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混凝土裂缝成因分析及施工阶段防控技术研究
张凯
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 163000
1、引言
近年来,建筑行业发展迅速且建筑工程规模持续扩大,使得混凝土这种主要建筑材料应用得越来越广。不过,混凝土裂缝这一问题始终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大隐患,它会危及结构安全性和耐久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社会问题。统计显示,近五年全球因混凝土裂缝产生的维修费高达数千亿美元,中国建筑业每年因裂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工程总造价的 1%-3% 。由于裂缝成因复杂,涉及材料性能、设计缺陷、施工工艺和环境条件等多个方面,所以深入剖析成因并拿出有针对性的防控技术成了急需解决的重点课题。本研究通过文献综述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式,系统地探究了建筑工程中混凝土裂缝的形成机制,给出了施工阶段有效的防控措施,为提升工程质量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2、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分析
2.1 材料因素
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受建筑材料性能起决定性作用,近年数据表明建筑工程里大概 30% 的裂缝问题跟材料因素有关,因为水泥品质不稳、骨料含泥量太高或者级配不合理会使混凝土内部应力分布不均匀而产生裂缝,并且配合比没设计好,像水灰比太大或者外加剂用得不对,也会让混凝土抗裂能力下降,在高强度混凝土应用越来越广泛的背景下,材料之间的相容性问题更突出了,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部分。
2.2 设计因素
混凝土裂缝的发生概率直接受结构设计合理性的影响,研究显示建筑行业超 25% 的裂缝问题由设计缺陷造成,若结构布置不合理、钢筋配置不足或者位置有偏差、构件尺寸选得不当等就会致使应力集中而诱发裂缝,就像大跨度梁板设计时没充分考虑温度应力和收缩变形影响,混凝土服役早期就容易开裂,而且随着绿色建筑理念被推广开来,新型结构形式应用对设计提出更高要求,所以优化设计是减少裂缝的重要手段。
2.3 施工因素
混凝土质量受施工工艺的规范性与精细化程度这两个核心因素之一的影响,并且近五年统计数据表明大概 40% 的裂缝问题和施工操作关系密切,由于浇筑时振捣不当(要么不足要么过头)会使混凝土密实度不均匀,模板支撑不稳可能导致变形裂缝,而养护不好会让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更严重进而产生干缩裂缝,所以复杂环境下施工要是不严格遵守工艺标准就很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因此加强施工管理非常重要。
3、混凝土裂缝的类型及特征
3.1 塑性收缩裂缝
在建筑工程里,塑性收缩裂缝这种常见于混凝土初凝阶段的早期裂缝往往呈不规则的网状或者放射状,常于大面积浇筑的楼板或者地面结构中出现,并且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太快会使毛细管压力随之增大而产生拉应力,这是塑性收缩裂缝的成因,近年数据表明,高温低湿环境下施工时,塑性收缩裂缝的发生率能达 20% 以上,这种裂缝不但影响外观质量,还可能给后续钢筋锈蚀、结构劣化带来隐患,所以要有效控制塑性收缩裂缝发生就得优化施工环境并加强早期养护。
3.2 温度裂缝
混凝土内外温差太大或者环境温度骤变会造成温度裂缝这一种结构性问题,在大体积混凝土工程里这种情况很常见,其裂缝经常纵向贯穿或者局部开裂且破坏性很强,统计显示,近五年温度裂缝造成的工程质量问题约占混凝土裂缝总数的三成。水泥水化会放热并且外部环境冷热交替,这两者共同作用使混凝土内部产生热胀冷缩现象进而出现裂缝,而在桥梁、隧道这类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温度裂缝特别突出,所以要合理用上冷却水管、分层浇筑还有温控措
施才是防控的关键。
3.3 干燥收缩裂缝
混凝土硬化之后水分蒸发会使体积收缩从而产生干燥收缩裂缝,这种裂缝常见于长期在空气中暴露的构件表面,一般来说这类裂缝比较浅且宽度小,要是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向深处扩展从而使结构性能被削弱,研究显示湿度低于40% 的环境里干燥收缩裂缝发生的概率会大大提高且夏季高温季节施工的时候这种情况更突出,在建筑行业墙体、地坪等部位容易受到这种影响,不过调整配合比设计、运用低收缩掺合料并且加强后期保湿养护就能有效减少干燥收缩裂缝的风险以保证工程质量符合规范要求。
4、施工阶段混凝土裂缝防控技术
4.1 材料选择与配比优化
控制混凝土裂缝时建筑材料选择与配合比设计相当关键,并且建筑行业近年对高性能混凝土需求持续增长,因为数据表明 2022 年全球混凝土市场规模达约 6000 亿美元且高质量材料应用占比每年都在提高。混凝土收缩性与抗裂性能直接受水泥品质稳定与否、骨料级配合理不合理以及外加剂使用科学不科学的影响,而优化配合比,例如适当降低水灰比、增加粉煤灰或者矿渣粉等掺合料比例,能有效减少由材料因素导致的裂缝问题。另外,按照工程实际需求做试验验证,让配合比设计既符合强度要求又有良好抗裂性能,以便给后续施工提供可靠材料基础。
4.2 施工工艺改进
混凝土裂缝防控的重要工作是施工工艺的精细化管理,数据表明近年来建筑工程总事故中超 30% 的质量问题由施工不当引发且混凝土裂缝问题尤其突出。浇筑时要严格把控分层厚度与振捣时间以防冷缝产生或者振捣不匀,并且使用先进泵送技术与模板支撑系统可削减施工中的应力集中情况,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更要科学规划浇筑顺序和间隔时间以减少温度梯度带来的内应力。不断改进施工工艺不但提升了施工效率而且大大降低了裂缝发生概率从而有力保障了建筑工程整体质量。
5、结论
在建筑工程里,混凝土裂缝是个关键问题,由于成因复杂多样,与材料、设计、施工、环境等诸多因素都有关联,不过研究发现,若能优化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把控施工工艺、强化养护管理,裂缝的发生率就能有效降低。这几年,建筑行业迅猛发展,我国每年新增建筑面积超 20 亿平方米,可混凝土质量有问题会使经济损失高达几百亿,在这种情况下,研究提出的防控技术给工程实践带来科学依据并且让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提高不少,尤其在极端气候频繁出现的环境中,温控措施和裂缝监测的应用更是非常关键,这一研究成果对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减少资源浪费有重要现实意义且为行业技术标准的完善提供了强大支撑。
参考文献:
[1]周魁 ;. 房建工程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成因及控制技术 [J]. 中国水泥 ,2025(01):101-103.
[2]唐艺强 ;. 建筑施工混凝土裂缝产生机制及防治技术研究 [J]. 工程技术研究 ,2024(19):140-142.
[3]雷 亚 军 ;. 建 筑 工 程 施 工 中 混 凝 土 裂 缝 的 防 治 技 术 分 析 [J]. 陶瓷 ,2024(08):18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