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智能背景下高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考
张雨露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第二中学 730500
一、引言
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和《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的深入推进,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显著特征。高中数学教育长期面临着教学方式单一、学生差异关注不足、抽象概念理解困难等现实困境。AI 技术的兴起,特别是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等关键技术的成熟,为破解这些难题提供了新的可能。构建 AI 驱动的高中数学智慧课堂,不仅是技术应用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有机统一的重要途径。
二、AI 技术对高中数学教育的多维赋能
1. 实现学情精准诊断与分析
智能学习系统能够通过学生的作业、测试和课堂互动数据,构建个性化知识图谱,精准识别学生的知识薄弱点和思维障碍。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解题过程,系统可以区分计算失误、概念误解和思维逻辑错误等不同问题类型,为教师提供更深入的学情洞察。
2. 推动教学内容动态组织与呈现
AI 技术能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风格,智能生成适应性的教学内容。在立体几何教学中,AR 技术可以构建可交互的三维模型,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在函数概念学习中,动态可视化工具可以实时展示函数图像随参数变化的规律,使抽象概念具象化。
3. 促进教学评价的科学化与过程化
智能评价系统不仅可以实现作业的自动批改,更重要的是能够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跟踪和分析。通过记录学生的解题路径、用时分布和修改痕迹,形成多维度的能力评估报告,实现从单纯关注结果到重视过程的评价转变。
三、高中数学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系统构建
(一)课前阶段:数据驱动的精准预习
教师利用智能备课系统,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历史数据,设计预习内容和诊断性测验。系统自动分析预习情况,生成班级共性问题和个体差异报告。教师根据学情数据调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实现以学定教。例如,在讲授 " 三角函数 " 前,系统检测到多数学生对弧度制概念理解不足,教师即可相应调整教学重点。
(二)课中阶段:人机协同的智慧互动
课堂采用 " 双师 " 模式开展教学:AI 系统负责基础知识的个性化传授和实时反馈,教师则专注于启发引导、思维深化和情感交流。具体包括: ① 智能导入:通过AI 生成的生活化情境引出数学问题; ② 探究学习:学生在智能终端上进行数学实验和探究活动,系统提供自适应支架; ③ 协作研讨:针对复杂问题开展小组协作,AI 助手记录讨论过程并提供资源支持; ④ 即时反馈:随堂练习实时批改,生成可视化结果辅助教学决策。
(三)课后阶段:个性化的巩固拓展
基于课堂学习数据,智能系统为每个学生推送定制化的作业包,包括错题巩固、变式练习和拓展挑战三个层次。系统自动批改作业并生成个性化分析报告,推荐相应的微课讲解和练习资源。教师通过管理后台关注学习困难学生,实施远程干预和指导。
四、深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应对策略
1. 教师角色的转型与专业发展
AI 时代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设计者、思维引导者和情感关怀者。需要开展针对性的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数据素养、设计思维和人机协同教学能力,帮助教师实现从”技术使用”到”教学创新”的跨越。
应对策略:建立 ′′AI+ 教研 " 新模式,组建校际教师发展共同体,开展智能教学案例研讨和同课异构活动。教育部门应开发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培训课程体系,将技术培训与学科教学法深度融合,并通过教学竞赛、优秀课例评选等方式推广成功经验。
2. 数据安全与伦理规范的建立
学生的学习数据涉及隐私保护等伦理问题,需要建立严格的数据采集、使用和存储规范。应遵循最小化原则收集数据,明确数据所有权和使用权,确保算法决策的透明性和公平性,防止技术滥用。
应对策略:制定校园数据安全管理细则,采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数据可追溯管理。建立算法审计机制,定期对智能系统进行偏见检测和优化。加强师生数字伦理教育,明确数据使用边界,设立数据保护官岗位,确保合规使用教育数据。
3. 技术与人文的深度融合
要避免陷入 " 技术至上 " 的误区,牢记教育的育人本质。AI 应用应服务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人文情怀。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的平衡是智慧课堂成功的关键。
应对策略:在教学设计中明确技术使用的 " 度 ",设置无屏讨论环节和传统板书区域。开展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体会数学的人文价值。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既关注技术赋能的学习成效,也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
五、结论与展望
AI 智能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智慧课堂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技术应用的协同创新。本文提出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强调了数据驱动和人机协同的核心特征,为实践提供了可操作的框架。未来,随着大模型技术的发展,AI 在数学推理、创造性问题解决等方面的应用将进一步深化。我们应保持理性的态度,既要积极拥抱技术创新,又要坚守教育初心,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探索,最终构建出既体现技术先进性又富有教育温度的高中数学教育新样态。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 教育智能化:走向智慧教育新范式的挑战与机遇[J].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教育科学版 ),2021, 39(8): 1-12.
[2] 闫寒冰,等. 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开放教育研究,2021, 27(2): 4-15.
[3] 刘邦奇. 人工智能赋能课堂教学变革:模式、路径与挑战[J]. 现代教育技术,2021, 31(5):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