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作者

吴斐

湖南省常德市烟草专卖局( 公司) 湖南省常德市 415000

一、乡村振兴视阈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一)总体成效

浙江、江苏、福建等东部地区依托经济活跃度与基层治理基础,普遍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体建设与文化礼堂升级改造,乡风文明评价指数连续三年保持70 分以上;中部地区在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比例超过 75% ,文化活动场所覆盖率突破 85% ,形成“基础设施—文化活动—意识形态安全”联动效应;西部地区虽然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但通过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工程,覆盖面广的“互联网 +”内容平台逐步改变传统面对面宣讲单一渠道,实现远程互动与精准推送,思想政治工作渗透率明显抬升。

(二)面临挑战

一方面,村级组织在工作精细化能力、数字工具使用熟练度、群众需求分析深度等环节存在短板,造成信息错位与资源浪费;另一个层面,部分地区仍延续“重形式轻内涵”甚至“重喧闹轻教育”的惯性,导致仪式符号与价值意蕴脱节,农民获得实质性心理共鸣的比率不足四成。

二、创新驱动逻辑与路径设计

(一)激发农村主体意识的内向动力

在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经历人口流动加速、产业形态多元、信息渠道裂变之后,农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意愿与参与能力呈现出显著差异化倾向,而思想政治工作若要真正嵌入这一新的社会心理结构,首要任务并非外部灌输而是引导农民在身份认同与利益期待之间完成自洽,由此形成“我想参与、我能参与、我愿奉献”的内在循环;研究团队在对贵州铜仁十二个行政村进行问卷抽样时发现,凡是将议事规则、利益分配、荣誉评价三类权利义务写入村规民约,并将落实结果通过公开栏和移动端双渠道同步披露的村庄,农民公共事务到场率平均值高出未披露村庄二十五个百分点,信任指数高出零点三八,证明主体意识的觉醒可以依靠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并举的路径实现。

(二)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治理统筹

当数字化、市场化、社会化因素深度渗透乡村,治理主体面临任务高度复杂而资源相对稀缺的张力,基层党组织必须在统筹协调、制度供给、价值引领三重维度上持续加码;湖南衡阳“党建引领 + 网格协同”平台在六百五十二个村级单元运行满一年后,农村纠纷调解成功率从七十六点四上升至九十三点一,村务公开满意度超过九十,党群服务中心来访办理时长较平台上线前缩短三成,由此表明,只要基层组织对多元主体进行角色定位、权责分配、信息联通、效能评价等系统设计,就能够在不增加财政压力的前提下显著提升政治引领效度与公共服务质量。

(三)打造数字化多元协同的公共平台

移动互联网终端在农村地区普及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二,短视频与社交平台日均活跃时长接近一百二十分钟,数字空间已经成为农民获取信息、表达诉求、塑造认同的重要场域;思想政治工作若要在此场域产生粘性,必须打破政府单边推送的线性模式,转向“数据画像—精准推送—互动反馈—价值沉淀”的闭环;广东梅州基于“乡村振兴一张图”系统叠加“积分制管理”插件,农户只需通过手机小程序完成垃圾分类、乡风文明志愿服务等行为记录,即可在农耕机具租赁、农技培训名额、金融授信额度等资源分配环节获得优先权,平台上线后半年,活跃用户占常住人口比例达到六十八,党员示范带动日志累计互动十三万条,说明数字化平台一旦通过利益激励与荣誉激励双轮驱动即可让思想政治教育由静态宣讲转向动态交互[1]。

三、实践案例比较与成效评估

(一)浙江“文化礼堂+ 数字直播”模式

浙江在建设二点七万个农村文化礼堂的基础上,与省广电集团共建云端直播矩阵,每周固定档期推出“致富经”“家风课”“村史讲堂”三大板块,平均每场在线用户峰值超过三万人次,点赞互动条目超过八千,线下礼堂到场率较传统宣讲提升四十四,村民文化自豪感指数同比增长零点五九;通过“大屏 + 小屏”同步、场内仪式与场外互动同步,实现了仪式庄重性与参与便捷性的合成,形成价值共鸣的多维声场。

