修管理档案记录。如新建教学楼、综合实验楼、体训馆或学生宿舍时,同步储备内墙面粉刷、外墙面维修、管道维修、厕所维修等项目,避免后期因预算不足导致维护滞后,且通过对新建项目的维修管理跟踪记录,不仅可暴露出项目设计或施工阶段的缺陷,且可为后续同类型新建项目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优化提供合理建议。

2、推行 “样板引路” 制度,提升维修工程质量水平

“样板引路” 制度,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项目实际特点,制定相应的施工质量标准,通过在维修工程关键环节或典型区域创建标准化样板,样板间竣工后组织各责任单位进行样板验收,验收合格后。以样板为参照指导后续大规模施工,从而统一质量标准、规范操作流程、减少质量隐患的管理模式。这一制度能将抽象的质量要求转化为直观的实体样板,为施工人员提供清晰的执行依据,从源头提升维修工程的整体质量水平。如先做砌体样板墙,验收合格后再大面积施工;宿舍零星维修项目先施工样板房,验收合格后再进场正式施工。通过推行 “样板引路” 制度,校园维修工程可实现从 “凭经验施工” 到 “按标准施工” 的转变,从 “事后整改” 到 “事前控制” 的升级。这不仅能显著提升维修工程的质量稳定性,减少因质量问题导致的重复维修,切实提升维修工程质量水平,并且能为校园设施的安全、耐用提供坚实保障,让师生感受到维修工程的专业性与可靠性。

3、进行全过程成本控制,降低项目成本失控风险

从项目设计、预算编制、施工过程管理等方面采取措施,严格进行项目全过程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关键。项目设计阶段,在确保项目设计符合使用要求的前提下,通过对项目施工工艺、材料选用等方面进行详细考量,从源头上对项目成本进行把关,如管网改造项目,设计阶段通过详细的现场查勘,结合周边环境因素,详细比较管道敷设采用明挖或暗挖施工工艺的施工成本,并择优选择方案。在预算编制阶段,通过对预算的严格把关,避免出现工程量多算,或缺项漏项等引起的成本控制风险。在施工阶段,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提高施工效率,减少施工过程中的浪费和返工,监督施工单位合理规划临时设施(如施工围挡等),严格控制临时设施费等间接成本的支出。严格控制工程变更,对于必须进行的变更,要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分析变更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评估变更对成本的影响。

4、动态调整项目工期,确保项目保质按期交付

在高校维修工程实施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天气变化、材料供应不及时、施工质量问题等,实际进度可能会与计划进度产生偏差。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进度计划,确保总工期目标的实现。当出现进度偏差时,首先要对偏差进行评估,分析偏差对总工期的影响程度。若偏差较小,对总工期影响不大,可通过调整后续工作的时间安排,如适当缩短一些非关键工作的持续时间,来弥补进度偏差。若偏差较大,可能影响总工期,就需要对整个进度计划进行重新调整。重新调整进度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资源的可获取性、工作之间的逻辑关系等。可通过增加资源投入,如增加施工人员、设备等,来加快工程进度;也可通过优化施工方案,合理调整工作顺序,来提高施工效率。在调整进度计划时,要及时通知各参与方,确保各方了解调整后的计划,并按照新的计划进行施工。动态调整进度计划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监控和调整。通过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进度问题,确保维修工程能够按质按时完工,为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5、注重既有建筑结构安全,实施维修项目档案制度

高校维修工程中,宿舍、教学楼等既有建筑装修改造工程占比较大。而维修改造工程可能存在增加吊顶、新建隔墙,或改变使用功能等改变结构荷载的施工内容,且施工过程中,由于需堆放材料,可能存在结构局部过载的安全隐患。因此,必须委托具有资质的设计单位在充分查阅原有建筑施工图纸、竣工图纸等资料的基础上,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出具设计图纸,且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建立工程维修档案,详细记录维修内容、维修时间,为后续维修工程或建筑维护提供依据。

6、建立全过程评价机制,实施黑白名单制度

建立全过程评价机制,对维修工程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管理、进度管理、成本控制等进行全面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维修工程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要求、施工过程是否规范、维修工程是否按时完成、维修成本是否控制在预算范围内等。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方式收集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及师生对维修工程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此作为施工单位综合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评价结果,对维修工程进行全面总结,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的维修工程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根据综合评价对施工单位进行打分,形成黑白名单,作为后续维修工程施工单位的选择重要依据。

四、结语

高校维修工程精细化管理研究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应进一步扩大研究样本,涵盖更多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高校,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和普适性。另一方面,应深入研究新兴技术在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中的应用,探索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实现维修工程的智能预测和诊断,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维修工程管理的透明度和安全性等。同时,加强高校维修工程管理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的协同研究,将维修工程管理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中,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朋朋 . 高校零星维修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研究 [J]. 建筑与预算 ,2024,(10):55-57.

[2] 徐树坚 . 高校后勤既有建筑维修管理探究 [J].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2023,45(06):183.

[3] 李朋朋 . 高校维修工程项目安全管理探究 [J]. 高校后勤研究 ,2022,(12):49-51.

[4] 党灏 . 高校校园房屋维修项目造价控制对策探讨 [J]. 四川建筑 ,2024,44(01):231-233.

作者简介:邓颖婷 (1992.7-),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工程师,研究方向:高校维修工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