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言文字训练方法分析

作者

程睿

重庆市南川区隆化第四小学校 重庆 408400

小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影响着核心素养的发展。小学语言文字训练不能局限于技能重复、机械记忆,要以核心素养为引领,聚焦语言建构和运用,设计针对性的教育方案,驱动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训练。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改变教育理念、教学思想,将核心素养理念转化成具体的语言文字训练方法,把多元阅读、实践表达融入训练过程,激活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语言文字成为学生表达自我、认知世界、传承文化的桥梁,进而为学生的全方面发展奠定基础。

一、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言文字训练意义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言文字训练,有助于夯实学生语言基础,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深化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需求。具体而言,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石,涵盖了语言建构及运用能力,能使学生在阅读、识字、写作、写作的训练过程,掌握词汇、句式、语法的基础知识,积累丰富语言素材,提升语感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语言文字训练和思维训练有着密切关联,语文教师可通过文字解析、问题引导,锻炼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使学生从浅层认知转变成深度思考。语言文字中还蕴含丰富审美价值、文化价值,教师通过设计创作、朗读和赏析的语言训练活动,能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理解语言文字的精髓和中华文化的内涵,提升学生的素养,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完善[1]。

二、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言文字训练方法

(一)优化阅读活动

阅读活动是小学语言文字训练的主要方法之一。在核心素养下,教师应优化阅读活动,引领学生正确认识语言文字魅力,主动学习、理解语言文字,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语言建构能力。

第一,精选阅读资源。小学教师在训练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时,既要注重课内文章的阅读学习,也应精选课外阅读资源,以符合学生学习规律、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儿童文学作品、寓言故事及经典童话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在丰富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表达方式,积累更多词汇,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比如,教师可选择《安徒生童话》故事,以其中的优美语言、生动故事,帮助学生丰富词汇量,产生阅读学习的兴趣;选择《伊索寓言》故事,以简短、精练的语言,引领学生领悟深刻道理,在阅读学习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建构能力。

第二,设计阅读问题。教师可通过问题导向,驱动学生阅读、学习语言文字,解析文字内涵,提升教学质量。比如,在《草船借箭》的课文学习中,教师可提出:“为什么诸葛亮能成功借箭?”“诸葛亮为了借箭做了哪些准备?”“文章哪些语言表现出诸葛亮的智慧?”问题,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分析语言文字的细节,使学生在问题驱动下,提高阅读能力、语言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2]。

(二)组织写作活动

写作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主要活动,能培养学生的书面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和审美创造能力。因此,小学教师应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及语言文字训练需求,组织多元化的写作训练活动,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设计“观察—模仿—创作”的写作训练链条,循序渐进地指引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写作能力。比如,在二年级语文的“自然观察”单元中,为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建构能力,教师可先引领学生学习《小蝌蚪找妈妈》课文中描写的动植物形象技巧、方法,再组织学生展开动植物观察活动,了解植物、动物的特征,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最后,安排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学习经历,撰写观察日记,把学习的技巧应用到文章写作,创作出文质兼美、语言精练的文章,实现语言文字的迁移、内化。

另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设计写作主题,如“未来发明设计”“我的家庭小故事”等,通过绘画、写作、口述的多种形式结合,让学生在有趣、轻松的氛围表达自身想法,降低学生的写作难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三)加强综合实践

在核心素养下,小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离不开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小学教师应围绕核心素养要求,以项目式学习活动、语言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训练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进而

收获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是项目式学习活动。教师可围绕真实主题、问题,选择贴近社会热点、学生生活的项目主题,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并将项目分解成子任务,明确各阶段的语言能力训练目标,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比如,教师可设定“探秘古诗词中的自然之美”项目主题,提出:“古人是如何运用诗词描绘自然景色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分组选择“四季”“山水”“植物”的主题,搜集古诗词素材,解析古诗词的含义,分析诗词文化背景。随后,教师要分解项目任务,如“合作分析古诗词的修辞手法、意象组合,并以思维导图梳理出语言特点,尝试运用现代语言改写诗句”;“结合校园实景,模仿古诗词进行创作,并绘制配图,制成诗意校园手册”;“以朗诵、演讲的形式展示诗词创作成果,分享自己的创作思路”等。通过一系列项目实践,能提升学生的语言建构能力、文化理解能力。

二是语言实践活动。语言实践活动的目标是通过角色扮演、课堂辩论等沉浸式活动,强化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论证思维。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和教学需求,组织适宜的语言实践活动。

比如,组织“科技是否让生活更加便捷”的辩论赛,先让学生观看科技对生活影响的纪录片,并通过学生自主查阅数据信息、采访亲人的方式,整理论证的观点,指导学生运用举例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论点的说服力。当完成辩论后,教师还可鼓励学生撰写“科技与生活”的主题作文,把口语转化成书面逻辑,发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语言逻辑思维。

三是社会实践活动。小学语言文字训练不应局限课堂学习,还应走进社会,链接生活,引领学生解决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的过程,增强文化自信心、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比如,教师可组织“社区环保宣传小使者”的社会实践活动,带领学生宣传“做好垃圾分类,实现绿色生活”的理念,并鼓励学生设计趣味海报、编写环保儿歌,担任“环保知识小课堂”的讲解员,以生动的语言文字为社区居民讲述垃圾分类的方法、重要性,强化学生语言实践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提升语言文字训练的质量 [3]。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背景的小学语言文字训练,是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扎实学生知识基础的关键措施。因此,小学教师应明确核心素养的导向作用,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个性特征、语言文字水平,设计趣味性强的阅读学习活动,组织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训练,引领学生的主动学习、深度思考,构建全新的课堂生态,提升课堂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新 .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言文字训练思考 [J]. 学周刊 ,2019,(20):78-79.

[2] 廖琴莉 .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小学语言文字训练分析 [J]. 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 ,2019,(09):00020-00020.

[3] 黄琼蕊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语言文字训练分析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2021,(07):1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