(二)湖北“生态文明积分制”模式

湖北荆门在一百二十六个行政村推行生态文明积分制管理,将垃圾分类、河道保洁、节水节电、低碳出行等行为量化为积分,年底凭积分兑换农资、家电、医保补贴,二〇二四年度积分兑换总金额达到一千一百三十万元,直接带动生活垃圾减量百分之三十三,黑臭水体治理完成率达到九十八,农户生态意识评分由基线期的五点四提升至八点一,思想政治工作由倡导口号转化为日常行为规范,政治性、生产性、生活性在同一机制中实现耦合。

四、长效机制构建与政策倡议

(一)优化制度供给

制度设计是否精准决定思想政治工作能否在乡村社会深耕细作并形成自我更新的内生秩序,因此需要以村级组织法定职责清单为基础,以乡镇党委“标准化 + 特色化”考评细则为抓手,通过纵向贯通与横向协同的方式把宣传、文化、治理、服务条线的责任链条打造成闭环;实践证明,在贵州黔东南州推行的“党建统领—村规民约—积分激励—数字备案”四位一体模式启动后的首个年度,村级公共决策执行率跃升至九十四点七,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同比增长一成四,而投诉信访量则下降半数,这组数据表明,只要让制度供给与绩效考核同频共振,就能够解决“抓而不紧、推而不动、热而不久”的常见顽症。

(二)深化数智赋能

在移动互联网渗透率超过九成的当下,信息获取路径的多变性与平台算法的推荐机制共同塑造了农民的话语空间,因此数智赋能应当跳出“建完平台即完成任务”的初级阶段,而是依托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对村级治理要素进行参数化、可视化处理,让党群服务中心、村民议事厅、产业服务站等线下节点与“云端乡村”统一入口无缝对接;江苏宿迁融入区块链可信存证技术的“村账在线”系统自二〇二四年上线以来,已对接合同与票据两大类文件四十七万余份,实时公开支出流水七亿九千万元,村民点击查阅次数突破五百万,这一案例证明,当数据被赋予透明可信的属性,思想政治教育便能在技术背景下获得信任红利,进而提升政治认同度。

(三)坚持文化铸魂

文化基因与精神标识一旦通过符号、仪式、叙事被具象化,便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行为规范和价值追求,因此应当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经典语汇与乡土文化符号进行跨界组合,用多媒体创意、沉浸式场景、虚拟现实体验等方式激活传统礼俗。

(四)强化多元协同

随着乡村社会结构的分化与利益诉求的多样,各类社会力量在组织资源、专业技能、资金渠道上的互补性日益凸显,思想政治工作若要形成规模效应,应当以党委政府为主导、以行业协会与高校智库为支撑、以农村新乡贤与社会企业为纽带,通过跨领域项目化运作把教育内容、产业振兴、生态治理、公共文化融为综合服务方案;在重庆武隆,政府引入高校团队负责价值理念植入方案设计,由农业龙头企业提供订单农业与营销培训,再由乡贤基金会捐赠公共阅读空间设施,一条以“政治引领 + 技术服务 + 文化培育 + 公益支持”为核心的协作链已覆盖一百一十三个村,二〇二四年当年减少因缺技术导致的种植损失一千六百万元。

五、结论

乡村振兴时代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不再是“宣传栏里贴公告、村广播里放录音”的单线传播模式,而是一个涵盖制度供给、技术支撑、文化浸润、协同治理的复合系统;文章通过宏观数据、典型案例以及交叉学科视阈证明,只有让农民主体意识与基层党组织领导力在程序公平与利益协调的逻辑中实现价值耦合,才能把政治认同、文化自信、公共参与三种力量编织为推动乡村现代化的持久引擎。

参考文献:

[1] 陈梦 , 陈媛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拓展和路径创新 [J]. 中南农业科技 ,2025,46(04):177-181.