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作者

张琪

武汉设计工程学院 湖北武汉 430000

1 乡村景观的地域性特征分析

1.1 乡村景观的概念与分类

乡村景观是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形成的产物,具有生态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等多重属性。根据乡村景观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观功能的不同特点,可将乡村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农业景观、文化景观三种基本类型。自然景观是指在天然要素基础上包含以山水林地为主的自然元素所构成的基本自然面貌,主要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等作用;农业景观主要指由农田、果林、梯田等农事活动所引发的景观形态,体现出当地农业生产方式与土地利用的情况,反映了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内容;文化景观主要包括一些传统聚落、乡土建筑、宗教场所、人祖庙祠、牌坊等聚集所形成的景观,记录着乡村发展历程,又是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载体。

1.2 影响乡村景观地域性的主要因素

乡村景观地域性主要由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这三方面因素组成。其中,自然环境是景观形成的基础,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等要素对乡村整体空间格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自然环境基础上出现的乡村景观大多山地以梯田及散点状聚落为主、平原以片状分布耕地和集群式聚落为主;历史文化使景观独具魅力的人文内涵———如古村落是农耕文明的物质载体,充满地域特色的传统建筑构成了乡村地域独特记忆,当地的乡俗民风凝结了地方人民因地制宜的生活方式及人文习俗。社会经济发展使得景观有着显著的变化—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现代化程度,产业结构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景观特色。

2. 乡村景观保护的现状与挑战

2.1 乡村景观保护的重要性

乡村景观是在不同发展阶段中,自然和人类活动共同左右下形成的复合系统,蕴含着显著的生态、文化、经济三重价值。从生态层面看,从生态层面看,乡村景观由农田、河湖沟渠以及农村传统聚落等有机构成的完整生态网络,维系着生物多样性和水土保持及微气候调节;从文化层面看,乡村景观反映的是当地独有的地域历史文化记忆,其中包含了稻作梯田、桑基鱼塘等类型乡村景观所承载的人居生态协调智慧;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保护乡村景观就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只有建立起完整的乡村景观肌理,才能为整个乡村提供生态环境保障,进而打造乡村旅游或者特色农业生态绿色产业。联合国粮农组织(GIAHS)把农业景观列入世界重要遗产中,表示其对于生态环境和文化延续并举的重要性。当下的经济发展和快速城镇化使景观的完整性受到挑战,现阶段系统性的保护好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原真性已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议题。

2.2 当前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乡村景观保护工作面临着生态退化、空间失序和文化断层三个方面的问题。在生态方面,不少农村水体处于污染状态,传统农业景观生态功能持续减退。在空间秩序方面,一些地区盲目开发导致传统村落原有的格局被破坏殆尽,新建建筑很难达到当地的特色风貌要求;在文化保护方面,多处乡村文化地标被毁坏遗弃,且非遗文化传承同样面临危机。深层问题在于缺乏系统性的保护机制,由于管理体制上存在多方监管而权责不明的问题,保护和恢复策略没有从大的社区角度出发,缺乏涉及该地区的多方共治模式,以及缺少相应的规范体系等等,需要对此进行立法及进一步技术创新和解决方式的探索,利用多种方式促进新的参与共治水平的提升。

3. 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发展策略

3.1 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策略

基于环境设计专业视角,在“空间 - 过程 - 体验”原则下开展乡村景观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实践。空间营造中以景观生态学理念打造绿色基础设施,以生态廊道串联原有零散的生态板块,利用原生态植物、乡土植物等生物保持生态修复性;过程调控上可构建生态系统的动态管理模式,比如江苏省溧阳市通过建立梯级湿地系统后污染削减效果良好;体验设计上可将生态价值转换成能被人感知的语言,如福建土楼生态解说系统使用低干预手法提升了游客的认知度;最后利用参与式设计思路,让村民参与到该地生态景观保护中,再基于地进行“生态 + ”模式化产业建设。

3.2 文化传承与景观活化策略

在文化传承层面,可以采用“文化提取 - 空间转译 - 功能复合”的方式,对于地域性建筑语汇、地域性材料工艺等文化要素进行提取并运用于景观当中,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景观,结合当地的旅游格局设置交互式体验系统,在时间轴线上将各个节气场景展现出来,空间上以文化体验环线的形式展开,营造当地风土人情,激发旅行者文化兴趣。要实现真正的本土传承就需要真正融入到地方环境中,运用社区模式——坚持“社区共建”形式,让村民参与决策村庄规划建设以及居住环境的建设。

3.3 乡村产业融合与经济发展策略

结合生态、生活、生产三要素,构建“三生融合”的空间体系,并借助于乡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四川郫县通过精准的空间分区将区域内耕地变为“田园综合体”,耕作强度由低耕作模式改为“园耕”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特色农业中,江苏盱眙利用景观设计打造出“龙虾田”,增加其附加值;乡村旅游用主题场景化的设计策略,促使福建土楼使用 AR 设计增强互动性,达到延长游客停留时间的效果。同时成立“设计工坊”培育本土创意人才,让工坊变为一门用现代设计演绎古朴工艺的语言——从传统文化的源头文化根基上为本土人文打造文化创意输出平台。

3.4 智慧乡村与数字化管理策略

智慧乡村建设要以打造“数字孪生—智能响应”技术框架为基础,对实体景观进行三维扫描,并整理成相应的数字景观档案;利用物联网监测平台提高古建保护系统的隐患预警准确性。然后运用交互设计使各年龄层人群均可使用自适应界面的智慧导览,提升游客满意度;同时构建协同设计平台,建立村民参与式的APP, 提升方案被村民采纳的可能性。

4 结论与展望

对于地域性乡村景观的保护和发展,要在系统层面建构多维度协同发展体系,综合生态基底、文化基因和产业发展等各种因素,在兼顾面广量大的景观要素的基础上,统筹各种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另外,要借助数字技术等手段,实现数字时代下的景观要素数字化监管,并依托科技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好数字化平台的基础优势作用。同时在立法保障下活态传承传统村落,发展“生态 + ”特色产业促进经济振兴。

参考文献:

[1] 王成 . 基于地域性的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J]. 艺术与设计 ( 理论 ),2018(09):65-67.

[2] 谭润龙 , 田园 , 刘刚田 . 原真性视角下乡村景观保护与更新策略——以洛阳大阳河村为例 [J]. 现代园艺 . 2025 (02) :85-87.

[3] 韩锋, 郭晓彤, 杨晨. 中国世界自然遗产地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协同——以武陵源中湖乡为例 [J]. 风景园林 .2022 (10) :89-94.

[4] 吴家禾 .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景观设计研究 [J]. 江西建材 ,2023(06):117-118.

[5] 汪敏 , 王进雨 .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优化开发 [J]. 现代园艺 . 现代园艺 . 2024 (18)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