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使用过程中建筑材料的选型与成本控制分析

作者

王慧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011500

引言

住房专项维修资金,是指由业主按照物业建筑面积缴纳,专项用于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保修期满后的维修和更新、改造的资金。这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对于保障住宅小区的长期稳定运行,提升居民居住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维修资金使用中存在材料选型不合理导致返修率高、成本控制不严格造成资金浪费等问题。如何在有限资金下选择合适材料并有效控制成本,成为维修资金管理的核心挑战。

一、建筑材料选型的三大原则

材料选型是维修资金使用的关键步骤,需遵循以下原则:

耐久性优先‌:选择与建筑原设计寿命匹配的材料,重点考察抗老化、耐腐蚀性能。老旧小区外墙修补宜采用高弹性涂料,其抗裂性优于普通涂料,可将维修周期从 3 年延长至 8 年,全周期成本降低 28% ‌。混凝土结构修补材料抗压强度需达原设计值 120% 以上,避免因强度衰减导致二次开裂‌。

适配性验证‌:材料需与原建筑结构特性兼容:承重构件维修必须通过力学性能验证,材料强度偏差控制在 5% 以内,防止应力集中引发结构损伤‌;外墙保温系统需匹配基层墙体膨胀系数,EPS 板薄抹灰系统应配套耐碱玻纤网布增强耐久性。

环保性要求‌:优先选用低污染、可回收材料,如再生骨料混凝土较传统材料降低环境成本 17 元 / 吨,且符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要求‌;外墙涂料需满足 VOC 含量 ⩽50μμ 的环保标准,优先选用水性环保涂料减少污染‌。

二、成本控制的三项核心措施

(一)预算精细化编制

预算编制是成本控制的首要环节。实际操作中需要组建专业预算小组,成员应包括造价工程师、施工技术员和材料采购专员。预算编制前必须完成三项基础工作:一是现场实测实量,使用激光测距仪等工具精确测量维修部位尺寸;二是查阅原建筑图纸,确认隐蔽工程构造;三是调研当地材料市场价格波动规律。具体编制时要区分主材、辅材和耗材,例如外墙翻新工程要分别计算腻子、涂料和网格布的用量。人工费计算需区分技工和普工单价,考虑脚手架搭拆等辅助工序成本。建议采用电子表格建立动态预算模型,输入工程量后自动生成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三项主要成本。弹性空间设置要科学,普通维修项目预留 12% 较为合理,涉及结构加固的项目可提高至 15% 。

(二)供应商动态管理

可将供应商分为战略合作、一般合作和试用期三个等级,每季度更新评价数据。采购流程要严格执行三比原则:比质量、比价格、比服务。大宗材料采购前需进行样品封存,明确验收标准和方法。例如采购防水卷材时,除检查出厂合格证外,还要现场裁取试样送检,测试拉伸强度和低温柔性等指标。建立供应商履约档案,记录每批次材料的到货准时率、质量合格率和服务响应速度。对于出现两次质量问题的供应商应暂停合作资格。同时要建立材料价格预警机制,当钢材、水泥等主材价格波动超过 5% 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三)施工过程监督

建议采用双随机 + 全覆盖的监督模式:日常巡查随机抽查,关键工序必须全程监督。监理单位要配备具备造价审核能力的专业人员,重点监控三个环节:材料进场验收、隐蔽工程验收和变更签证审核。建立材料使用追溯系统,要求施工方每日提交带水印照片的用料报表,记录材料使用部位和剩余量。对于瓷砖、涂料等易损耗材料,实际用量超过预算 5% 时必须查明原因。最后采用移动终端实时上传施工影像资料,管理人员可远程查看进度和质量。

三、选型与成本的协同管理

(一)建立评价模型

建立科学的材料评价体系需要明确三个核心要素:技术参数、经济指标和生命周期成本。技术参数包括材料强度、防火等级、防水性能等硬性指标,这些数据需要从产品检测报告中获取。经济指标主要考察采购单价、运输费用和施工难易度带来的附加成本。生命周期成本计算要覆盖安装费用、日常维护费用和预期更换周期。实际操作中可以设计评分卡制度,对每个指标按重要性赋予不同分值,总分达到 80 分以上的材料才能进入候选名单。评分过程要由技术部门、采购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参与,避免单一部门决策的片面性。评分标准应当根据项目特点适当调整,比如医院改造项目要将抗菌性能的权重提高,而商业综合体则更看重材料的耐磨性。建议每季度对评分标准进行复审,及时修正与实际使用效果偏差较大的评价指标。

(二)动态调整策略

材料选型策略要保持适度弹性才能适应市场变化。建议建立材料价格监测机制,对钢材、水泥等大宗商品设置价格预警线,当波动幅度超过 8% 时自动触发重新比价程序。新技术应用方面要设立专门的评估小组,每半年收集一次行业新材料发展报告,重点跟踪那些已经通过工程实践检验的创新产品。材料库更新不能简单做加法,每次新增材料前要先淘汰三种以上性能落后或性价比低的旧型号。成本基准调整要区分常态化和非常态化两种情况,常态化调整按季度进行,主要反映人工费和运输费的正常浮动;非常态化调整针对突发事件,比如环保政策收紧导致涂料价格大幅上涨等情况。所有调整都要保留完整的决策记录,包括市场调研数据、比价结果和审批流程。

(三)强化决策透明

公开透明的决策机制需要设计完整的参与流程。第一步是信息公示,要在项目启动前向业主提供材料选型说明书,包含各选项的技术参数、报价单和全周期成本分析表。第二步是意见征集,设置不少于 15 天的公示期,通过线上问卷和现场咨询会两种方式收集反馈。第三步是协商修改,对业主集中提出的合理建议要组织专家论证,可行的修改意见必须体现在最终方案中。关键环节要留存影像资料,比如材料样品展示会、比选过程录像和表决会议记录。同时,建议建立查询追溯系统,业主可以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随时查看材料进场检测报告和施工验收记录。

结论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的使用需以科学选型为基础,以严格成本控制为保障,通过二者的动态协同实现资金效益最大化。实践中,应注重材料性能与经济性的平衡,强化过程监督与决策透明,方能真正发挥维修资金的服务价值。未来可结合更多实际案例,探索区域化材料选型标准与成本控制模板,为行业提供更精准的指导。

参考文献:

[1] 陈芷莹 .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 [J]. 大陆桥视野 ,2023(8):76-78.

[2] 崔国华 .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管理使用问题及建议研究 [J]. 中华传奇 ,2023(25):257-259.

[3] 胡静 . 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J]. 现代物业 ,2022(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